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位置选择的手术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98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位置的选择对手术的影响及术中出血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经产妇,回顾性分析120例再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切口,对照组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比较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产妇,且术后出血情况也小于对照组。结论 经过充分的调查结果显示,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的位置在各方面比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位置情况表现良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关键词】 再产妇;瘢痕;切口位置选择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疗观念的改变,剖宫产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处理高危妊娠主要的手段之-,随之剖宫产率也明显增加[1],其增高会使再次妊娠的女性人数也有明显的升高,选择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位置合适,则会减少相关器官的损伤,降低手术时间、产后出血情况等[2]。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经产妇,所有产妇均未出现器官损伤及切口延长撕裂,现将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手术产妇,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切口,对照组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观察组产妇年龄范围在25岁-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8岁,孕龄为36周-41周,对照组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3岁-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岁,孕龄为37周-41周。两组产妇在年龄、孕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产妇 选用新式剖宫产手术进入患者腹腔,在瘢痕组织处上方2厘米处,横弧形切开子宫下段长约3厘米,然后两手的手指向两侧斜上方钝性撕开,切口长度约为l0厘米-12厘米,将胎膜刺破后,先后分娩出胎儿、胎盘。缝合第-层切口时,连续全层缝合,缝合第二层是,选用横褥式缝合浆肌层包埋子宫切口,将腹腔内的羊水和血液清理干净,纱布、器械清点无误后,进行常规关腹。
  1.2.2 对照组产妇 选用新式剖宫产手术进入患者腹腔,在瘢痕组织处剪开腹膜,于反折下2厘米横弧形切开子宫下段长约3厘米,然后两手手指向两侧斜上方钝性撕开,切口长度约为l0厘米-12厘米,将胎膜刺破后,先后分娩出胎儿、胎盘。缝合第-层切口时,连续全层缝合,缝合第二层是,选用横褥式缝合浆肌层包埋子宫切口,将腹腔内的羊水和血液清理干净,纱布、器械清点无误后,进行常规关腹。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时间及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分贝为(40.19±10.92)min和(43.48±12.5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为(249.92±101.23)ml,对照组患者的出血量为(363.25±149.43)ml,两组患者在出血量上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出现出血情况的有4例,占总人数的6.67%,对照组患者有12例出现术后出血情况,占总人数的20%,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产后出血在分娩后是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相关资料表明:剖宫产手术的产后出血率高于阴道分娩产妇的出血率,特别是通过对再产妇充分的试产后,第二产程或者活跃晚期,由于头位难产进行剖宫产的产妇,由于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及子宫下段水肿的状况明显,且膀胱等组织变得极为脆弱,容易发生切口延裂,引起大出血症状,此类孕妇的子宫下段经常会被拉长,下端的整体位置相对向上升,如果选取常规的剖宫产切口位置,会使位置相对来说较低,容易造成产妇子宫下段收缩乏力,发生产后大出血,所以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的位置选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120例经产妇经过充分的试产后。将在瘢痕组织处上方2厘米处和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处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高于瘢痕组织处上方2厘米切口的患者。经产妇胎头的位置通常较低,所以在瘢痕组织上方的2厘米处切口,将胎头取出有-定的困难,发生切口延裂的可能性也增高,根据医师以往经验,经常是将切口的弧度尽量最大限度的打开,让其呈现“U”字形,就算出现切口延裂的现象,也不容易裂至子宫动脉分支导致大出血。
  若手术的位置选择过低,不但血供能力差,且还会引起组织愈合能力降低,且手术的切口距离阴道较近,大大的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子宫瘢痕下方肌层更显菲薄,甚至有的还缺损,此处易发生裂伤,且直接影响患者子宫收缩,造成子宫下段收缩差,引起出血增加,切口位置越低越易伤及血管,发生大出血。选择原子宫瘢痕切口则可能因为原瘢痕组织增生,质脆硬,易向两侧撕裂切口,不易愈合。若是子宫切口选择位置选择偏高,特别是切口位置高于原来的切口瘢痕处,就可避开粘连,避免粘连带来的损伤出血,还可以避免膀胱下推,减少手术切口对膀胱的刺激。所以,大部分医师认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选择瘢痕组织上方做横切口向两端剪肌层,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大出血及避免脏器损伤,降低剖宫产术后及术中的出血率,有效减少患者产后的出血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再产妇充分的试产后,第二产程或者活跃晚期,由于头位难产进行剖宫产,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的位置,具有大量的研究得到证明,经过充分的调查结果显示,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的位置在各方面比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位置情况表现良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本次试验所选的研究方法安全易行,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器械或者特殊的手术技巧,在基层医院值得在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蓉蓉.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1):86.
  [2] 尚彩虹.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疤痕处理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67-69.
  [3] 单菲,肖凤华,槐中美,等.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8):125.
  [4] 佟建军.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15.
  [5] 杨娟.剖宫产术对子宫切口瘢痕处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3):51-52.
  [6] 郭丽萍.剖宫产术中大出血43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2l(7):1194-1195.
  [7] 张李珍,赵慧,张彦敏.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54例临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6):62-63.
  [8] 鲁建华.两种横切口剖宫产术式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58.
其他文献
应激性溃疡是重度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如何及早发现及有效的控制溃疡出血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本文通过对38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
田儒钦主任医师,为安徽省著名老中医。他出身世代医家,深受家传医技,并博学众长,医技精湛,擅长中医喉科。临证五十余春秋,对慢性扁桃体炎的诊治具有独到之处。笔者拟将田老用局部放
外界压力巨大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新难度。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借助新媒体、阅读、体育锻炼等辅助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探索
【摘要】通过应用压疮危险因素对骨科复杂骨折病人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有效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压疮褥疮危险因素评估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b-01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骨科患者,由于术后切口疼痛,害怕骨折处再断,加之石膏牵引及支具的应用,限制了患者的活动,骨科
目的探讨孕期保健的重要意义以及孕期保健对孕妇及胎儿的积极影响。方法在我院选取180名孕妇,对这些孕妇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分析研究孕妇难产、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