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主实验创新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以“浮力”教学为例

来源 :实验教学与仪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_joh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的魅力在于能够给学生提供无限可能,不同的场景、器材、知识背景会触发不同层次的思考.实验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在特定条件下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能为了获取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真实学情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学生自主实验创新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及真实的学情,促进师生交流的生活化、情境化,让学习变得有温度、有趣味,有助于学生自主生成知识脉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其他文献
目的:对重庆跳水运动员不同训练周期进行运动机能监控,研究不同训练周期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重庆市专业跳水队健将级及以上优秀运动员,依据每年全国跳水比赛时间顺序,将全年的训练周期分为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第四周期和冬训期.对2012-2019年运动机能监控指标进行分析讨论,主要有:Hb、SF、T、CK、BU、UA.结果:跳水运动员Hb和SF水平在冬训期最高,在第三周期最低;睾酮水平在第一周期最低,在第二周期最高;男子肌酸激酶水平在第二和第四周期最高,女子肌酸激酶水平在全年周期稳定,无显著变化
目的:揭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锻炼行为对老年人自测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2014年和2019年老年人自测健康与体育锻炼活动状况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以及总体健康自评得分显著提高;(2)老年人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与质量明显改善;(3)影响老年人自测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其中体育锻炼行为因素有所增加.结论:体育锻炼行为对老年人自测健康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复杂.提示:在制定“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应考虑老年人这一“变化
以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了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阐述了各项素养的形成依据、价值,以及在术科教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以师德素养为核心,包括术科教育教学素养、体育学科专业素养、研究素养、信息素养、合作与交流、自主发展与创新意识等内容的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结构图.研究结果可为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参考,为术科教师培训提供借鉴,并以期为术科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干预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检索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 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期限为建库至2020年11月13日;采用PEDro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含1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011名被试.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整体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SMD=-0.57、95%CI:-0
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脑能量代谢紊乱有关.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抑郁症患者脑内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之一.抑郁症的运动疗法相对于药物治疗具有较强的自控性和经济性特点,而且疗效显著,已被多个国家和组织推荐为抑郁症首选的防治手段.笔者综述了脑能量代谢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运动干预影响脑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抑郁症的体医融合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缺乏身体活动是妊娠期妇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孕期妇女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具有全身系统性的健康效应,可以控制孕妇体重过度增长,降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和先兆子痫的发病率,减轻孕期和产后抑郁,增加阴道自然分娩的可能性,防治孕期和产后尿失禁,缓解下腰部和骨盆带疼痛,还能对胎儿的发育和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笔者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孕期妇女身体活动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可为临床医生说服孕期妇女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参考,同时让人们更加了解孕期身体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为保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为在线教学更好发展提供了新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在线体育教学进行了研究.结论: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跟踪和记录体育教学行为、共享和保护体育教学资源、管理学生体育档案和成绩,但也存在区块链技术还不够成熟、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数据隐私可能发生泄漏、全面育人目标难以实现的困境.建议:完善区块链技术应用保障体系,提高应用者信息素养,制定应用规范标准,确立应用法规制度,注重应用育人实际.
运用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明中华武术与电子竞技共生发展的可行性和有效路径.研究表明:中华武术与电子竞技具有共生发展的时代意蕴和共生发展的理论逻辑,但在向深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共生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结论:提出了强化共生意识,整合共生资源,优化共生关系,完善共生机制等实现二者共生发展的路径举措,旨在借电子竞技的东风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播,共铸中华武术和电子竞技的繁荣与发展.
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背景下,推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下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虽有政策加持,效果却差强人意的局面,笔者运用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与田野观察法对新时代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现实问题、内在悖谬及文化促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貌合神离是造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现实问题的主要原因,“四重”与“四轻”的二元对立直接导致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失真与失实;文化多样性与教育模式统一化、项目符号化与教育理念现代化的冲突造成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内在悖谬;沉淀乡愁、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从“自由”与“责任”关系的视角论述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国家推行的期待与利益相关方(学生、教师、学校等)认知分歧及其成因.认为: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学生、教师、学校均存在相当程度对自由的滥用,从而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教学水平落后、学生锻炼习惯无法养成.建议:我们在寄希望于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之困的同时,应重视体育的文化属性,充分借鉴市场法则的成功经验,以在“形而上”的层面形成对学校体育中的身体自由与社会责任关系的统一认知,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