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坐标架构回忆性散文解读框架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iquer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时空坐标来架构回忆性散文的解读框架是散文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尝试。本文以《忆白石老人》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关键词】教学设计;《忆白石老人》;回忆性散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时空,时间与空间的简略集合名词,而“坐标”则将同为抽象概念的“时间”“空间”的交叉点确定,为人们寻找自我存在意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因此,用时空坐标来架构回忆性散文的解读框架是散文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尝试。现以《忆白石老人》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如下。
  1984年1月21日《光明日报》副刊发表了艾青的《忆白石老人》,此文是艾青在齐白石诞辰120周年时所写的饱含挚情的纪念文章。众所周知,九十多岁时的白石老人,曾求艾青为之作传,艾青以白石老人已有胡适等人为之撰写的年谱为由,婉拒了老人。白石老人1957年与世长辞,艾青也正是在这一年因仗义执言,替丁玲“陈企霞辩诬而被打成”右派,进而发配北大荒,以致连齐白石老人的隆重葬礼都无缘参加。如魏建宽老师所言,遗憾经时间这位奇妙的魔法师兼酿酒师的酿制与窖藏,却往往能为后世捧出一坛美酒。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围绕白石老人的画与白石老人的情谊;2.熟读精思,感知作者情愫——如话家常的回忆饱含作者淡淡的愁绪;3.有疑正心,体认编者意图——在时空坐标与人际关系中来确立自我。
  二、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娓娓道来中的情绪;体认自我存在形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难点
  1.深入解读看似平常朴素的“回忆”实则内蕴深厚的情谊与审美取向;2.细致剖析以“画作”为媒介连接起来的“我”和“你”的典型性。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陈子昂有一首传唱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很好地呈现了身处古往今来、上下四方的“宇宙”之中的人的深沉“孤独感”。其实,今天的我们需要一个个具体实在的时间节点来确证我们的村子。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最好的说明。这节课我们就探讨艾青《忆白石老人》带给我们那些关于存在的启示吧。
  (二)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情感基调
  1.速读全文,查找不了解的字词句段。明确:“雅正”,敬辞,指将自己的诗文字画请他人指教;“润格”,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册页”,分页装裱的书画。2.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此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如话家常的闲适背后略显的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哀伤背后也有冷静而深邃的哲思。
  (三)熟读精思,把握时空界限在文中的体现
  找出文中所有标示“时间”的词,疏通其脉络(顺叙)。
  明确:
  “1983年12月”,作者写作时间的意义:白石老人仙逝已26年,上了年紀的作者愈发思念白石老人,也愈发领受白石老人的画意诗情和情怀境界。
  “1949年进城不久,看望老画家”开篇:对于白石老人的敬仰与向往,也预示二人忘年情谊的重要性。
  “1937年,七十五岁的白石老人‘瞒天过海’”:俏皮天真中的莫大诚意。
  “居京师八年”“居京华第十一年”:时间留下的印记就是我们来过的证据。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没有标注时间,恰恰作者情感上不愿意记得但理智又必须记得的纠结心绪;“永诀”的时代背景又有着莫大的难以言表的哀痛与惋惜。
  (四)找出文中所有标示“空间”的词,疏通其脉络(表里)
  明确:
  “北京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白石老人的地理坐标,也是二人情谊的关节点,更是回忆的归属地。
  “上海朵云轩”与“北京伦池斋”:白石老人画作频繁出现地,艺术作品流转的中介点,更是情谊的催化剂。
  “八尺大画”“茅檐矮矮”“空白处”:尺幅千里蕴藉诗情。色彩可谓多姿、形状惟妙惟肖,神韵点人佳口。
  (五)有疑正心,体认《忆白石老人》的典型性
  1.白石老人创作了大量满含诗情的画作,我们从作者的回忆中还能感知白石老人的哪些特点。明确:勤奋,年事已高仍笔耕不辍;务实谦逊,“我年轻时护花多么用心啊”;生活朴素;崇文尚雅,有情有义,“亲自送画”“转送印字”“先生雅正”到“青也吾弟”直至“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提携关爱后生。
  2.岁月流逝,空间轮换,32年之后的“我们”能从文中领受哪些呢?明确:时光匆匆去,我只在乎你。
  鲁迅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海德格尔录荷尔德林诗:寻找在那明媚湛蓝之中的“诗意栖居”
  (六)结语设计
  艾青有句传唱不衰也被拿来命题的“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想必这块土地上也留下了白石老人的一个个厚重的脚印吧,同学们,每当我们仰观宇宙之大时白石老人般璀璨耀眼的星会为我们指引方向,每当我们俯察品类之盛时那些诗文书画足以让我们感念,当然,我们身边还有朝气蓬勃的同学,和蔼可亲的师长。闭上眼,你我不会孤独,也不曾孤独。我们把“孤独”留给饱满人生之后再想吧。有所追忆势必也会缓释“孤独”,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境,白石老人的虾在跳呢。
  五、板书设计
  忆白石老人
  艾青
  观其画作:尺幅千里蕴诗情
  想其为人:务实勤奋爱创新
  忆其情怀:白石山翁灯未昏
