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官场,鲁迅14年未升迁

来源 :文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vent_chri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从32岁到46岁,鲁迅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科长达14年之久,原来是第一科科长,后来因第一科合并到文化部,改任第二科科长,其职务为佥事。他负责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志、史书、小说、戏曲、古碑文、版画等业务,工作也算卖力,他经常在办公室里写啊算啊忙一整天,不禁“头脑涔涔然”,但他一直只是科长。1915年,求学经历相近的老同学伍仲文升任普通教育司司长,最让他难堪的是,仅比他大3岁的汤尔和1922年9月出任教育总长,汤与他是老朋友了——在他开始教育部仕途生涯的时候,汤不过是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校长,1914年1月5日汤还到教育部给鲁迅拜年,没想到当初巴结他的朋友,反过来成为教育部的最高领导。
  是他不想升迁吗?显然不是。从他1918年8月20日寄其挚友、江西省教育厅厅长许寿裳的信中可以看出, “仆以为有权在手,便当任意为之,何必参考愚说耶。”意思就是说,我认为你既然做了教育厅厅长,再无人掣肘,就应当充分利用手中权力,大展宏图。从他刚到教育部时的工作表现来看,也证明他希望得到提拔。
  初到北京的日子里,鲁迅干劲十足,从参加临时教育会议,到主讲暑假美术讲习会,此后还受命主持设计国徽,这是鲁迅在教育部承担的第一项部级也是国家大事。在与钱稻孙、许寿裳的合作下,任务顺利完成了。鲁迅还到天津出差考察戏剧,参与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的建设,筹建历史博物馆,参加读音统一会,促成注音字母的通过,举办儿童艺术展览会,协办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等等,忙得不亦乐乎。
  人们不禁会问?鲁迅在教育部14年之久,占其生命四分之一时间的大好年华都耗在这里,为何一直郁郁不得志?为何只是靠看书、抄古碑、阅读佛经、整理金石、写文章、兼课来麻醉自己,打发时间?
  首先,未遵守官场游戏规则。第一,得罪了领导,给自己的仕途宣判了死刑。有道是:做官没功夫,全靠天线粗。领导需要下级的尊重和扶持,下级更需要领导的提携和关照。他本来天线就不粗,来教育部还是许寿裳推荐给部长蔡元培的,不久蔡不满袁世凯独裁辞职了,同在教育部的许寿裳也去了江西,势孤力单的他还屡次犯上。他在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时,就和总长景耀月关系不睦。來北京后,某次一教育部次长(常务副部长)把一件公文给他签字经手,他看了看后,竟断然拒绝。教育总长汤化龙为了给袁世凯称帝造舆论,亲自召见他,暗示他尽快编译宣传封建道德的海外小说,且派员亲到督导,但他拒不执行命令。1916年,鲁迅还与同事好友联名上书,驳斥“祭孔读经”之荒谬,更是为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所忌,鲁迅仕途生态进一步恶化。鲁迅与其顶头上司夏曾佑关系也处得不好,夏当社会教育司司长时已50多岁了,爱摆老资格,吃老本,混日子,这位上司的年衰任性与纵酒胡为让他难以忍受,故常出怨言讥讽。因此他被领导排挤,甚至被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逮住把柄开除了公职(鲁迅通过打官司后复职)。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俟堂”——我等着,任凭什么都请来吧。总之,鲁迅的不听话的强项作风令他在官场生存都很艰难,升迁就更不要提了。第二,不愿官场应酬,缺少耐性和大局意识。1913年2月13日下午,有一个叫海端生的美国人来教育部,董恂士次长抬举他,叫其作陪,他竟然表现出很不耐烦。1915年12月16日,教育部为黄炎培召开茶话会,他烦躁不安。教育部召开很多次大会,他都拒绝参加,这样就丧失了很多结交官场朋友、扩大人脉的机会。第三,仪表邋遢。做官是要有官相的,而他经常头戴一顶灰色的破毡帽——不戴帽子的时候乱发如草,讲课时耳朵上还夹一支笔,穿一件几个月不洗的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地响,显得又老又呆板。
  其次,学历不过硬,专业也不对口。鲁迅1902年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肄业,并未取得正式大学文凭。从1906年到1911年,鲁迅一直在日本研究文史,在教育学、管理学方面他是门外汉。
  再次,缺少基层督学和教育管理的履历。鲁迅的老同学伍仲文之所以能升任司长,就因为做了两年督学,拥有视察基层学校的经历。汤尔和是浙江余杭人,与鲁迅前期经历相似:同期留学日本,原习陆军,后改学医,毕业于日本金泽医专,后又留学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0年归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务长兼校医。民国建立后,汤创办了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并担任了校长职务,1922年9月被总理王宠惠任命为教育总长——与鲁迅相比,他有过硬的文凭和完整的教育管理阅历和经验。
  最后,他当时还是无名小辈,学术和文学造诣还未达到成名成家的地步。北洋政府是比较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藏书家傅增湘、历史学家陈垣就先后到教育部任总长、次长。
  也许,鲁迅已看透了自己在官场的命运,并悄然把兴趣与精力转移向文学。如没有官场失败的自我省察,没有憔悴京华的人生洞悉,没有绝望心情下的失落感受,没有勃兴于京的新文化思潮的托举,或许也就不会有最终成为文学大师与思想伟人的鲁迅。从这个意义来讲,鲁迅没有在官场如鱼得水恰恰是好事。
  (责任编辑/齐 风)
  (电子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其他文献
