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经常翻阅旧报刊,追寻已失去的历史。近读1948年12月3日《益世报》刊登的一则消息:“南大决定不搬家”,引起我对国共两党争夺知识分子的回忆。那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不亚于一场军事战争。
1948年冬,正是国共两党进行决战时期,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进行,平津战役也开始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和华北解放军杨得志、杨成武两个兵团联合,包围平津。国民党仍在宣传“城防巩固”,普通老百姓对战事实际情况知之甚少。但物资供应已极度紧张,引发社会动荡。有钱的少数富豪已举家南迁。
物价狂涨,如脱缰之马,粮食缺乏成为最大的经济危机。以1948年8月19日发行的金圆券计算,12月5日,白玉米每斤1.30~1.33元,小站米每斤2.55元,兵船粉每袋155元。到月底玉米面每斤8元,小站米每斤11元,兵船粉每袋540元(见《益世报》1948年12月5日、1949年1月3日)。粮食供应紧张,物价的波动,造成人心惶惶。还在1948年10月29日,南开大学学生会召开了一次师生员工座谈会,我当时是历史系二年级学生,参加了这次会,听到一些教师为生活所迫,表达了对当局的强烈不满,现录之于下:
一位讲师讲,现在大小孩子们到街上去挤配额,先生每天都愁眉不展。一位讲师讲的收入过去将薪水二分之一寄给家里能生活,现在寄回去三分之一,他自己每天吃白薯只能生活一个礼拜,他发愁怎样活下去。一位年轻的讲师说:我们士大夫阶级的人们为保持一点面子,不会把自己的窘状说出来,这是不对的。①
这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情况。一般市民的困境可想而知。社会各个阶级对国民党的统治由不满走向怨恨。
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和物价高涨是同步进行的。南京政权的崩溃已在眼前,有谁还愿追随它呢?
一个政权的生存,知识分子是不可或缺的。南京政府已觉察到平津难以坚守,幻想隔江而治,守住长江以南的大片江山。于是策划将平津高等著名国立院校迁到南京等地,一幕幕知识分子争夺战展开了。
根据资料,南京政府最先派出教育部督学主任黄曾樾北上,敦促各校南迁。各校怎么办?都处于十字路口。黄氏煞费苦心,马不停蹄邀人谈话。寻求支持。但各校一边倒,都采取不南迁的方针。对此,媒体报道:
奉命北来主持迁校之教育部督学黄曾樾氏,连日与平津院校长交换意见,以各院校都不主张南迁。黄氏已无留平之必要,决定四日返京复命。②
实际状况是北平主张不南迁的有北大、清华、师大、美专。天津北洋、南开亦无南迁之意。在平之东北四院校的东大不迁,沈医、长大无一致意见。长白师院决定迁湘省,其他各学术机构如北平研究院、国立图书馆等单位以仪器图书太多,无法迁移。“故教育部督学黄曾樾此行,可谓徒劳而无功”③。面对现实,黄氏很失望,未能完成使命,这是他未曾料到的,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他的灰心丧气是很自然的。
南京政府并不甘心,继又派出高一级的人物陈雪屏游说(陈为国民党青年部部长,北京大学训导长),同样遭到冷遇,各院校始终不改初衷。
南京政府无可奈何,最后一招是由原北大校长傅斯年开出少数精英学者名单,派出飞机接运南下,请北京大学郑天挺秘书长协助办理。时解放军已占领南苑机场,北上飞机仓皇降落于东单临时修建的机场。据当时北大历史系学生、晋热察城工部平津工委负责人岳麟章讲,愿南去者寥寥无几。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子水带着郦道元的《水经注》,登上了这末班航班南去了。
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为例,我们看看三校领导决定不南迁的证词。
先说北大。胡适接到朱家骅来函后,和秘书长郑天挺及部分教授商议,郑提出不能南迁的理由有四:
一,当时通货膨胀,物价一日数变,即使领到搬运费也不敷用;二,运输工具缺乏;三,无适当地方及校舍;四,抗日战争时期南迁,图书仪器损失很大。
