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6月7日到8日,被全国许多家庭视为“有可能决定命运的两天”。曾经有作家把6月这一中国高考的月份说成是“黑色”的。只有硝烟弥漫的战争才可能使晴朗的天空变成黑色,可见高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何等沉重。6月,成为许多中国人必须经历一场战争的时候,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又岂是考试的这两天?“火药味”甚至弥漫在整个高中阶段。面对高考,考生和他们的家长们以及教师、学校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正如大学教授所质疑的一样:“一场年年必须例行的选拔考试,变成了一次全民动员、全民皆兵的大行动。难怪有人会问:一场高考真的有这样重要吗?至于闹腾到如此地步吗?难道此景只应中国有,苍茫世界无处寻?
高考: 牵动亿万人的神经
著名作家莫言说,谈高考,人人痛恨,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大学。莫言在《陪女儿高考的这一整天》中,这样描写高考这天女儿的心情——从早晨7点开始,女儿就一趟趟地跑卫生间。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当年,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我奶奶就往厕所跑。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年了,我们还会恶作剧地大喊一声:鬼子来了!我奶奶马上就脸色苍白,提着裤子往厕所跑去。唉,这高考竟然像日本鬼子一样可怕了。
莫言在考场外的心情,也不比女儿强多少:距离正式开考还有一段时间,但熙熙攘攘的校园内已经安静了下来,杨树上的蝉鸣变得格外刺耳。一位穿着黄军裤的家长仰脸望望,说:北京啥时候有了这玩意儿?另一位戴眼镜的家长说:应该让学校把它们赶走。对于高考,莫言只能感慨地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
按理讲,高考和升学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的事。但在我们国家高考却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恐怕还没有任何一场考试能像高考这样引发全民关注与热议,也无法像高考那样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触景生情。
为了迎接它,一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所有试卷摞起来有2.41米高。一个家庭从一对一家教到就近租房再到营养食补,需花费数万元。一所学校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打点滴,备考、营养两不误。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高考前夕对部分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一半学生表示高考前吃过保健品,有少数人吸过氧,还有几名学生坦承高三时打过氨基酸注射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吃过保健品和打过点滴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认为作用不明显,有的吸氧者甚至还感到身体不适。
“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花费不到5毛钱;80年代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碗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花费5000元;‘10年代’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四五万元……”网上这份高考“成本路线图”传火了。
当今的高考已由考生的事、学校的事、家庭的事,变为全市、全省、全社会的大事。高考前夕,全国各个城市都紧急行动起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清除所有可能影响高考的因素,交通、环境、卫生、公安等公共服务系统也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全力以赴地为高考保驾护航。某大城市组织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护考”全城“禁噪”行动,出动16支执法队伍对主城区及几个郊区县,进行了一场拉网式检查。“禁噪”行动共接到投诉54起,查获2家工地涉嫌违规作业,这些工地被处以2~3万元的高额罚款。
开考那天,从交警大队到出租车司机全体动员,忘带证件或走错考场的糊涂考生得以一路绿灯。全国7300个考点,31万个考场,近千万考生,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考场外,出警车、救护车齐全,大巴车、小轿车全程静候……如此兴师动众,“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是全社会的“高考焦虑”。
高考在媒体上也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多围绕高考的报道都突破了以往的尺度。比如,母子俩迟到两分钟被关在考场外,母亲下跪求情未果;父亲病逝已有时日,但怕影响孩子高考,母亲一直没有告诉孩子;母亲因女儿参加高考,提前就给楼上楼下的邻居送水果,恳求对方晚上11点后不要用抽水马桶。凡此种种,除了让人们深切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外,还值得人们质疑:高考怎么就增加了如此浓烈的紧张气氛?尤其是个别有影响的媒体不惜把高考渲染得极其壮烈,什么“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唯恐偏激的煽情达不到极致。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在这颇有些杀气悲壮的口号之下,“高考焦虑症”之普遍显而易见。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曾联合新浪网对1098名2010届高考生,以及1239名2010届高考生家长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新一届高三考生应对高考时的压力。调查显示,约七成考生和家长受着高考的折磨。有72%的高考生因高考感觉压力很大,有67%的考生家长也因高考承受“很大”或“较大”压力。52%的考生、44%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压力主要源于“成绩”。无论是平时的月考、诊断考、模拟考,还是最后的高考,任何一次考试来临,考生和家长们都悬着一颗心。
纠结:都是体制惹的祸
有教授指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我也有过困惑和纠结。一言以蔽之,都是体制惹的祸。”的确,“重知识、轻能力”的高考方案将基础教育困在了“应试教育”的体制内而难以突围。
现实情况是,某年的高考方案没按期出台,上至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到学校的校长、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在四处打听方案的精神,目的不言而喻。方案公布后,学校即相继出台应对措施,高考考什么,就安排教师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安排教师怎样教。如此,旨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课改与高考方案在进行着一场拉锯战,结果依然是“应试教育”胜出。
