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好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中三个辨证关系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06783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省为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五严”规定,其中对于各学段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后作业时间作了严格的规定。显然,学生的在校时间短了,学生课后的作业时间短了,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时间短了,但是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和素质是丝毫不能减的。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仍然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每次的教学行为都必须是有效的,高效的。如何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最近我县教研室率先在化学学科中实行“导学案”教学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你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我要学”。笔者就自己在运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在运用“导学案”中如何辨证地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辨证关系。
  
  一、师生之间导与学要相辅相成
  
  导学案中的“导”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但要主动的学,还要会学。教师的一切活动就是要服务于学生,教师要有“以学定教”的思想,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促使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质等。
  导学案中的“学”就是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化学课是充实的。
  如学习乙醛的银镜反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结合乙酸、乙醛的电子式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上去理解并配平反应式;(二)从得氧失氢或加氢去氧的氧化还原反应表面初步掌握;(三)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组成方面了解、记忆银镜反应式。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思辨性。
  所以在导学案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准备一些适应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活动和带有自主性的活动,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充分给予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要有机融合
  
  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采取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在备课时要进行“缜密”策划,把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设计得周到、细致,甚至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需的时间,编撰出高质量、可执行的导学案。
  不管多完美的预设,也只是一种教学的设想,合理与否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是具有辩证性,随着学生与文本、同学以及老师的多元对话,学生思维将会被高度激活,可能而且必然会生成更有价值的问题与思考过程,这便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忽视这一点的教学就没有教育价值可言。
  所以我们要遵循课堂开放和生成,对导学案的精心准备和必要预设。如在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学案编写中,设计如下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测定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只有思维的空间,人人茅塞顿开,个个跃跃欲试。
  通过自由发言,各种方案纷纷出现,异彩纷呈。随着教者及时将学生的思路回归到酸碱中和滴定方面,让学生明白——酸碱中和滴定仅是测定物质的量浓度的一种方法,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以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是根本任务,生成启动了一个新的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得到一个新的更有价值的结论。在师生多元互动中生成的问题才是我们最佳的教学切入点,也是我们要点拨启发的重点。
  对于这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我们不能包办代替,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剖,分解为若干个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逐步予以解决。所以高质量的导学案,要基于就行设计的导学案,又能受导学案束缚,通过问题、猜想、实验步骤、实验结论框架,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牵着“教师”走,从而使课堂活力十足,“智”花四射。
  
  三、教学反思与矫正要如影随形
  
  课堂教学后的反思,需要分别根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及时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作为我们教师要注重课后自我反省,分析优点和不足。及时写好“教学后记”,客观评价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困惑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教学目标是否基本达到。
  自我剖析教学过程,理性总结教学经验,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做好学生学习的跟踪服务工作,同时也要及时获得同事和学生的听课反馈,勇于接受同事和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敢于肯定和吸收同事和学生发表的独特见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对于学生,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都要利用一定时间进行反思,“回盘”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得失,从而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自我,不断改进自身的学习。
  以上三点,仅是自己在运用“导学案”为载体的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粗浅的体会,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化学教学实践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教与学的融合会达到最优化,让我们教者的化学教学有效,高效,让学生的学习也同样有效、高效。
  (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
其他文献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素质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兴趣,发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你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时,总是觉得称心如意。会伴随着愉快的情感和兴趣的不断强化,成为爱好,而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和发
期刊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使学生对政治课失去了兴趣。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老师从学生关注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
期刊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通过教学反思,回顾近年来的教学,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以下是我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
期刊
音乐生活中的导向,意味着潜意识的评价。它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但不等于欣赏。它要求对各种音乐形式及其内涵进行深入地论述和比较,依据其潜在的审美价值来决定导向的理由和导向的正确。音乐生活中的导向是应用音乐美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对音乐实践的一切层次和一切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音乐与其它艺术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方法。它不同于绘画的色彩线条手段,也不同于文学的语言情节表现,而是通过
期刊
如果搞一次民意测验,询问一下教师:怎么样的学生你最喜欢?不少教师会把听话、聪明、文静娴雅、工作有魄力……列为先决条件。其实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偏爱。教师既承担塑造学生心灵的责任,有肩负改造学生灵魂的重担。如果有了这种偏爱,就会对学生放松要求,而对其他学生就会冷漠、歧视、导致各种不良后果。  优秀学生的闪光点无需发现,关键是要善于发现一般或者落后学生的闪光点。这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然后需要
期刊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作为二十世纪重大发明之一的计算机,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就已经引入教育领域,而且已在世界范围内,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课堂教学、训练学习、开设模拟实验、考试测验、辅导答疑等各个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都有着极深刻的影响。本人就高中《生命科学基础》新教学“绪论”一节做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以探讨其中的规律。 
期刊
要搞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加强班主任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然后由教师带动和影响全班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班主任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  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群、人格高尚而在学生心目中树
期刊
听了同行教师几节初一年级新课程示范课,我有一些很深的感触,感觉到在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有不少对对新课程标准有点茫然,对“怎样教”与“教什么”把握不够。下面就教材、教法以及教师与学生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对“怎样教”与“教什么”的进行一些分析:    一、全面理解教材¬¬——教什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是什么?怎样看语文课程?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   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的高低,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认识也越准确、越深刻。准确地把握就是科学性,审美地把握就是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