清华、南开亦有实例。前北大校长,时任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的蒋梦麟讲:“我们是办学的,谁来我们都是办学,共产党来了,我们也是办学,北大还是北大。”①郑老所说的理由是客观事实,不是借口,他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在关键时刻能作出正确的抉择。蒋梦麟已离开北大岗位,以超越意识形态的立场,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种不主张南迁的态度,反映了知识界普遍的心理。郑作为北大的掌门人,以极大的精力,稳定学校的秩序,使一切都正常进行。时逢北大校庆50周年,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学术展览和学术演讲,如请陈垣讲“乱世学术”,安排陈寅恪、冯友兰作学术报告,工理农医四学院开放了研究室和实验室及古兵器展览,放映电影及幻灯片等②。北大学生会对郑老的功劳是肯定的,特别对他敬献了“北大舵手”的锦旗。这一光荣称号郑老是当之无愧的。1952年郑老调到南开任教,与我谈及此事,庆幸愉悦,谦虚之余,也不无喜形于色。
清华大学于1948年12月2日,召开了有90多人参加的教授会,专门讨论生计和应变问题,会议从下午四时开始,一直开到晚上10点多钟。会后梅贻琦对记者讲:“迁校问题曾交换意见,但以迁校问题太多,决定暂不迁移。”③这说明,经过广泛充分的民主讨论,拒绝南迁。“教授会的决定,在学校里受到极大的欢迎。时逢校长梅贻琦60华诞,全体学生于30日举行钻石庆典,除音乐歌舞外,晚间还有盛大聚餐,并组成筹备委员会,以迎接新年之到来,计划于元旦日向老师拜年”④。清华园中,一切照常运行,这样的活动内容,使清华园充满生气。清华园师生从历史发展寻找现实问题,获得了答案。他们愉快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在天津,南开大学教授会、学生会分别召开会议,决定不迁移,并经11日下午召开的校务会议正式通过。12月12日,南、北、东三院学生还召开了宿舍室长会议,讨论应变问题,为保护图书和仪器不受损失,与教授所组成的应变机构联络,也成立应变机构。
根据12月14日《大公报》记载,南开大学所组成的特种校务委员会,推举孙克庄、吴大任、肖采瑜、滕维藻等7人为委员,处理当前的校务。13日晚,经800多名同学签名,定14日停课一天,以便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讨论应变问题。讲助会13日晚亦曾集会,讨论同一问题。15日校方公布停课四天,学生可以自由离校。惟根据《益世报》12月5日信息: 南开大学学生已经决定不搬家,不过家在南方的同学,确实有一部分离开了。已经向注册课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的同学有104人。据说不辞而别的人为数也不少。英籍教授斯赛凯告诉同学从下礼拜起便不再上课了,即日去北平,可能和英侨一起,离开华北。
这两则不同时间的报道,都是有根据的。实际上南京政府10月底就有密令让南开南迁。学生会是首先发难的。据我记忆,我们曾签名,反对南迁。离校的人去向不一,不少讲师、党员及学生于11月底12月初去了解放区。这应该是不辞而别的人。有的教师如教近代史的程绥楚去了马来西亚。精通英文、法文的原西南联大人类学专家黎国彬已离校到了上海黄浦滩,准备登船他去。思想斗争很激烈,他想离开了祖国就成了流浪者,他又返回天津(这是天津解放后黎先生和我谈心时讲的)。像元史专家杨志玖得到他的老师傅斯年劝他南下的信,他考虑再三,决定不动。经济学院教授袁贤能决定不南迁,他是浙江人,说他的家乡也不安静,最安全的还是留在学校里。并诙谐地说:“我们东院就最保险,三四层的楼是经得起轰炸的,学校里存的老玉米有一万多斤,可以吃个时间,必要时组织纠察队来防卫自己。”他还打比方地说,津沽大学是天主教大学办的就不迁移,洋和尚也不撤退⑤,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南大财经学院院长鲍觉民向报界表示:“不拟离津,并谓南大负责人中迄今尚无人愿意南行。”①那时全校学生1240人,离校的不到十分之一。
南开共有文、理、工、财经四个学院,12月12日,北院师生均集中于甘肃路东院财经学院地址。13日南院仪器、图书及发电机也搬运到东院。全校师生2000多人席地聚居,我住在大礼堂外的走廊中。国民党军队已进驻八里台和六里台。
这个临时形成的大集体,一切都统一行动。校门封锁起来。选拔身体强壮的同学组成纠察队,维持校园秩序。操办伙食的郭钟毓、李竞能等非常卖力,还到廊坊采购粮食。
