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曲霉菌性脑脓肿1例

来源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_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伤后曲霉菌性脑脓肿是极少见的病例.迄今为止文献只见几例报道,本文报告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治愈后半年发生曲霉菌性脑脓肿,行脓肿切除5个月后又因全脑曲霉菌性脑炎而死亡的病人.结合病理及有关文献对其影像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rn1 病例报告rn男性,30岁,车祸致弥漫性轴索损伤、右中颅窝骨折、右颞脑挫裂伤,入院当时GCS3分,立即应用亚低温综合性脑保护及大剂量激素(甲强龙)冲击治疗,在此期间应用了三代头孢菌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病人于伤后24d清醒.伤后4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体温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出院.出院后1个月即伤后6个月出现头晕、记忆功能减退、并逐渐出现中枢性面瘫.头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见右颞边界清楚的多个高密度影,增强见环状强化,并见右颞囊性病变区,其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磁共振成像(MRI)示右颞部异常信号(图1),CT及MRI均考虑"脑脓肿”,当时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数:3×106/L,手术切除了右颞4个多发性脓肿,肿物体壁与细菌性脓肿壁相同,较厚,囊内为似炼乳样液体,无味,根部位于蝶骨嵴中1/3,较韧,与硬膜融为一体,术中脓肿全部切除,根部用双极反复烧灼,术后切口愈合佳.术中留取脑脊液检查常规示细胞数:1×106/L,同时留取脓汁送检培养,结果无细菌生长,病理回报为曲霉菌感染(图2,3,4),临床诊断:霉菌性脑脓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分支供血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髂内动脉分支供血SDAVF病人,左侧分支供血2例,右侧分支供血3例,双侧分支供血
彗星分析技术(Comet assay)是一项简便、快速、灵敏、直接显示单个细胞DNA损伤的新技术[1].检测DNA损伤的彗星分析是预示肿瘤放、化疗敏感性的很好指标,是检出耐药细胞的简便
大肠癌确诊时淋巴或脏器的转移率较高,其早期检测及诊断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作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对p53 5~8外显子点突变及采用免疫放
我科于2000年6~7月采用内窥镜单鼻腔蝶窦入路的方法切除垂体腺瘤4例,勿需分离鼻中隔粘膜,手术创伤明显减少,病人术后痛苦大大减轻,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我们的治疗方法和
1临床资料rn患者,男性,39岁,干部,因心前区闷痛月余1997年5月3日入院.否认有高血压病史.
立体定向引导小骨窗开颅与显微手术相结合,称为立体定向显微外科手术近年来已较普遍地应用于脑功能区和脑深部小型囊性病灶的手术中.但是位于脑深部体积较大和边界不清的肿瘤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是引起新生儿及婴幼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特别是出血量大者,可迅速引起颅内高压、脑疝而死亡。单纯的保守治疗
目的探讨经 Wiltse 入路椎板部分切除、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不稳患者采用经 W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