现在执行死刑,据说是将死刑犯押到一间屋子打一针就算完事,但是以前可没有这么“人道”。40多年前,一个犯贪污罪的官员,因罪大恶极被执行枪决,整个过程我亲眼所见,至今记忆犹新。  1970年6月的一天上午,我从插队落户的生产队回县城龙安镇(位于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办事。本想下午到街上买了东西就回生产队,谁知刚到街上李家茶馆,就看见衙门口新华书店对面的坡道上聚集了一大堆看热闹的人。我费了很大的劲才钻进人群
世界文明古国埃及与中国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王朝,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有着特殊癖好的帝王,中国大明王朝皇帝朱翊钧,爱财如命,派税监、矿监四处搜刮,是为“明抢”;而埃及最后一位国王法鲁克则是“暗偷”,被称为埃及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扒手国王”。  法鲁克1936年登基,就任埃及国王,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法鲁克王朝。当时他只是一个16岁的大男孩。法鲁克在位的表现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孩子,一切为所欲为,令人伤透脑筋。他
据新华社讯:西安市工商业联合会为响应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提出的进一步开展工商界反行贿、反漏税、反欺诈、反盗窃运动的号召,在24日再次召开工商界动员大会,到会的有工商业联合会和各行业同业公会的全体委员、学习组长等1500余人。  会上,西安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叶雨田报告指出:该市工商界在20多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虽已有17800余件,但这还很不够,差得很远。他说:有些行业甚至还拒绝区人民政府
1953年至1962年,习仲勋(1913-2002,陕西富平人)任国务院秘书长和副总理,一向对工作要求极为严格的周恩来总理,对习仲勋的工作甚为满意。但是,因为《刘志丹》小说案,受到冲击的习仲勋从此被审查、关押,前后长达16年之久。  1977年年底,胡耀邦担任中组部部长。1978年年初,习仲勋委托夫人齐心到中组部找胡耀邦申诉。胡耀邦当时身兼数职,工作非常繁忙。但当他听说齐心来访时,立即专门听取了齐
“南元”是清代科举的特产。当时规定,外省人可以应试顺天(北京)乡试,但肥水不流外人田,就像现在考北大、清华,北京比湖南等南方省份低很多分一样,第一名解元只在直隶省内选取,会读书的南方人,考得再好也只能屈居第二。为了安慰南方学子,清王朝创造了“南元”这个罕见的词儿,用来指称顺天乡试的第二名。  道光二年(1822),即将而立之年的魏源,有幸中了“南元”,迈出了科举路上最闪光的一步。各位考官对魏源“南
毛泽东时代不是农民的理想归属  改革开放最开始从农村开始,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农民太苦了,大多数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和解放前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少原本自然条件就差的地区,农民生活甚至还不如解放前,所谓集体经济早就垮了。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根据地出来的老干部回根据地去考察,他们回来报告称,那里多数村子连集体财产都找不到,穷得一塌糊涂。不少老干部谈起老区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感慨不已,甚至很痛心。因
2005年冬天,父亲走了,那时他已92岁。虽说人生百年难几,我仍希望他能再挨9年。那样的话,2014年9月3日,就能亲眼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肯定能带着抗日老兵应得的尊严和荣耀离开了。可是父亲没有给我留一句话,就突然走了。我从京城匆匆赶回,已是阴阳两隔。10年来,当我逐渐知晓父亲生前从未提及的从军抗日经历,更是愧疚万分,自责不已。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父亲走的时候,只留下
学生争取温饱游行  晴朗的天空,只挂着稀薄的片片散云,太阳晒在身上,使人有些发痒,这却已是春天了,然而还有被阻在春天门槛外的人们呢!不是吗!他们要争取“温饱”。  “为了活命,我们要游行,我们要请愿!”这是从青年学生们口里发出来的呼声,这声音感动了每个有良心的人。  游行队伍到处,市民争看,这是一幕最现实的“生活悲剧”,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此刻的重庆。历史上值得一记的“学生生活”。  重庆大学训导长侯
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教子方式与众不同,今天读来,依然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有一回,在吃饭的时候,儿子海婴听说已经预购了马戏团的票,有狮子老虎大象的表演,当时心花怒放,晚上就一直不肯睡觉,等待父母带着自己去看马戏。但一直等到深夜也不见父母来叫自己,后来才知道,原来鲁迅考虑到这些节目多为猛兽表演,而且是在深夜临睡之际,怕小海婴受到惊吓,所以就和许广平偷偷地从后门走了,而把海
跋扈骄奢 为所欲为  武则天时代,“宗室诸女皆以骄奢相尚”,她们放在嘴头上的一句话是:“所贵于富贵者,得适志也。”——当然这个“志”可不是志气的志,而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为所欲为。  因是“金枝玉叶”,公主们过着奢靡的生活。《资治通鉴》卷二百四记载:“(太平)公主方额广颐,多权略,太后以为类己,宠爱特厚……太平(公主)食邑独累加至三千户。”唐朝的惯例是,亲王的食邑不过千户,公主的正常食邑是三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