天津国民党警备区司令要在财经学院制高点上设立炮位,全校45位教授联名,呼吁请当局维护文化经济事业。其中讲到:“而此次战争,学校驻兵或改为堡垒,他方自必作为射击目标,学校工厂,一遇此厄,何能幸免?”②由于全校师生坚决抵抗和反对,使当局设计的计划未能实现。
在这种特殊时期,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恐慌和不安。读书、唱革命歌曲、诗朗诵会、壁报、圣诞节晚会等充满校园,同学组成的安委会,每日数次发表天津周边战事及校内新闻,还出过快报报道校长何廉日前已赴广州。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那天,校园内还张贴了壁报,欢呼这一胜利。
护校和不南迁,压倒了一切。这样的生活环境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之中。三校校长胡适、梅贻琦、何廉先后离职而去,而三校仍在原地未动。
各校决定不南迁,从表面上看,搬迁困难重,进行不易,或者如蒋梦麟所讲,大势已定,应听其自然,而其背后实有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推动各校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共中央华北局在沧州泊镇设立城工部,挂牌为华北建设公司。城工部正副主任为刘仁、杨英。他们对平津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出指示,要求团结周围群众,宣传党的城市政策,调动一切力量,采取一切可能和有效的步骤和方法,保护城市的一切建设,并具体提出护场护校的口号。为达到这一目的,举办地下党员训练班,暑假培训班,南开许多党员和进步同学都经过封锁线到泊镇受训后,返回学校开展工作。天津学委会曾多次研究反南迁的斗争,加强宣传,使广大师生认识形势,安心留在天津。
这里,我想以一个侧面,举例来说明地下党是怎样开展争夺知识分子的。
原各系统的党组织此时都统一于华北局领导。北大历史系学生岳麟章负责成立地下刊物编辑部,陈超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长,党委书记)等5人印刷出版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政策,分别赠送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协和医院院长李宗恩、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美专校长徐悲鸿、北大教授贺麟等。还把《将革命进行到底》作为传单在街上散发。一些党组织成员如岳麟章等集体拜访了胡适,请其选择正确方向,胡说:“我留下来干什么,我不能留下,我的朋友都在南京。”拜访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子水,毛很顽固,听不进劝告,还说:“你们不好好学习,搞什么学运。”这两人不能正视现实,离开了。北大秘书长郑天挺不但自己留下,还劝3自己的信任,像毛子水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天津地下党组织以各种形式宣传党的城市政策。南开大学是天津学运的中心,是向解放区输送干部的中转点。在华北局领导下的工委和学委指导下,南大党组织领导者沙小泉、刘焱和校领导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党员扎根于群众之中,如胡国定和校副教务长吴大任亲密无间,在反南迁运动中旗帜鲜明,为师生所称赞。
争夺知识分子的斗争中,广大知识界和南京国民党渐行渐远,国民党败北了,共产党胜利了,这是必然的趋势。正如彭真1948年7月16日所讲:“蒋介石的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危机更日益深刻,好像一个病人,从头到脚都已溃烂,在此情况下,城市人心向我,拥护我们的人日益增多,我们的城市工作比以前好做了。”③那个时代是充满变化的时代,人心思变,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环境中,人们看到了曙光。