自然,教师在逐渐学习领会方案的精神时,用心关注的还是哪些要考、哪些不考。当他们翻开崭新的课本时,又习惯地翻开了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冠以“素质教育新学案”的习题集、模拟卷等。显而易见,教师们非不知也,非不能也,难为也。
亲戚家的一名高三毕业生向笔者讲述了她一年来的学习生活情况:早晨5点半起床背英语单词。7点半到校上课,听各科教师分析历年试卷,讲解疑难题目,介绍考场经验。四节课后,中午在学校里吃午饭,饭后紧接着在教室里自修、做作业,几乎没有时间小憩或是跟同学聊一聊。有的同学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在背东西,备考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了。下午从1:15开始又是四节课,继续听教师讲题目,谈经验,直到6点钟放学。晚上光是当天的作业就要做两三个小时,然后是“自选动作”:复习、看书、做额外的题目,不到晚上11点“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事实上,绝大多数考生都过着如此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 高考成为改变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为激活许多人灵感的关键点。2012年 5月4日晚,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学生集体在教室挂吊瓶,一张边打氨基酸补充能量边复习的照片,被传上微博后引起网友及媒体的强烈关注,一度被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如此刻苦备考的“吊瓶班”,其学生高考成绩如何呢?遗憾的是,全班50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
说高考的压力已经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一点也不夸张。如今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一切行为都是在围绕着考试转。
上课、写作业、复习这三项内容每天循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成了孩子们永恒的主题。星期六、星期天能有两三个小时休息时间,听音乐、看电视、玩一玩那可是一种享受了。面对媒体的调查问话——你每天的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北京某校三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只有每天吃饭时才可以看一下电视。”“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各种偏题、怪题、难题成了考察小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筹码。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加重,一次次“减负令”的收效被应试教育消弭得所剩无几。尤其在毕业年级,即使学校不给孩子加码,家长也会主动给孩子买各种学习资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逼着孩子向偏题、怪题、难题冲刺。
更为严重的是,全国几乎所有高中都极度追求高考升学率,引导社会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就背离了国家设定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素质人才的初衷。同时,高考地位的不断强化,又导致了从小学到高中教育的严重功利化倾向。
十年寒窗,即使中了“状元”又如何? 在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校园里,矗立着一块“状元碑”。根据记载,1977年以来,该校一共产生过30多个全省高考状元(不含加分状元),其中绝大多数都被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录取。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很关心这些状元们的去向,曾专门跟踪调研过云南近10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的变化,尤其关注他们毕业后的现状。可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除此之外,罗崇敏还查阅了1977年到 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的现状,结果发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这确实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香港大学魅力十足,2008年曾吸引内地1.2万名优秀高考生报考。高考放榜后,香港大学随后据此公布了参加面试的考生名单。189名湖北考生获得面试资格,其中有不少省示范高中的优秀高考生,但后来只有3名学生得到了录取通知书。顶尖学子出局,在历年港大的面试中并不鲜见。对此,校方招生人员称,高考成绩虽然是很重要的标准,但最终决定是否录取的,还是考生的综合表现。据介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谈吐中表现出的风度都是重点考查的范围。好一个“综合表现”,这才是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
出路:在于教育体制改革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改革的时候了。谁来给我们的教育输输液?谁来给千夫所指的应试教育打打吊针?如果仍抱着“谈何容易”的消极态度,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吊瓶班”之类的奇观出现。
教育界有识之士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中教育基本上是为高考而生,从国家最早试行高中文理分科教学至今所走过的30余年道路来看,我们的基本初衷都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所不同的是目标由开始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逐渐转变为精英式的专才,再到今天的高素质通才,这也是当初采取文理分科而今却考虑取消分科的根本原因。
既然讲人才培养,那就必然会有人才选拔,二者是孪生关系,这就是高考的由来。高考是为高中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应因教施考。但我们的高中学校并不完全了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标准,而且全国中学数量众多、水平差异大且极其分散,不易监督控制,需要用高考来加以引导。这就催生了高中教育的因考而教,继而奠定了高考长达几十年的主导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问题不仅是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问题,而且是深刻的体制问题。只有通过解决人才培养的体制性矛盾和障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体制包括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更要使之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理念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沟通衔接、社会“唯学历是举”的评价机制和用人模式仍很严重、应试教育倾向还没有根本改变等。要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纲要》从改革观念、模式、评价制度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路: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三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使教育教学评价更加适合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涌现的要求。《纲要》提出了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制的目标,还提出了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改革试点,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
