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杭州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印象里,杭州是水做的。
  杭州到处都是水。大路旁、公园里、山谷中,处处都有水。放眼望去,如明镜般闪烁的,是水;如玉带般蜿蜒的,是水;如珍珠般滚动的,还是水。
  杭州的水,清澈秀美。被逶迤的小山环抱着的西湖,宛如水墨画中的美人。她面带微笑时明眸善睐,凝神遐思时目光宁静。最美的是雨雾弥漫的西湖,“空里雨飘不觉飞”,天上、湖里,到处是水,绵绵的雨丝,把天和地连在了一起,湖光山色隐在其中,迷蒙空灵。飘荡的水雾,浸入人的骨子里,人就灵秀了。
  这样的水,也许你会觉得太安静了。别着急,狮峰、梅家坞的山涧水正飞溅着奔向你。它们清澈活泼,如淘气的小孩子,唱着歌,从山中飞跑而出,你追我赶,蹦蹦跳跳。它们水势不大,却带着山林的气息,跳跃舞动,惹得人都灵动了。
  这样的水,也许你觉得太秀气了。别着急,杭州还有雄浑壮阔的水。“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八月十八,钱塘潮排山倒海,浪涛咆哮,崩云裂石。雷霆之势,让胆怯者魂飞魄散,豪爽者则被荡去慵懒,胸生豪气,心旷神怡。潮涨潮落,人的胸怀博大了。
  生于斯,长于斯。杭州的水滋养出的文人墨客也大多清秀风雅、灵动而有魄力。
  杭州是人间的天堂。“接天莲叶无穷碧”中,才子欣喜于“映日荷花別样红”,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陶醉在“绿杨荫里白沙堤”,文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人向来喜读诗书,世风谦和,温雅有礼。在络绎不绝的赞美诗中,他们的言谈举止越发文雅,气质神韵越发秀美。他们漫步在湖光山色中,雅如诗,美如画。

  与这种优雅对照,活泼的白娘子调皮地挤在西子湖畔。或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传说,不值一提,但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一直如一股山间溪水流淌在人们心间。她不愿做仙,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美丽的西湖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她以执着的追求,为宁静的西湖增添了亲和力和浪漫色彩。
  倘若因此认为杭州人只在传说中表现魄力,那你又错了。辛亥革命时,三千浙军收编沿途的五千散兵游勇,攻占了原本需要十几万人的军队才能攻克的南京城。如今,宗庆后、鲁冠球、马云等风云人物引领着潮流,笑傲于江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杭州人是时代的弄潮儿!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州是水做的,水清人秀,水阔人豪,水与人相映生辉。
  教师点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符号。比如:济南城的符号是“温暖的冬天”和飞珠溅玉的泉水;北京城的符号是气势磅礴的皇家宫苑、蜿蜒如龙的长城。那杭州呢?这篇文章巧妙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用一个“水”字贯穿全文,点出杭州的神韵所在。杭州,宁静中有灵动,秀气中有大气。除了城市之外,作者还注意探讨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一支笔从古到今,评点才子、英雄、商贾,从而让杭州城的个性与城市的主体———人发生了关联。这种构思让文章更厚重,值得品味。
  (王海兴)
其他文献
古有西伯利亚雪橇犬,此犬聪慧,惜生愚相,且偏遇愚人。犬不知人愚,愚人不知犬慧,故两看两相喜,不亦乐乎。  是日日中,当食。客诣愚人于其家。愚人忙设酒杀鸡作食。待食,犬本蜷于地下,倏尔,犬跃于客身,嚎叫不止。愚人甚奇之,愤慨难息,忙斥犬。  初犬仍紧扑不放,训,乃止。愚人望其愚相,言:“余怒!岂有此理哉!”  犬愧,仍低语。愚人更怒,思:此愚相实使吾烦,有犬胜此犬!  于是嘱仆人再置买。  此時,仆
题目  二十年后,我……  题解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这是全命题作文。学生容易将题目中的省略号误认为补充符号——下划线,于是将题目误解成半命题。  作文都强调审题,想象文也不例外,只不过想象文需要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体现出想象元素罢了。  “二十年后,我……”如何审题呢?  题目中有四个关键点。“二十年”“后”“我”“……”。  “二十年”并非沧海桑田的漫长时光,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也是很长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做题的思路,外婆进来用闽南语说道:“你妈的朋友拿了米和油来,跟我下去拿一下!”  我头也不抬地同样用方言回答:“不要,今天作业多着呢。”  外婆急着嚷道:“不行,人家在下面等着呢!而且我不会说普通话!”  我极不情愿地下了楼。一路上外婆不停地念叨:“唉,不会说普通话呀,电视也看不懂,与人都无法交流……”  忽地,我想到了今天学姐演讲的内容——讲好普通话。是啊,在当今社会,普通话在
