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文化与领导之间关系,在企业文化研究的早期就被关注。埃德加·沙因不但在企业文化理论发展初期澄清了组织文化的概念,还同时探讨了和阐明了组织文化与领导的关系,并把组织文化驾驭力定位到领导本质的高度。
一、从“每建必优”到“每件必优”的质量文化建设
所谓“每建必优,精细管理”,其涵义是业务要优、队伍要优、组织要优、管理要优、质量要优、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精心施工、精益求精。展开来说,就是坚持工程管理的均衡性,坚持标准的统一,坚持质量第一。
“每建必优,精细管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制度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句名言:“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企业始终认为制度是第一位的,某企业目前以单一法人的区域化运作模式取得了超500亿业务的经营规模,正是在具有企业特色,体现出企业智慧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取得的,总经理可以更换,只要核心制度建立好了,这个企业或公司还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为了鼓励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开拓一线操作人员视野,提高其技能水平,倡导精益求精的施工管理理念,公司每年质量月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建筑技能大赛”是重头戏。该活动结合一个时期工人操作的薄弱环节设立比赛项目,充分发挥一线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创造性,总结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优秀做法和施工工艺。
二、“企业不消灭事故,事故就要消灭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作为建设企业,首先必须要保障每一个员工的生命安全,集团董事长楼永良曾说“如果一个工人在企业的项目工地工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不到保障,那谈什么发展,谈什么关爱民工,这些都是空的。”某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到企业能否继续生存的高度。
某公司确定每年的9月是公司的安全月,9月9日是企业的安全日。每年安全月期间,公司都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告别违章签名、项目经理互帮互查,与工程所在地的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消防、基坑坍塌等各类应急救援演练,开展有奖征文、安全主题晚会等活动,形成了企业发展中一种特有的安全文化,将被动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员工主动参与、团队互助的管理模式,使各类安全规章变为企业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目前在某企业项目工地就业的建筑工人超过10万人,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10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全文化建设还要超越传统的安全观,真正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并把它们落在实处。平安是福,这不仅是对每一名员工而言,同时也是对企业而言的。平安才能保持良好的创业环境,平安才能健康发展,平安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三、“谁能升起,谁就是太阳”的人才文化建设
企业的人才文化特色鲜明,许多说法朴素而精彩,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讲年龄、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凭关系,“谁能升起谁就是太阳”表达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观念,“相马不如赛马”表达的是选拔人才的科学方式。“我们不但要在舞台上发现人才,而且要善于在观众席上发现人才”表明的是企业家发现人才潜质的独特眼光。“干部不能光做公鸡,也要学会做母鸡带好小鸡”则表达了如何培养人才的朴素道理。2012年,企业建设集团实现承接业务合同额超500亿。经营管理着这样大规模的高层管理团队却非常年轻,其中执行总裁华学严年龄才32岁,完成产值超60亿的企业七建总经理吴险峰38岁、企业五建总经理赵向东41岁。正是这样的用人文化,涌现出了一批批开拓企业事业的精英和骨干力量,他们年富力强,敢于梦想,勇于拼搏,铸就了企业的辉煌。
不仅自己要优秀,还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每年某企业都要设立培育新人奖,奖励培养出优秀项目经理的项目经理。某企业有300多名项目经理,其中大部分都是企业内部培养的,很多都是优秀的企业二代。选拔项目经理,首先的条件是要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这样又促进了企业文化理念的传承和发扬。
四、“人人可慈善”的慈善文化建设
集团董事长楼永良始终认为:不要就慈善做慈善,也不要把慈善当成一种负担,而要把慈善贯穿到企业的发展当中,慈善是某企业的一种企业文化。
“人人可慈善”已经成为企业慈善机制的基本特征。慈善不是企业家或富人的专利,人人都是慈善主体,慈善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慈善才能真正持久,也才能起到它应有的效果。首先,做慈善的人就是要做一个为社会服务、对社会负责的“责任人”。一个能真心行善的人,一定能做到守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公民道德和职业规范。其次,“人人可慈善”机制的倡导和建立,使每一个人都有“慈善链”的意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企业慈善文化的感召下,企业许多富起来的员工也以做事业、为社会、为他人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为追求。他们的修养、创业观也随着事业的拓展而不断提升和升华,变成了为社会服务、对社会负责的“责任人”,他们也都默默地位社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爱心。在企业,慈善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五、“关爱民工”的项目部文化建设
作为建筑企业,项目部是最基层的单位。某企业编制了《项目文化建设操作手册》,狠抓项目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最终落实到项目部,引领指导项目部的经营管理。
一是规范项目部CIS的统一执行,做到企业在全国各地的所有在建工地制度统一、设计一致、色调一致、操作规范,实现企业形象规范一盘棋。
二是每个项目部建立民工学校、基层党校。编制民工学校教材、设立阅览室、活动室,举办学习培训、文体旅游活动,开展为员工过生日活动等。
三是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善待民工的决定》,对民工的起居、饮食、医疗、生活环境作出了规定,统一了标准。其中规定南方工地的民工宿舍必须装空调,北方装暖气片。要确保民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四是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工工资支付管理的通知》,制订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规定》,从规范劳务用工管理,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等6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五是公司在向党、政、工、团、妇各系统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的同时,多次召开了“优秀务工人员”表彰大会,分别表彰了“杰出务工人员”和“优秀务工人员”,让民工兄弟在企业实现“体面劳动”。