建立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当前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统一的考试模式带来“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单纯依赖高考成绩造成选拔标准单一;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使用同一张试卷的结果,不利于科学选拔人才;考试内容、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省际入学机会不平等,加分政策不规范,高等学校选拔自主权不够等。
我国现有考试招生制度是长期形成的,涉及因素多,情况复杂,社会敏感度强。针对这种情况,《纲要》不仅强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而且强调要把改革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统一起来,维护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的公平,为考生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纲要》提出,首先是要坚持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目前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基本制度。其次是改革高考制度。探索实行多次考试、社会化考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本科和专科入学考试分开设置。第三,在具体招生方式改革上,《纲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同时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以适应培养不同人才的需要。没有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只能兼顾各方利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找到可操作的平衡点,循序渐进,积极试点,科学论证,慎重推广。
最近两年,随着一些重点大学开始自主招生考试的尝试,全国统一高考的一统天下开始出现了缝隙。当然,毋庸讳言,这些尝试还并非是对整个高考制度另辟蹊径的革命性改进,而是在全国统一高考的框架内,寻求更具特点的人才遴选方式。但是,任何尝试,总要有突破之时和开始之处。权衡起来,在重点高校开展这样的尝试,相对而言是代价最小的路径之一。实际上,只要这样的尝试继续进行下去,参与学校不断增多,试验范围加速扩大,那么,现有的全国应届考生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模式,就会改进为全国统一高考和其他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等多元考试方式并存的模式。
应当指出,高考是正常社会活动之一,政府应引导社会各方面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让高考气氛回归到一种日常状态。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途径,广大学子和家长都要理性面对高考。毕竟读大学尤其是读名牌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真才实学才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
高考: 牵动亿万人的神经
著名作家莫言说,谈高考,人人痛恨,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大学。莫言在《陪女儿高考的这一整天》中,这样描写高考这天女儿的心情——从早晨7点开始,女儿就一趟趟地跑卫生间。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当年,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我奶奶就往厕所跑。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年了,我们还会恶作剧地大喊一声:鬼子来了!我奶奶马上就脸色苍白,提着裤子往厕所跑去。唉,这高考竟然像日本鬼子一样可怕了。
莫言在考场外的心情,也不比女儿强多少:距离正式开考还有一段时间,但熙熙攘攘的校园内已经安静了下来,杨树上的蝉鸣变得格外刺耳。一位穿着黄军裤的家长仰脸望望,说:北京啥时候有了这玩意儿?另一位戴眼镜的家长说:应该让学校把它们赶走。对于高考,莫言只能感慨地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
按理讲,高考和升学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的事。但在我们国家高考却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恐怕还没有任何一场考试能像高考这样引发全民关注与热议,也无法像高考那样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触景生情。
为了迎接它,一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所有试卷摞起来有2.41米高。一个家庭从一对一家教到就近租房再到营养食补,需花费数万元。一所学校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打点滴,备考、营养两不误。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高考前夕对部分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一半学生表示高考前吃过保健品,有少数人吸过氧,还有几名学生坦承高三时打过氨基酸注射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吃过保健品和打过点滴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认为作用不明显,有的吸氧者甚至还感到身体不适。
“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花费不到5毛钱;80年代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碗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花费5000元;‘10年代’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四五万元……”网上这份高考“成本路线图”传火了。
当今的高考已由考生的事、学校的事、家庭的事,变为全市、全省、全社会的大事。高考前夕,全国各个城市都紧急行动起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清除所有可能影响高考的因素,交通、环境、卫生、公安等公共服务系统也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全力以赴地为高考保驾护航。某大城市组织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护考”全城“禁噪”行动,出动16支执法队伍对主城区及几个郊区县,进行了一场拉网式检查。“禁噪”行动共接到投诉54起,查获2家工地涉嫌违规作业,这些工地被处以2~3万元的高额罚款。