  作者简介:张衍标,男,山东郯城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生学习《六国论》,要在掌握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下功夫;要注意品赏精美的语言;要注意做到课内外结合,把课文学习和关注热点时事相结合。  【关键词】写作背景;中心论点;论证过程;语言特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各个朝代中探求六国灭亡、泰国胜利的原因,并借这一史实讽谏当时统治者的文章很多,苏洵的《六国论》就是这些文章中很有影响的一篇。这
【摘要】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困生”,他们一般没有什么学习兴趣,学习情况比较差,因此,为了促进转化,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成绩,必须重视帮助他们补习功课。为了提高补习效率,我们采取“分层协作补习”的办法,从实施情况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分层补习的理由;实施方法;取得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困生”,他们在学业上一般都比较
【摘要】诗歌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读”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范读、朗读、齐读等“百花齐放”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发现诗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诵读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个月我们班的大合唱曲目《七子
【摘要】教育、语文、语言都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教育要注重积累知识,培养学生情感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以围绕生活实际为教学的切入点,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出既能适应社会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是学习生涯的开始和基础,是积累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观念的
【摘要】教育家杜威指出:“我们的教学要主张必须让学生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情动而辞发,批文而入情”就是教师设计富有情趣的场景和氛围,加深情感体验,吸引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这就叫情景教学。  【关键词】情景教学;创设情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案例】  师: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读了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应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功效。  【关键词】语文阅读;多媒体;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多媒
【摘要】如何“写”好语文课堂这篇“文章”?本文认为,要“写”好语文课堂这篇“文章”,须做到导语巧妙,结构合理,收尾有力,耐人寻味,而要做到这些,与教学艺术水平高低有关,与教师素质有关,以上几个方面值得探索。  【关键词】写作;导语;兴趣;结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元代乔梦符提出作文“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这巧妙的比喻,说明一篇好文章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精致、隽秀、
【摘要】学习词语,积累词语,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的一环,从一年级识字起,就应多多积累词语,利用多种方式教学词语,让孩子对此产生兴趣。词语教学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不仅在黑板上,也在活灵活现的读与演中。  【关键词】词语学习;课堂;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对于语文学习,就像砖块之于大厦,从一年级学习汉字开始,就可以积累大量的词语。积累词语,不仅是写好习作的关
【摘要】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板块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表现方法,丝丝入扣,让知识的产生与学生的成长轨迹相吻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代散文;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散文是五四运动以来文化复兴背景下涌现的一种采用“新文体”、注重散文弹性、密度和质料的文学体裁,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收录了大约30篇现代
【摘要】“国学热”兴起以来,不少区域要求教师将“国学经典教育”引进课堂、纳入教学安排,要求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性格和品质。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因为繁复的常规教学工作任务,在教学中往往很难落实国学经典教学任务,笔者结合班主任工作,以“读·悟”法为指导,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国学经典教育局面,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班主任工作;“读·悟”法  【中图分类号】G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