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了,月底,北平也解放了,中国的近代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简介】魏宏运,男,陕西长安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华北农村、抗日根据地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1948年冬,正是国共两党进行决战时期,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进行,平津战役也开始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和华北解放军杨得志、杨成武两个兵团联合,包围平津。国民党仍在宣传“城防巩固”,普通老百姓对战事实际情况知之甚少。但物资供应已极度紧张,引发社会动荡。有钱的少数富豪已举家南迁。
物价狂涨,如脱缰之马,粮食缺乏成为最大的经济危机。以1948年8月19日发行的金圆券计算,12月5日,白玉米每斤1.30~1.33元,小站米每斤2.55元,兵船粉每袋155元。到月底玉米面每斤8元,小站米每斤11元,兵船粉每袋540元(见《益世报》1948年12月5日、1949年1月3日)。粮食供应紧张,物价的波动,造成人心惶惶。还在1948年10月29日,南开大学学生会召开了一次师生员工座谈会,我当时是历史系二年级学生,参加了这次会,听到一些教师为生活所迫,表达了对当局的强烈不满,现录之于下:
一位讲师讲,现在大小孩子们到街上去挤配额,先生每天都愁眉不展。一位讲师讲的收入过去将薪水二分之一寄给家里能生活,现在寄回去三分之一,他自己每天吃白薯只能生活一个礼拜,他发愁怎样活下去。一位年轻的讲师说:我们士大夫阶级的人们为保持一点面子,不会把自己的窘状说出来,这是不对的。①
这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情况。一般市民的困境可想而知。社会各个阶级对国民党的统治由不满走向怨恨。
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和物价高涨是同步进行的。南京政权的崩溃已在眼前,有谁还愿追随它呢?
一个政权的生存,知识分子是不可或缺的。南京政府已觉察到平津难以坚守,幻想隔江而治,守住长江以南的大片江山。于是策划将平津高等著名国立院校迁到南京等地,一幕幕知识分子争夺战展开了。
根据资料,南京政府最先派出教育部督学主任黄曾樾北上,敦促各校南迁。各校怎么办?都处于十字路口。黄氏煞费苦心,马不停蹄邀人谈话。寻求支持。但各校一边倒,都采取不南迁的方针。对此,媒体报道:
奉命北来主持迁校之教育部督学黄曾樾氏,连日与平津院校长交换意见,以各院校都不主张南迁。黄氏已无留平之必要,决定四日返京复命。②
实际状况是北平主张不南迁的有北大、清华、师大、美专。天津北洋、南开亦无南迁之意。在平之东北四院校的东大不迁,沈医、长大无一致意见。长白师院决定迁湘省,其他各学术机构如北平研究院、国立图书馆等单位以仪器图书太多,无法迁移。“故教育部督学黄曾樾此行,可谓徒劳而无功”③。面对现实,黄氏很失望,未能完成使命,这是他未曾料到的,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他的灰心丧气是很自然的。
南京政府并不甘心,继又派出高一级的人物陈雪屏游说(陈为国民党青年部部长,北京大学训导长),同样遭到冷遇,各院校始终不改初衷。
南京政府无可奈何,最后一招是由原北大校长傅斯年开出少数精英学者名单,派出飞机接运南下,请北京大学郑天挺秘书长协助办理。时解放军已占领南苑机场,北上飞机仓皇降落于东单临时修建的机场。据当时北大历史系学生、晋热察城工部平津工委负责人岳麟章讲,愿南去者寥寥无几。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子水带着郦道元的《水经注》,登上了这末班航班南去了。
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为例,我们看看三校领导决定不南迁的证词。
先说北大。胡适接到朱家骅来函后,和秘书长郑天挺及部分教授商议,郑提出不能南迁的理由有四:
一,当时通货膨胀,物价一日数变,即使领到搬运费也不敷用;二,运输工具缺乏;三,无适当地方及校舍;四,抗日战争时期南迁,图书仪器损失很大。