开考那天,从交警大队到出租车司机全体动员,忘带证件或走错考场的糊涂考生得以一路绿灯。全国7300个考点,31万个考场,近千万考生,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考场外,出警车、救护车齐全,大巴车、小轿车全程静候……如此兴师动众,“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是全社会的“高考焦虑”。
高考在媒体上也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多围绕高考的报道都突破了以往的尺度。比如,母子俩迟到两分钟被关在考场外,母亲下跪求情未果;父亲病逝已有时日,但怕影响孩子高考,母亲一直没有告诉孩子;母亲因女儿参加高考,提前就给楼上楼下的邻居送水果,恳求对方晚上11点后不要用抽水马桶。凡此种种,除了让人们深切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外,还值得人们质疑:高考怎么就增加了如此浓烈的紧张气氛?尤其是个别有影响的媒体不惜把高考渲染得极其壮烈,什么“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唯恐偏激的煽情达不到极致。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在这颇有些杀气悲壮的口号之下,“高考焦虑症”之普遍显而易见。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曾联合新浪网对1098名2010届高考生,以及1239名2010届高考生家长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新一届高三考生应对高考时的压力。调查显示,约七成考生和家长受着高考的折磨。有72%的高考生因高考感觉压力很大,有67%的考生家长也因高考承受“很大”或“较大”压力。52%的考生、44%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压力主要源于“成绩”。无论是平时的月考、诊断考、模拟考,还是最后的高考,任何一次考试来临,考生和家长们都悬着一颗心。
纠结:都是体制惹的祸
有教授指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我也有过困惑和纠结。一言以蔽之,都是体制惹的祸。”的确,“重知识、轻能力”的高考方案将基础教育困在了“应试教育”的体制内而难以突围。
现实情况是,某年的高考方案没按期出台,上至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到学校的校长、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在四处打听方案的精神,目的不言而喻。方案公布后,学校即相继出台应对措施,高考考什么,就安排教师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安排教师怎样教。如此,旨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课改与高考方案在进行着一场拉锯战,结果依然是“应试教育”胜出。
自然,教师在逐渐学习领会方案的精神时,用心关注的还是哪些要考、哪些不考。当他们翻开崭新的课本时,又习惯地翻开了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冠以“素质教育新学案”的习题集、模拟卷等。显而易见,教师们非不知也,非不能也,难为也。
亲戚家的一名高三毕业生向笔者讲述了她一年来的学习生活情况:早晨5点半起床背英语单词。7点半到校上课,听各科教师分析历年试卷,讲解疑难题目,介绍考场经验。四节课后,中午在学校里吃午饭,饭后紧接着在教室里自修、做作业,几乎没有时间小憩或是跟同学聊一聊。有的同学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在背东西,备考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了。下午从1:15开始又是四节课,继续听教师讲题目,谈经验,直到6点钟放学。晚上光是当天的作业就要做两三个小时,然后是“自选动作”:复习、看书、做额外的题目,不到晚上11点“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事实上,绝大多数考生都过着如此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 高考成为改变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为激活许多人灵感的关键点。2012年 5月4日晚,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学生集体在教室挂吊瓶,一张边打氨基酸补充能量边复习的照片,被传上微博后引起网友及媒体的强烈关注,一度被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如此刻苦备考的“吊瓶班”,其学生高考成绩如何呢?遗憾的是,全班50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
说高考的压力已经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一点也不夸张。如今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一切行为都是在围绕着考试转。
上课、写作业、复习这三项内容每天循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成了孩子们永恒的主题。星期六、星期天能有两三个小时休息时间,听音乐、看电视、玩一玩那可是一种享受了。面对媒体的调查问话——你每天的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北京某校三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只有每天吃饭时才可以看一下电视。”“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各种偏题、怪题、难题成了考察小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筹码。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加重,一次次“减负令”的收效被应试教育消弭得所剩无几。尤其在毕业年级,即使学校不给孩子加码,家长也会主动给孩子买各种学习资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逼着孩子向偏题、怪题、难题冲刺。
更为严重的是,全国几乎所有高中都极度追求高考升学率,引导社会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就背离了国家设定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素质人才的初衷。同时,高考地位的不断强化,又导致了从小学到高中教育的严重功利化倾向。
