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从32岁到46岁,鲁迅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科长达14年之久,原来是第一科科长,后来因第一科合并到文化部,改任第二科科长,其职务为佥事。他负责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志、史书、小说、戏曲、古碑文、版画等业务,工作也算卖力,他经常在办公室里写啊算啊忙一整天,不禁“头脑涔涔然”,但他一直只是科长。1915年,求学经历相近的老同学伍仲文升任普通教育司司长,最让他难堪的是,仅比他大3岁的汤尔和1922年9月出任教育总长,汤与他是老朋友了——在他开始教育部仕途生涯的时候,汤不过是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校长,1914年1月5日汤还到教育部给鲁迅拜年,没想到当初巴结他的朋友,反过来成为教育部的最高领导。
是他不想升迁吗?显然不是。从他1918年8月20日寄其挚友、江西省教育厅厅长许寿裳的信中可以看出, “仆以为有权在手,便当任意为之,何必参考愚说耶。”意思就是说,我认为你既然做了教育厅厅长,再无人掣肘,就应当充分利用手中权力,大展宏图。从他刚到教育部时的工作表现来看,也证明他希望得到提拔。
初到北京的日子里,鲁迅干劲十足,从参加临时教育会议,到主讲暑假美术讲习会,此后还受命主持设计国徽,这是鲁迅在教育部承担的第一项部级也是国家大事。在与钱稻孙、许寿裳的合作下,任务顺利完成了。鲁迅还到天津出差考察戏剧,参与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的建设,筹建历史博物馆,参加读音统一会,促成注音字母的通过,举办儿童艺术展览会,协办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等等,忙得不亦乐乎。
人们不禁会问?鲁迅在教育部14年之久,占其生命四分之一时间的大好年华都耗在这里,为何一直郁郁不得志?为何只是靠看书、抄古碑、阅读佛经、整理金石、写文章、兼课来麻醉自己,打发时间?
首先,未遵守官场游戏规则。第一,得罪了领导,给自己的仕途宣判了死刑。有道是:做官没功夫,全靠天线粗。领导需要下级的尊重和扶持,下级更需要领导的提携和关照。他本来天线就不粗,来教育部还是许寿裳推荐给部长蔡元培的,不久蔡不满袁世凯独裁辞职了,同在教育部的许寿裳也去了江西,势孤力单的他还屡次犯上。他在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时,就和总长景耀月关系不睦。來北京后,某次一教育部次长(常务副部长)把一件公文给他签字经手,他看了看后,竟断然拒绝。教育总长汤化龙为了给袁世凯称帝造舆论,亲自召见他,暗示他尽快编译宣传封建道德的海外小说,且派员亲到督导,但他拒不执行命令。1916年,鲁迅还与同事好友联名上书,驳斥“祭孔读经”之荒谬,更是为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所忌,鲁迅仕途生态进一步恶化。鲁迅与其顶头上司夏曾佑关系也处得不好,夏当社会教育司司长时已50多岁了,爱摆老资格,吃老本,混日子,这位上司的年衰任性与纵酒胡为让他难以忍受,故常出怨言讥讽。因此他被领导排挤,甚至被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逮住把柄开除了公职(鲁迅通过打官司后复职)。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俟堂”——我等着,任凭什么都请来吧。总之,鲁迅的不听话的强项作风令他在官场生存都很艰难,升迁就更不要提了。第二,不愿官场应酬,缺少耐性和大局意识。1913年2月13日下午,有一个叫海端生的美国人来教育部,董恂士次长抬举他,叫其作陪,他竟然表现出很不耐烦。1915年12月16日,教育部为黄炎培召开茶话会,他烦躁不安。教育部召开很多次大会,他都拒绝参加,这样就丧失了很多结交官场朋友、扩大人脉的机会。第三,仪表邋遢。做官是要有官相的,而他经常头戴一顶灰色的破毡帽——不戴帽子的时候乱发如草,讲课时耳朵上还夹一支笔,穿一件几个月不洗的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地响,显得又老又呆板。
其次,学历不过硬,专业也不对口。鲁迅1902年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肄业,并未取得正式大学文凭。从1906年到1911年,鲁迅一直在日本研究文史,在教育学、管理学方面他是门外汉。
再次,缺少基层督学和教育管理的履历。鲁迅的老同学伍仲文之所以能升任司长,就因为做了两年督学,拥有视察基层学校的经历。汤尔和是浙江余杭人,与鲁迅前期经历相似:同期留学日本,原习陆军,后改学医,毕业于日本金泽医专,后又留学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0年归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务长兼校医。民国建立后,汤创办了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并担任了校长职务,1922年9月被总理王宠惠任命为教育总长——与鲁迅相比,他有过硬的文凭和完整的教育管理阅历和经验。
最后,他当时还是无名小辈,学术和文学造诣还未达到成名成家的地步。北洋政府是比较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藏书家傅增湘、历史学家陈垣就先后到教育部任总长、次长。
