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b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房子快拆了。”妈妈回老家前说。记忆中的老房子有家的味道、泥土的味道和时光的味道。不知怎的,我有种说不出的失落。
  总听见奶奶哼着《天仙配》里的唱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我很好奇她的老房子的样子。“奶奶,你儿时的‘寒窑’是怎样的呀?”奶奶的眼睛瞬间亮了,像黄昏的山林里突然下起了雪。“老房子?”说出这三个字后,她的眼里闪过一丝黯淡,“我当然记得的——可惜,早就不在了——”她的神情像秋天里的一片树叶,在西风的吹拂下,恋恋不舍地离开枝头,不情愿地缓缓飘落……于是,她慢悠悠地讲起儿时的老房子。
  朴素的大门前有棵老枣树,奶奶说,这是伴随她成长的树。她看着窗外,仿佛回到童年时光。从她懂事起,那棵枣树就在那里。每次她跟妈妈吵架后,就躲到这棵老枣树后面的石洞里,有时甚至在里面睡着了。“可惜啊,现在怕连树根都化成泥土喽。”一声长叹后,她接着说,门,是沉重的木门,就像一位老人端坐在青石板上。若是夏天,赤脚踩在青石板台阶上,能感受到山涧清泉般的凉爽,驱散夏日的炎热。走过几级台阶,又是一个门槛。大厅正前面是一方很大的天井,抬头就能看见天空,那里有鸟儿、云朵,还有屋檐上黑色的瓦片。大厅里端端正正地放着一张八仙桌,还有同样正儿八经的两把太师椅。桌旁围着些小板凳。厅中央挂着一口钟,“当当当”地响着,散发出古朴的味道。再往里走,是两处门拱,一处通往楼梯,另一处则通往厨房。一说到厨房,奶奶便神气了些。因为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厨房,而奶奶的老房子里却有两个——似乎在奶奶眼里,厨房的多少,彰显着家族的地位——一个贴着土地,另一个则贴近天空。每每在厨房中烧菜煮饭,能在食物的香气中闻到土地的味道、天空的味道,虽然只是淡淡的。贴着土地的厨房后面是一个小院子,一角的小菜园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小青菜,轻轻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小时候的奶奶会光着脚丫踩在泥土里,有种湿软的感觉。“可惜这只是回忆了。”她的语气怅然若失……院墙的石砖上爬满绿油油的青苔,油油的、绿绿的、湿湿的。那时的奶奶不爱养鸡,换作我,有这样可爱的园子,定会忍不住养几只小鸡仔,然后看着后面的青山,听着山脚下江水的涛声,想必是一派舒适、安宁的田园风光。
  奶奶的幼年伴随着老房子二楼咯吱咯吱的木板声度过的。二楼有很多不同用处的房间,拿样东西,都要穿过黑咕隆咚的楼梯,又陡又险,一不小心会踩空,甚至会摔下来,奶奶额头上的疤痕就是印记……我一边听着奶奶的讲述,一边不知不觉地想象着奶奶的童年,想象着奶奶的生活。
  奶奶着重说着老房子的窗户。她说,窗,就像板砖那样小,还是沉重的木窗,窗棂上细细雕刻着古朴的花纹。只要一开窗,就能看见通往山下的一级又一级台阶,还有山脚下滚滚流淌的江水……奶奶最喜欢窗了。她总说,透过老房子的窗,能看见半边天,似乎也能看见向往的未来。
  我只是坐着,听着奶奶娓娓道来,就像说着一段鲜活的历史,激活了一段遥远的回忆。
  这是奶奶的老房子,永远的老房子……
  老的是房子,不老的是记忆。我想:人有了记忆,便可以重复地活无数次,便可以永远年轻,与岁月共同生长,于是,这个世界便有了文字、有了书籍、有了让记忆永存的东西了吧!
