刘思阳:与野生动物“共舞”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huanghehuangg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坪县地处南北分界线秦岭的南麓,1993年出生的刘思阳,家就在秦岭深山处。生活在这个全世界最容易看到野生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的地方,使刘思阳从小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更幸运的是,刘思阳有两位亲戚:雍严格先生是著名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专家,老一辈的自然摄影师;他的儿子雍立军则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他们经常给刘思阳讲故事,也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小时候,刘思阳想当一名记者,家里的相机是他的玩具。那是一台佳能的便携长焦相机,有点沉。“自然摄影可遇不可求,所以我拿着相机,做好了随时拍的准备。”他说。
  遇上放假或者有空闲,刘思阳就到学校附近的山沟去拍片子,每天琢磨着怎么拍好照片,昆虫硕大的眼,飞蛾翅膀上的鳞粉,蛇妖娆的信子等等,都成了刘思阳镜头下的主角。而秦岭那块秘境,也被刘思阳悄无声息地揭开了面纱。
  发现秦岭雨蛙
  2010年7月,被雨水冲刷了一夜的秦岭深处,萦绕着一股神秘的水雾,刘思阳一大早就上山拍摄了。他遇到了一只翡翠色晶莹剔透的小家伙,正蜷缩在一只蜻蜓停靠的草叶丛里。他将镜头对准了它。没想到这次邂逅,会延续之后五年的“浪漫”追随。这听着,就像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开头。
  回到营地后,刘思阳立刻将照片发给北京中科院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专家,才得知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蛙类—秦岭雨蛙。
  秦岭雨蛙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已经多年没被发现、更未拍摄到实体了,是难得一见的生物。“雨蛙只有3厘米长,仅仅在三十多年前本地的研究所对其有过标本记录,从没有活体影像记录。”刘思阳因此幸运地成了我国捕捉到秦岭雨蛙影像的第一人,当时,他刚刚初中毕业。
  “它好像一个被树叶托起的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拍摄的时候,刘思阳被雨蛙的美所震撼,并不知道这是珍惜物种。了解之后,他没有激动,反而伤感起来:“为什么三十年间都没人去关注过它和它栖息过的环境呢?”
  从此,每年夏天,刘思阳都要回到秦岭去寻找秦岭雨蛙,观察它们的活动。他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就是用生物影像的方式去探索并揭开秦岭雨蛙的生活历史。
  每年的5月到8月,是秦岭雨蛙繁殖期,适逢放暑假,刘思阳白天睡觉,夜幕一降临就去寻找并拍摄雨蛙。“每一次拍摄,记录行为就会多一点,我想记录齐全行为,汇集成它的生活史。”刘思阳解释,动物和人一样,有着成长、交配、繁殖等完整生活史。
  从2010年第一次拍到雨蛙,刘思阳已经陆续拍了六年。他的镜头下,呈现了更多雨蛙的形态,从蝌蚪到长成青蛙。
  通过几年的追踪拍摄,现在刘思阳对雨蛙的体型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栖息环境有了很深的了解,这也让他坚定了做一名生态摄影家的信念。
  随着相机里图片的增多,刘思阳的思考也越来越多。“秦岭雨蛙很小,容易被人忽略,我想即便没有了它,地球也会照样转。可是如果真的消失了,它就只能成为我们书里翻过去的一页了。生物的多样性逐渐单一,生命渐渐变得苍白,而我们只能在接受现实的同时,为它的消失而叹息、遗憾。”他认真地说。
  野外历险
  高一时,刘思阳入选了中国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Wild China)创始人奚志农创办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成了最小的营员。
  当时,训练营去了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在训练营里,刘思阳不仅受到奚志农的鼓励,还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包括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所长徐健。
  “徐健老师不仅在技术和摄影思维上指导我,还鼓励我学习生物学、说英文。因为他的鼓励,我参加了英国BBC野生动物摄影年赛并入围。”刘思阳感激地说,这些国内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努力,用影像展现自然的美丽。
  刘思阳曾和几名生态摄影师结伴去海南三亚周边的热带雨林拍摄。“不是下雨就是台风,我们去的地方连当地人都不愿意去。上山的收获寥寥无几,还经常摔跤。”对于他们来说,到达目的地只是第一步,拍摄野生动物基本靠运气。“为了一张好照片,我们经常是在水里、沼泽地里拍摄,还得一动不动,有的时候蹲久了或者趴久了,起身时都撑不住了。”
  刘思阳不喜欢说外出拍摄的苦,在他看来,自然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在备受打击的海南之旅中,当刘思阳和同伴再次骑摩托回到热带雨林中,看到了海南最大的瀑布。“我们下到瀑布的底端,在旁边的一棵树上拍到了二十五种蝴蝶。在筋疲力竭、想要退却的时候,大自然给了我一个大惊喜,让我更难忘更沉醉。”这些苦在刘思阳眼里,是一种“乐此不疲”。等待,让他有更平和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013年,刘思阳考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经济学的专科生。入学时,他已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生态摄影师了。长期去野外,他也成了一个不怕吃苦的男子汉。