一、从“每建必优”到“每件必优”的质量文化建设
所谓“每建必优,精细管理”,其涵义是业务要优、队伍要优、组织要优、管理要优、质量要优、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精心施工、精益求精。展开来说,就是坚持工程管理的均衡性,坚持标准的统一,坚持质量第一。
“每建必优,精细管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制度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句名言:“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企业始终认为制度是第一位的,某企业目前以单一法人的区域化运作模式取得了超500亿业务的经营规模,正是在具有企业特色,体现出企业智慧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取得的,总经理可以更换,只要核心制度建立好了,这个企业或公司还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为了鼓励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开拓一线操作人员视野,提高其技能水平,倡导精益求精的施工管理理念,公司每年质量月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建筑技能大赛”是重头戏。该活动结合一个时期工人操作的薄弱环节设立比赛项目,充分发挥一线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创造性,总结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优秀做法和施工工艺。
二、“企业不消灭事故,事故就要消灭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作为建设企业,首先必须要保障每一个员工的生命安全,集团董事长楼永良曾说“如果一个工人在企业的项目工地工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不到保障,那谈什么发展,谈什么关爱民工,这些都是空的。”某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到企业能否继续生存的高度。
某公司确定每年的9月是公司的安全月,9月9日是企业的安全日。每年安全月期间,公司都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告别违章签名、项目经理互帮互查,与工程所在地的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消防、基坑坍塌等各类应急救援演练,开展有奖征文、安全主题晚会等活动,形成了企业发展中一种特有的安全文化,将被动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员工主动参与、团队互助的管理模式,使各类安全规章变为企业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目前在某企业项目工地就业的建筑工人超过10万人,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10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全文化建设还要超越传统的安全观,真正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并把它们落在实处。平安是福,这不仅是对每一名员工而言,同时也是对企业而言的。平安才能保持良好的创业环境,平安才能健康发展,平安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三、“谁能升起,谁就是太阳”的人才文化建设
企业的人才文化特色鲜明,许多说法朴素而精彩,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讲年龄、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凭关系,“谁能升起谁就是太阳”表达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观念,“相马不如赛马”表达的是选拔人才的科学方式。“我们不但要在舞台上发现人才,而且要善于在观众席上发现人才”表明的是企业家发现人才潜质的独特眼光。“干部不能光做公鸡,也要学会做母鸡带好小鸡”则表达了如何培养人才的朴素道理。2012年,企业建设集团实现承接业务合同额超500亿。经营管理着这样大规模的高层管理团队却非常年轻,其中执行总裁华学严年龄才32岁,完成产值超60亿的企业七建总经理吴险峰38岁、企业五建总经理赵向东41岁。正是这样的用人文化,涌现出了一批批开拓企业事业的精英和骨干力量,他们年富力强,敢于梦想,勇于拼搏,铸就了企业的辉煌。
不仅自己要优秀,还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每年某企业都要设立培育新人奖,奖励培养出优秀项目经理的项目经理。某企业有300多名项目经理,其中大部分都是企业内部培养的,很多都是优秀的企业二代。选拔项目经理,首先的条件是要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这样又促进了企业文化理念的传承和发扬。
四、“人人可慈善”的慈善文化建设
集团董事长楼永良始终认为:不要就慈善做慈善,也不要把慈善当成一种负担,而要把慈善贯穿到企业的发展当中,慈善是某企业的一种企业文化。
“人人可慈善”已经成为企业慈善机制的基本特征。慈善不是企业家或富人的专利,人人都是慈善主体,慈善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慈善才能真正持久,也才能起到它应有的效果。首先,做慈善的人就是要做一个为社会服务、对社会负责的“责任人”。一个能真心行善的人,一定能做到守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公民道德和职业规范。其次,“人人可慈善”机制的倡导和建立,使每一个人都有“慈善链”的意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企业慈善文化的感召下,企业许多富起来的员工也以做事业、为社会、为他人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为追求。他们的修养、创业观也随着事业的拓展而不断提升和升华,变成了为社会服务、对社会负责的“责任人”,他们也都默默地位社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爱心。在企业,慈善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五、“关爱民工”的项目部文化建设
作为建筑企业,项目部是最基层的单位。某企业编制了《项目文化建设操作手册》,狠抓项目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最终落实到项目部,引领指导项目部的经营管理。
一是规范项目部CIS的统一执行,做到企业在全国各地的所有在建工地制度统一、设计一致、色调一致、操作规范,实现企业形象规范一盘棋。
二是每个项目部建立民工学校、基层党校。编制民工学校教材、设立阅览室、活动室,举办学习培训、文体旅游活动,开展为员工过生日活动等。
三是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善待民工的决定》,对民工的起居、饮食、医疗、生活环境作出了规定,统一了标准。其中规定南方工地的民工宿舍必须装空调,北方装暖气片。要确保民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四是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工工资支付管理的通知》,制订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规定》,从规范劳务用工管理,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等6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五是公司在向党、政、工、团、妇各系统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的同时,多次召开了“优秀务工人员”表彰大会,分别表彰了“杰出务工人员”和“优秀务工人员”,让民工兄弟在企业实现“体面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