也许,鲁迅已看透了自己在官场的命运,并悄然把兴趣与精力转移向文学。如没有官场失败的自我省察,没有憔悴京华的人生洞悉,没有绝望心情下的失落感受,没有勃兴于京的新文化思潮的托举,或许也就不会有最终成为文学大师与思想伟人的鲁迅。从这个意义来讲,鲁迅没有在官场如鱼得水恰恰是好事。
(责任编辑/齐 风)
(电子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是他不想升迁吗?显然不是。从他1918年8月20日寄其挚友、江西省教育厅厅长许寿裳的信中可以看出, “仆以为有权在手,便当任意为之,何必参考愚说耶。”意思就是说,我认为你既然做了教育厅厅长,再无人掣肘,就应当充分利用手中权力,大展宏图。从他刚到教育部时的工作表现来看,也证明他希望得到提拔。
初到北京的日子里,鲁迅干劲十足,从参加临时教育会议,到主讲暑假美术讲习会,此后还受命主持设计国徽,这是鲁迅在教育部承担的第一项部级也是国家大事。在与钱稻孙、许寿裳的合作下,任务顺利完成了。鲁迅还到天津出差考察戏剧,参与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的建设,筹建历史博物馆,参加读音统一会,促成注音字母的通过,举办儿童艺术展览会,协办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等等,忙得不亦乐乎。
人们不禁会问?鲁迅在教育部14年之久,占其生命四分之一时间的大好年华都耗在这里,为何一直郁郁不得志?为何只是靠看书、抄古碑、阅读佛经、整理金石、写文章、兼课来麻醉自己,打发时间?
首先,未遵守官场游戏规则。第一,得罪了领导,给自己的仕途宣判了死刑。有道是:做官没功夫,全靠天线粗。领导需要下级的尊重和扶持,下级更需要领导的提携和关照。他本来天线就不粗,来教育部还是许寿裳推荐给部长蔡元培的,不久蔡不满袁世凯独裁辞职了,同在教育部的许寿裳也去了江西,势孤力单的他还屡次犯上。他在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时,就和总长景耀月关系不睦。來北京后,某次一教育部次长(常务副部长)把一件公文给他签字经手,他看了看后,竟断然拒绝。教育总长汤化龙为了给袁世凯称帝造舆论,亲自召见他,暗示他尽快编译宣传封建道德的海外小说,且派员亲到督导,但他拒不执行命令。1916年,鲁迅还与同事好友联名上书,驳斥“祭孔读经”之荒谬,更是为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所忌,鲁迅仕途生态进一步恶化。鲁迅与其顶头上司夏曾佑关系也处得不好,夏当社会教育司司长时已50多岁了,爱摆老资格,吃老本,混日子,这位上司的年衰任性与纵酒胡为让他难以忍受,故常出怨言讥讽。因此他被领导排挤,甚至被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逮住把柄开除了公职(鲁迅通过打官司后复职)。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俟堂”——我等着,任凭什么都请来吧。总之,鲁迅的不听话的强项作风令他在官场生存都很艰难,升迁就更不要提了。第二,不愿官场应酬,缺少耐性和大局意识。1913年2月13日下午,有一个叫海端生的美国人来教育部,董恂士次长抬举他,叫其作陪,他竟然表现出很不耐烦。1915年12月16日,教育部为黄炎培召开茶话会,他烦躁不安。教育部召开很多次大会,他都拒绝参加,这样就丧失了很多结交官场朋友、扩大人脉的机会。第三,仪表邋遢。做官是要有官相的,而他经常头戴一顶灰色的破毡帽——不戴帽子的时候乱发如草,讲课时耳朵上还夹一支笔,穿一件几个月不洗的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地响,显得又老又呆板。
其次,学历不过硬,专业也不对口。鲁迅1902年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肄业,并未取得正式大学文凭。从1906年到1911年,鲁迅一直在日本研究文史,在教育学、管理学方面他是门外汉。
再次,缺少基层督学和教育管理的履历。鲁迅的老同学伍仲文之所以能升任司长,就因为做了两年督学,拥有视察基层学校的经历。汤尔和是浙江余杭人,与鲁迅前期经历相似:同期留学日本,原习陆军,后改学医,毕业于日本金泽医专,后又留学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0年归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务长兼校医。民国建立后,汤创办了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并担任了校长职务,1922年9月被总理王宠惠任命为教育总长——与鲁迅相比,他有过硬的文凭和完整的教育管理阅历和经验。
最后,他当时还是无名小辈,学术和文学造诣还未达到成名成家的地步。北洋政府是比较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藏书家傅增湘、历史学家陈垣就先后到教育部任总长、次长。
也许,鲁迅已看透了自己在官场的命运,并悄然把兴趣与精力转移向文学。如没有官场失败的自我省察,没有憔悴京华的人生洞悉,没有绝望心情下的失落感受,没有勃兴于京的新文化思潮的托举,或许也就不会有最终成为文学大师与思想伟人的鲁迅。从这个意义来讲,鲁迅没有在官场如鱼得水恰恰是好事。
(责任编辑/齐 风)
(电子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