  上大学后,每年的寒暑假,刘思阳都积极和其他摄影师们一起探索自然。大一暑假,他参加了IBE组织的四川老君山调查。“去老君山野外,感受蜀道难!夏季阴雨不绝,接连几天都碰不到好天气。走在湿滑的泥巴路上,一路连滚带爬到达山顶,没有电也没有信号。”
  寒假的时候,刘思阳又回到秦岭去拍摄生物影像。生态摄影师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陌生而又危险的职业。刘思阳是把探索大自然的不确定性,当成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2014年冬季,秦岭冷得彻骨,高山草甸上的积雪淹没了膝盖,同行的三人踏雪而至,却没有寻找到动物任何踪迹。在零下18度左右的深夜里,他们只能拿雪水煮粥来取暖。顶着凛冽的寒风,他们整整走了一公里才找到柴火,勉勉强强熬过了那彻骨的寒夜。
  至今,刘思阳脑海里仍然清晰地呈现出这样一幕景象:他躲在很厚的睡袋里依然觉得是彻骨的寒冷,甚至流下的眼泪都会瞬间结成冰。第二天醒来一看,裤子更是被冻成了硬冰块,登山鞋被冻成了硬邦邦的冰坨,穿着它们,刘思阳在雪地里直跺脚。那种感觉,让他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在野外拍摄,艰辛是小事,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一次拍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羚牛,为了拍出最佳效果,刘思阳选择了正面拍摄,他一步一步朝着羚牛群靠近,突然有几只羚牛注意到了刘思阳的动静,情急时刻,他凭借多年野外拍摄经验立刻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他太清楚了,如果这时候惊动了羚牛群,这些肌肉感爆棚的大型食草动物瞬间会将他压成肉酱。他趴在草地上那十几分钟,整个世界都停止了,他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心在疯狂地跳动着。
  还有一次,刘思阳和几位摄影师进秦岭拍摄,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对焦呢,突然听见身后有动静!刘思阳回头一看,一头野猪窜出草丛,径直向他们扑来,大家顿时散开。野猪选中两个同伴为目标,一直追到山顶,同伴见无路可走,索性抱头屈膝,滚下山坡,但身后的野猪没刹住,直接飞了出去,呈抛物线掉了下去。事后,大家找到摔死的野猪,已经摔成了肉泥。
  刘思阳还遭遇过有毒的秦岭蝮蛇,当时他离得很近,蛇感知到了人的温度,立马攻击他。“还好它当时撞了一下镜头,我赶快把手缩回来。如果真的被攻击,就很危险了。”
  刘思阳喜欢把自己拍到的东西放到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有不少网友向他请教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什么时候去秦岭最合适?”刘思阳说,“秋天去最好,动物多,植物也非常漂亮。”“这棵冷杉树为什么是断的?”“因为在秦岭,强壮的羚牛会靠在冷杉树上蹭痒,把树皮蹭掉了,就导致树木枯死断裂了。”
  分享中,刘思阳看到了影像的力量。“拍照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影像是最直观的,一看就知道。有了解才会有热爱,有热爱才会有感动,有感动才会有行动。”刘思阳说。
  秘境守护者
  从刘思阳的工作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趴在沙地上,一手举着相机,一手举着闪光灯,聚精会神地拍摄;或者扛着笨重的三脚架、微距长焦镜头,攀登陡峭的山岩。有时候必须在野外住上个把月,当地人的小木屋、老乡的牛棚都是他曾经的栖居之所。
  拍摄野生动物就如同特种兵一样,要潜伏伪装,整个过程充满艰辛。说起在野外遇到的趣事,刘思阳印象最深的是拍摄金丝猴。“有一次拍金丝猴,金丝猴竟然用手来摸我的镜头。”
  谈到拍摄会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刘思阳说:“我会给镜头套上迷彩外套,在野外尽可能穿迷彩的伪装服,也让动物尽可能不发现我。”现在,刘思阳不但学会了怎么在野外进行安全有效地拍摄,还学会了怎样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更明白了一件他不得不去做的事,那就是宣传环保。
  在秦岭拍摄期间,刘思阳沿着山脊线走,离垭口还有半公里,远处的几声枪声和犬吠迅速吸引了一行人的关注,他们立刻朝着枪声传来的方向走去。那天,暮色已晚,又在大雪中前进,实在是难上加难,可是总觉得有种莫名的声音呼唤着他们继续走下去。在几经周折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看到眼前的一幕,他们惊呆了,两只羚羊被剥了皮,留下了两颗头颅被抛弃在雪地里,羚羊眼角的血被寒风冻成了冰。那天正是大年初五,刘思阳无法理解,正值过年,真的有人那么急需野生动物的肉来填补自己的胃口吗?在那一刻, 刘思阳没有恐惧,更多的是心痛和反思。
  从那之后,刘思阳开始转换了一个新角色—秘境守护者。他的镜头不仅是用来记录最美的景色,还要记录最残忍的杀戮;他要尽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然,即使这力量很微小,这条路也很长。