十年寒窗,即使中了“状元”又如何? 在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校园里,矗立着一块“状元碑”。根据记载,1977年以来,该校一共产生过30多个全省高考状元(不含加分状元),其中绝大多数都被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录取。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很关心这些状元们的去向,曾专门跟踪调研过云南近10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的变化,尤其关注他们毕业后的现状。可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除此之外,罗崇敏还查阅了1977年到 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的现状,结果发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这确实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香港大学魅力十足,2008年曾吸引内地1.2万名优秀高考生报考。高考放榜后,香港大学随后据此公布了参加面试的考生名单。189名湖北考生获得面试资格,其中有不少省示范高中的优秀高考生,但后来只有3名学生得到了录取通知书。顶尖学子出局,在历年港大的面试中并不鲜见。对此,校方招生人员称,高考成绩虽然是很重要的标准,但最终决定是否录取的,还是考生的综合表现。据介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谈吐中表现出的风度都是重点考查的范围。好一个“综合表现”,这才是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
出路:在于教育体制改革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改革的时候了。谁来给我们的教育输输液?谁来给千夫所指的应试教育打打吊针?如果仍抱着“谈何容易”的消极态度,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吊瓶班”之类的奇观出现。
教育界有识之士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中教育基本上是为高考而生,从国家最早试行高中文理分科教学至今所走过的30余年道路来看,我们的基本初衷都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所不同的是目标由开始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逐渐转变为精英式的专才,再到今天的高素质通才,这也是当初采取文理分科而今却考虑取消分科的根本原因。
既然讲人才培养,那就必然会有人才选拔,二者是孪生关系,这就是高考的由来。高考是为高中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应因教施考。但我们的高中学校并不完全了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标准,而且全国中学数量众多、水平差异大且极其分散,不易监督控制,需要用高考来加以引导。这就催生了高中教育的因考而教,继而奠定了高考长达几十年的主导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问题不仅是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问题,而且是深刻的体制问题。只有通过解决人才培养的体制性矛盾和障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体制包括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更要使之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理念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沟通衔接、社会“唯学历是举”的评价机制和用人模式仍很严重、应试教育倾向还没有根本改变等。要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纲要》从改革观念、模式、评价制度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路: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三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使教育教学评价更加适合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涌现的要求。《纲要》提出了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制的目标,还提出了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改革试点,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
建立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当前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统一的考试模式带来“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单纯依赖高考成绩造成选拔标准单一;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使用同一张试卷的结果,不利于科学选拔人才;考试内容、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省际入学机会不平等,加分政策不规范,高等学校选拔自主权不够等。
我国现有考试招生制度是长期形成的,涉及因素多,情况复杂,社会敏感度强。针对这种情况,《纲要》不仅强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而且强调要把改革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统一起来,维护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的公平,为考生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纲要》提出,首先是要坚持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目前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基本制度。其次是改革高考制度。探索实行多次考试、社会化考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本科和专科入学考试分开设置。第三,在具体招生方式改革上,《纲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同时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以适应培养不同人才的需要。没有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只能兼顾各方利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找到可操作的平衡点,循序渐进,积极试点,科学论证,慎重推广。
最近两年,随着一些重点大学开始自主招生考试的尝试,全国统一高考的一统天下开始出现了缝隙。当然,毋庸讳言,这些尝试还并非是对整个高考制度另辟蹊径的革命性改进,而是在全国统一高考的框架内,寻求更具特点的人才遴选方式。但是,任何尝试,总要有突破之时和开始之处。权衡起来,在重点高校开展这样的尝试,相对而言是代价最小的路径之一。实际上,只要这样的尝试继续进行下去,参与学校不断增多,试验范围加速扩大,那么,现有的全国应届考生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模式,就会改进为全国统一高考和其他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等多元考试方式并存的模式。
应当指出,高考是正常社会活动之一,政府应引导社会各方面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让高考气氛回归到一种日常状态。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途径,广大学子和家长都要理性面对高考。毕竟读大学尤其是读名牌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真才实学才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