清华、南开亦有实例。前北大校长,时任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的蒋梦麟讲:“我们是办学的,谁来我们都是办学,共产党来了,我们也是办学,北大还是北大。”①郑老所说的理由是客观事实,不是借口,他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在关键时刻能作出正确的抉择。蒋梦麟已离开北大岗位,以超越意识形态的立场,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种不主张南迁的态度,反映了知识界普遍的心理。郑作为北大的掌门人,以极大的精力,稳定学校的秩序,使一切都正常进行。时逢北大校庆50周年,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学术展览和学术演讲,如请陈垣讲“乱世学术”,安排陈寅恪、冯友兰作学术报告,工理农医四学院开放了研究室和实验室及古兵器展览,放映电影及幻灯片等②。北大学生会对郑老的功劳是肯定的,特别对他敬献了“北大舵手”的锦旗。这一光荣称号郑老是当之无愧的。1952年郑老调到南开任教,与我谈及此事,庆幸愉悦,谦虚之余,也不无喜形于色。
清华大学于1948年12月2日,召开了有90多人参加的教授会,专门讨论生计和应变问题,会议从下午四时开始,一直开到晚上10点多钟。会后梅贻琦对记者讲:“迁校问题曾交换意见,但以迁校问题太多,决定暂不迁移。”③这说明,经过广泛充分的民主讨论,拒绝南迁。“教授会的决定,在学校里受到极大的欢迎。时逢校长梅贻琦60华诞,全体学生于30日举行钻石庆典,除音乐歌舞外,晚间还有盛大聚餐,并组成筹备委员会,以迎接新年之到来,计划于元旦日向老师拜年”④。清华园中,一切照常运行,这样的活动内容,使清华园充满生气。清华园师生从历史发展寻找现实问题,获得了答案。他们愉快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在天津,南开大学教授会、学生会分别召开会议,决定不迁移,并经11日下午召开的校务会议正式通过。12月12日,南、北、东三院学生还召开了宿舍室长会议,讨论应变问题,为保护图书和仪器不受损失,与教授所组成的应变机构联络,也成立应变机构。
根据12月14日《大公报》记载,南开大学所组成的特种校务委员会,推举孙克庄、吴大任、肖采瑜、滕维藻等7人为委员,处理当前的校务。13日晚,经800多名同学签名,定14日停课一天,以便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讨论应变问题。讲助会13日晚亦曾集会,讨论同一问题。15日校方公布停课四天,学生可以自由离校。惟根据《益世报》12月5日信息: 南开大学学生已经决定不搬家,不过家在南方的同学,确实有一部分离开了。已经向注册课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的同学有104人。据说不辞而别的人为数也不少。英籍教授斯赛凯告诉同学从下礼拜起便不再上课了,即日去北平,可能和英侨一起,离开华北。
这两则不同时间的报道,都是有根据的。实际上南京政府10月底就有密令让南开南迁。学生会是首先发难的。据我记忆,我们曾签名,反对南迁。离校的人去向不一,不少讲师、党员及学生于11月底12月初去了解放区。这应该是不辞而别的人。有的教师如教近代史的程绥楚去了马来西亚。精通英文、法文的原西南联大人类学专家黎国彬已离校到了上海黄浦滩,准备登船他去。思想斗争很激烈,他想离开了祖国就成了流浪者,他又返回天津(这是天津解放后黎先生和我谈心时讲的)。像元史专家杨志玖得到他的老师傅斯年劝他南下的信,他考虑再三,决定不动。经济学院教授袁贤能决定不南迁,他是浙江人,说他的家乡也不安静,最安全的还是留在学校里。并诙谐地说:“我们东院就最保险,三四层的楼是经得起轰炸的,学校里存的老玉米有一万多斤,可以吃个时间,必要时组织纠察队来防卫自己。”他还打比方地说,津沽大学是天主教大学办的就不迁移,洋和尚也不撤退⑤,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南大财经学院院长鲍觉民向报界表示:“不拟离津,并谓南大负责人中迄今尚无人愿意南行。”①那时全校学生1240人,离校的不到十分之一。
南开共有文、理、工、财经四个学院,12月12日,北院师生均集中于甘肃路东院财经学院地址。13日南院仪器、图书及发电机也搬运到东院。全校师生2000多人席地聚居,我住在大礼堂外的走廊中。国民党军队已进驻八里台和六里台。
这个临时形成的大集体,一切都统一行动。校门封锁起来。选拔身体强壮的同学组成纠察队,维持校园秩序。操办伙食的郭钟毓、李竞能等非常卖力,还到廊坊采购粮食。
天津国民党警备区司令要在财经学院制高点上设立炮位,全校45位教授联名,呼吁请当局维护文化经济事业。其中讲到:“而此次战争,学校驻兵或改为堡垒,他方自必作为射击目标,学校工厂,一遇此厄,何能幸免?”②由于全校师生坚决抵抗和反对,使当局设计的计划未能实现。