  在大学里,刘思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和同学共同成立了环保摄影协会,积极投身于生态环保的宣传工作中。他几乎每个月都在学校公共课堂举办讲座,进行环保的宣传。他在新华书店、南京市婷婷聋童幼儿园等校内外公开场合开展公益讲座30多场。
  刘思阳觉得,惟有让大众了解,才能为大自然赢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在讲座中,他经常告诉大家:不要觉得自然协会就必须去野外,其实我们身边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等着你去探索和拍摄,身边处处皆自然。
  在野外动物摄影方面做出的贡献,也让刘思阳获得了“江苏省身边的好青年”提名奖,并作为江苏省惟一代表参加了“院校联盟世界大会之国际青年训练营”。2014年12月,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等省领导到学校考察工作时,也对刘思阳拍摄野生动物赞不绝口。
  正是因为拍摄记录到了大自然的美,刘思阳越发地担忧:“地大物博的自然,正在慢慢被吞噬。我希望可以一直行走在自然里,并用摄像替自然说话,让自然越来越健康。”一位自然摄影师不仅要记录眼中的美好,还要有责任心和勇气去延续这种美好,所以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到2016年7月,刘思阳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作为《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IBE影像生物调查研究所最年轻的自然摄影师,刘思阳的多幅作品入选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区十佳作品,入围被誉为“野生动物摄影界的奥斯卡”——BBC野生动物摄影年赛,入选小学《自然》课本、《中国地理杂志》等科普读物。
  从生态影像中,刘思阳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会随时随地放慢脚步,拍摄突然发现的昆虫,或者录一段鸟儿的声音。因为大自然,他明白了许许多多以前不懂的道理,丰富了自己的内心。
其他文献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近年来腹腔镜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输卵管性不孕的治疗。主要目的为恢复输卵管通畅及功能,为成功受孕打下基础,但术后妊娠率各家报道差别很大,可能与输卵管破
许多研究显示,重型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及动态变化与伤情呈对应关系,并能反应患者的预后。本研究对重型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持续静脉注射丙泊酚,用放射免
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胆酸的合成原料,同时也是机体许多重要的类固醇激素的前体物质,然而其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引发诸如动脉粥样硬化、静脉
压疮是由于局部软组织超时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致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坏死溃烂,又称压力性溃疡[1].压疮不仅极易导致严重并发症而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给
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于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争论较大,近20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共识[1]。本院2006年6月至2009年11月对12例
新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保证临床护理质量的前期重要措施[1].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和优质护理的深入发展,新护士大批进入医院,使各科室新护士比例显著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是常用的微创确诊手段,尽管经直肠指征(DRE)、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经直肠超声(TRUS)、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前列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之一,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应用口服苯溴马隆片治疗高尿酸血症
尼曼-匹克病(NPD)又称鞘磷脂沉积病,首先由尼曼和匹克二人分别于1914年和1922年发现,故称为尼曼-匹克病,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样细胞为特点,
乳糜胸是食管癌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4%~2.6%。一旦发生乳糜胸,由于大量的营养物质丢失,可导致患者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和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等,需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