  佳作点评
  一般回忆类文章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本文却借奶奶的口吻回忆了奶奶儿时的老房子,设计不落窠臼。文章开篇讲家里的老房子快被拆了,简单又直接地引出关于老房子的故事,然后通过奶奶哼着的唱词自然而然地引出曾经的老房子,结尾又由房子转到回忆上,文章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在回忆过程中,小作者采取了由外及里的顺序,门前——门——天井——大厅——厨房——院子,步步深入,极具画面感。
  (鑫源)
  大材小用
  盛家带,一条人迹罕至的巷子。越安静,越脆弱,尤其我在病中。枕河而眠的穿堂风,睡眼惺忪地醒来,呼呼地萦绕在耳边,一切都变得细微且敏感:蝉鸣虫吟、柳叶碰撞、花瓣飘落,耳边回旋,经久不散。
  十全街,定是十全十美。世界突然亮了起来,黑暗中,泪水不知蒸发了多少。护城河里布满灯光的倒影,就像一个个一碰即碎的梦。红灯亮起,爸爸从后视镜里默默地看着我的脸。我的目光四处逃避,看着周围毫无意义的街景,留给镜子里湿漉漉的侧脸。
  葑门街,有一家灯影憧憧的月饼店。鲜肉月饼的气味忽浓忽淡地钻入鼻腔,浸润着全身的细胞。天空的月亮像残缺的玉盘,阴郁且柔美,心绪平缓了许多,又百感交集,估计要在医院里过中秋节了……
  转至东环路,一路向南,空无一人,风驰电掣。此时的蘇嘉杭高架桥仿佛透支着体力。公交车里,晚归的情侣依偎而眠,神色疲惫……
  世上所有的路都意味着分离与远方,我可以热泪盈眶。唯有这条路温柔地伸向家与团圆的方向,我要笑着坚强……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 梁罗茜《在路上》
其他文献
古韵流香的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如今虽繁华不再,但精致的慢生活却保留下来。  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但对于酷爱美食的我来说,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的淮扬菜,不论何时都具诱惑力。  扬州人称早点为早宴,他们喜欢到附近的茶社吃早点,如果是款待贵客,则一定要去冶春、富春这样的茶社。据说扬州美食的兴盛与扬州盐商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旧时盐商虽富甲天下,但碍于地位不敢张扬,只能通过美食来炫耀。每位
古有西伯利亚雪橇犬,此犬聪慧,惜生愚相,且偏遇愚人。犬不知人愚,愚人不知犬慧,故两看两相喜,不亦乐乎。  是日日中,当食。客诣愚人于其家。愚人忙设酒杀鸡作食。待食,犬本蜷于地下,倏尔,犬跃于客身,嚎叫不止。愚人甚奇之,愤慨难息,忙斥犬。  初犬仍紧扑不放,训,乃止。愚人望其愚相,言:“余怒!岂有此理哉!”  犬愧,仍低语。愚人更怒,思:此愚相实使吾烦,有犬胜此犬!  于是嘱仆人再置买。  此時,仆
题目  二十年后,我……  题解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这是全命题作文。学生容易将题目中的省略号误认为补充符号——下划线,于是将题目误解成半命题。  作文都强调审题,想象文也不例外,只不过想象文需要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体现出想象元素罢了。  “二十年后,我……”如何审题呢?  题目中有四个关键点。“二十年”“后”“我”“……”。  “二十年”并非沧海桑田的漫长时光,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也是很长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做题的思路,外婆进来用闽南语说道:“你妈的朋友拿了米和油来,跟我下去拿一下!”  我头也不抬地同样用方言回答:“不要,今天作业多着呢。”  外婆急着嚷道:“不行,人家在下面等着呢!而且我不会说普通话!”  我极不情愿地下了楼。一路上外婆不停地念叨:“唉,不会说普通话呀,电视也看不懂,与人都无法交流……”  忽地,我想到了今天学姐演讲的内容——讲好普通话。是啊,在当今社会,普通话在
“抠像演出”和替身泛滥一样恶劣  事件回放  改编自网络作家风弄同名小说、在湖南卫视开播的古装剧《孤芳不自赏》,遭遇口碑滑铁卢: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8.2分骤跌至4.1分,超过六成观众给出1分差评。大家愤怒的口水,指向剧中钟汉良和杨颖两位主演大量只拍近景和特写的“假演”,而制作方粗糙的后期“抠像”合成技术,不仅无法让观众入戏,更感觉被欺骗。  时事鲜评  “抠像演出”某种程度上比替身泛滥还要恶劣,它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所有人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生活”也是作文的常见话题。比如,家庭生活中的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生活感受、成长代沟等等,可写的事情很多,大部分同学也有话可说,但要写出新意不容易。怎样把握好这个话题进行写作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选材角度要小,尽量从琐事着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题材过大很难表现深刻见解,试着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展现真实生活、思考生活内涵的文章反
进入炎炎夏日,高温天气常让人们心生“畏惧”,需要出门时,大多是防晒霜、遮阳帽齐上阵,感叹“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   过去,古人们也一样面临着类似问题。那个时候的防晒神器和避暑纳凉的方法,都有哪些?      帽子、遮阳伞……古代那些防晒神器   对古人而言,比较常用的防晒装备之一是帽子。《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妇人施冪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   帷
我的父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江南小城,那时人们很看重元宵节,过节那天街上特别热闹,有花灯可看,有灯谜可猜,还能欣赏舞龙舞狮和跑旱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穿着粗布衣服的民间艺人,过节时,他们会在大户人家的家门口玩杂耍,一番卖力的表演后他们能得到不少赏钱;要是人家心情好,他们还会额外得到年糕、汤圆、面粉、猪油等当时的紧俏物品,表演的班头自然要千恩万谢。父亲说当时杂耍项目繁多,不少民间艺人的技艺相当高超
冬季西安的夜晚,寒风刺骨。母亲和我远离了喧嚣嘈杂的回民街,往酒店的方向走去。那段路行人寥寥,甚冷清。我微微抬起头看着路灯下白亮的雪花,它们缓缓飘落在冻得坚硬的柏油马路上,好似无声的舞蹈。  这时,我远远望见一个人守在一辆三轮车旁,车上似乎有一只炉子,正冒着热腾腾的白汽。嗯?难道还有什么热食吗?我舔了舔冻得干裂的嘴唇,拽着母亲走向那辆三轮车。  走近时才发现,摊主是一位老人。他穿着洗得有些褪色的深蓝
编者按: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湖南吉首一初中女生在厕所被欺凌;转学至靖江的初一女生因肤色较黑被同学嘲笑;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女生小敏因睡觉打呼噜被八名同学群殴……这些现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如果我在学校里被人欺负,甚至被打,我一定反抗!因为忍耐只会换来更加严重的欺凌。  T是我初中的一位好朋友,她曾向我讲起她小学时受班里同学欺负的经历。  四年级的她是一名寄宿生。一问宿舍有六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