在这种特殊时期,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恐慌和不安。读书、唱革命歌曲、诗朗诵会、壁报、圣诞节晚会等充满校园,同学组成的安委会,每日数次发表天津周边战事及校内新闻,还出过快报报道校长何廉日前已赴广州。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那天,校园内还张贴了壁报,欢呼这一胜利。
护校和不南迁,压倒了一切。这样的生活环境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之中。三校校长胡适、梅贻琦、何廉先后离职而去,而三校仍在原地未动。
各校决定不南迁,从表面上看,搬迁困难重,进行不易,或者如蒋梦麟所讲,大势已定,应听其自然,而其背后实有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推动各校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共中央华北局在沧州泊镇设立城工部,挂牌为华北建设公司。城工部正副主任为刘仁、杨英。他们对平津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出指示,要求团结周围群众,宣传党的城市政策,调动一切力量,采取一切可能和有效的步骤和方法,保护城市的一切建设,并具体提出护场护校的口号。为达到这一目的,举办地下党员训练班,暑假培训班,南开许多党员和进步同学都经过封锁线到泊镇受训后,返回学校开展工作。天津学委会曾多次研究反南迁的斗争,加强宣传,使广大师生认识形势,安心留在天津。
这里,我想以一个侧面,举例来说明地下党是怎样开展争夺知识分子的。
原各系统的党组织此时都统一于华北局领导。北大历史系学生岳麟章负责成立地下刊物编辑部,陈超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长,党委书记)等5人印刷出版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政策,分别赠送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协和医院院长李宗恩、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美专校长徐悲鸿、北大教授贺麟等。还把《将革命进行到底》作为传单在街上散发。一些党组织成员如岳麟章等集体拜访了胡适,请其选择正确方向,胡说:“我留下来干什么,我不能留下,我的朋友都在南京。”拜访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子水,毛很顽固,听不进劝告,还说:“你们不好好学习,搞什么学运。”这两人不能正视现实,离开了。北大秘书长郑天挺不但自己留下,还劝3自己的信任,像毛子水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天津地下党组织以各种形式宣传党的城市政策。南开大学是天津学运的中心,是向解放区输送干部的中转点。在华北局领导下的工委和学委指导下,南大党组织领导者沙小泉、刘焱和校领导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党员扎根于群众之中,如胡国定和校副教务长吴大任亲密无间,在反南迁运动中旗帜鲜明,为师生所称赞。
争夺知识分子的斗争中,广大知识界和南京国民党渐行渐远,国民党败北了,共产党胜利了,这是必然的趋势。正如彭真1948年7月16日所讲:“蒋介石的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危机更日益深刻,好像一个病人,从头到脚都已溃烂,在此情况下,城市人心向我,拥护我们的人日益增多,我们的城市工作比以前好做了。”③那个时代是充满变化的时代,人心思变,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环境中,人们看到了曙光。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了,月底,北平也解放了,中国的近代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简介】魏宏运,男,陕西长安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华北农村、抗日根据地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