“抠像演出”和替身泛滥一样恶劣  事件回放  改编自网络作家风弄同名小说、在湖南卫视开播的古装剧《孤芳不自赏》,遭遇口碑滑铁卢: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8.2分骤跌至4.1分,超过六成观众给出1分差评。大家愤怒的口水,指向剧中钟汉良和杨颖两位主演大量只拍近景和特写的“假演”,而制作方粗糙的后期“抠像”合成技术,不仅无法让观众入戏,更感觉被欺骗。  时事鲜评  “抠像演出”某种程度上比替身泛滥还要恶劣,它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所有人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生活”也是作文的常见话题。比如,家庭生活中的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生活感受、成长代沟等等,可写的事情很多,大部分同学也有话可说,但要写出新意不容易。怎样把握好这个话题进行写作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选材角度要小,尽量从琐事着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题材过大很难表现深刻见解,试着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展现真实生活、思考生活内涵的文章反
进入炎炎夏日,高温天气常让人们心生“畏惧”,需要出门时,大多是防晒霜、遮阳帽齐上阵,感叹“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   过去,古人们也一样面临着类似问题。那个时候的防晒神器和避暑纳凉的方法,都有哪些?      帽子、遮阳伞……古代那些防晒神器   对古人而言,比较常用的防晒装备之一是帽子。《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妇人施冪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   帷
我的父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江南小城,那时人们很看重元宵节,过节那天街上特别热闹,有花灯可看,有灯谜可猜,还能欣赏舞龙舞狮和跑旱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穿着粗布衣服的民间艺人,过节时,他们会在大户人家的家门口玩杂耍,一番卖力的表演后他们能得到不少赏钱;要是人家心情好,他们还会额外得到年糕、汤圆、面粉、猪油等当时的紧俏物品,表演的班头自然要千恩万谢。父亲说当时杂耍项目繁多,不少民间艺人的技艺相当高超
冬季西安的夜晚,寒风刺骨。母亲和我远离了喧嚣嘈杂的回民街,往酒店的方向走去。那段路行人寥寥,甚冷清。我微微抬起头看着路灯下白亮的雪花,它们缓缓飘落在冻得坚硬的柏油马路上,好似无声的舞蹈。  这时,我远远望见一个人守在一辆三轮车旁,车上似乎有一只炉子,正冒着热腾腾的白汽。嗯?难道还有什么热食吗?我舔了舔冻得干裂的嘴唇,拽着母亲走向那辆三轮车。  走近时才发现,摊主是一位老人。他穿着洗得有些褪色的深蓝
编者按: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湖南吉首一初中女生在厕所被欺凌;转学至靖江的初一女生因肤色较黑被同学嘲笑;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女生小敏因睡觉打呼噜被八名同学群殴……这些现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如果我在学校里被人欺负,甚至被打,我一定反抗!因为忍耐只会换来更加严重的欺凌。  T是我初中的一位好朋友,她曾向我讲起她小学时受班里同学欺负的经历。  四年级的她是一名寄宿生。一问宿舍有六名学生,
“老房子快拆了。”妈妈回老家前说。记忆中的老房子有家的味道、泥土的味道和时光的味道。不知怎的,我有种说不出的失落。  总听见奶奶哼着《天仙配》里的唱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我很好奇她的老房子的样子。“奶奶,你儿时的‘寒窑’是怎样的呀?”奶奶的眼睛瞬间亮了,像黄昏的山林里突然下起了雪。“老房子?”说出这三个字后,她的眼里闪过一丝黯淡,“我当然记得的——可惜,早就不在了——”她的神情像秋天里的一片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