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DBN的超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超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提出一种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样本熵对原始数据预处理,再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深度置信网络的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为了减小时间序列数据因自相关性导致预测值滞后于真实值,对原始序列采用EEMD分解,根据各序列的SE值将序列重构,再使用SA对DBN各隐含层节点数寻优构成的SA-DBN模型对重构后的序列分别预测,将各序列的预测结果叠加得到最终的预测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预测模型,本文模型能消除预测曲线的滞后性,预测的误差指标MAPE、MAE、RMSE分别降为1.9592%、9.4239、
其他文献
现行的质量控制系统对能见度的质量控制方法较为简单,存在许多疑误信息被漏检。为解决此问题,利用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海南岛与南海海岛小时能见度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海南省不同季节不同地域能见度与其相关要素数据的线性拟合方程,并将其运用于内部一致性检查中。经检验,基于该拟合方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对能见度数据质量控制效果较好。
将CFSv2模式的延伸期预测资料应用于成都市14个国家站的延伸期降水预测,采用距平相关系数ACC、趋势异常综合检验Ps及Cs/Zs评分对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预测回算进行预测效果评估,通过改进的消除偏差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模式预测进行订正和预测再回算、再评估。结果表明,CFSv2的延伸期预测与成都地区实际降水的ACC为0.13,略高于目前省级和国家级发布的月预测平均成绩,对成都西南部和东南部的预报效果较好;Ps评分平均为65.7分;期间主要降水过程的Cs评分为0.48,Zs评分为0.64,空报率
在水电生产中,需要对实时水文气象要素实况和预报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为满足此需求,基于ECharts可视化技术,采用B/S架构开发库区水文及气象数据监测系统。结果表明,监测系统能将水库流量、降雨实时监测与预测情况以图表的方式呈现;通过对ECharts开源可视化库的再编程实现双图联动,引入System.Data.OracleClient解决asp.net访问Oracle数据库问题;通过编写高效的sql语句实现对数据矩阵的数据提取,使水电用户能够快速查询相关数据与径流量实时计算,并据此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从而提
通过将云南FY-4/HRIT接收站数据接收流程嵌入现有CMACast数据接收流程,进一步优化流程,实现数据接收的主备切换,提高数据接收完整性和MICAPS4系统数据处理的时效性。结果表明,FY-4/HRIT接收站与CMACast的双通道主备数据传输处理的方式,能有效提高MICAPS4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其时效比原来提高约2倍。
利用华南2020年4月192个站点气温数据和大尺度环流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合成等常规统计方法,研究华南2020年4月温度达到近43a来同期次低值的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4月华南平均气温的异常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主要原因是有较强冷空气3次南侵并长时间盘踞华南,同时亚欧大陆东部沿岸海平面气压正、负异常中心产生的气压梯度力、增强的蒙古高压、中高层引导气流等因素使冷空气势力得到增强。其次,低层风场对气团活动也存在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西南气流的减弱及东北风异常的加强促使冷气团增强南下。再有,相比1—
通过FY-3B TOU与Aura OMI卫星臭氧总量产品的比对分析,检验FY-3B TOU臭氧总量产品的适用性。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对偏差(RD)在赤道、南北半球中纬度大部分地区为2%~4%,而在南北极区扩到4%~6%和8%~10%,从赤道到两极RD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除南北极区外,其余地区RD月平均值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尤其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节特征更为显著;赤道地区RD值随卫星臭氧总量的变化波动较小,基本稳定在0.1%~2.9%,其余地区仅卫星臭氧总量在230~500DU之间时,RD才出现相对稳定
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常规高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雷达和云图,对2019年5月27—28日发生在广西西部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期间有切变和地面弱冷空气影响广西;边界层到对流层中层风速小,导致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之后移动缓慢;温度平流是上升运动的主要贡献者;暴雨发生前广西的西部到南部湿层深厚,垂直风切变小,暖云厚度厚,有利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产生;云团长时间的维持造成了大范围的强降水;列车效应是造成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利用区域自动站、风廓线雷达及微波辐射计资料,对东莞市2019年6月一次大暴雨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在前期高温、高层强辐散形势中,低层有西南风急流,水汽充沛,利于
对于一类三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利用不连续映射方法讨论擦边周期轨道附近的动力学行为,理论推导1/n碰撞周期运动发生鞍结分岔和倍周期分岔的存在性条件,得出在鞍结分岔和倍周期分岔与擦边分岔同时发生时系统出现余维二分岔,得出的数值仿真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在余维二分岔点附近,结合Lyapunov指数与局部分岔图对系统的分岔与混沌运动进行研究,在一定参数范围内,系统的周期运动与混沌运动交替进行;最后,对系统的混沌运动施加脉冲控制使系统稳定到周期轨道,通过对比控制效果图验证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江苏地区2019年3月19—20日(简称“0320”过程)和2019年4月8—9日(简称“0409”过程)两次江淮气旋暴雨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320”过程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区都位于淮北地区,上升运动呈区域性分布,是“0320”过程产生区域性暴雨的重要原因。“0409”过程水汽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区域分布不均,因此暴雨落区相对分散。受海上热力条件、高层正涡度平流及气旋后部强冷平流的共同作用,“0409”过程气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