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巴菲特:从斯坦福退学的音乐家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有世界上最有钱的父亲,但彼得·巴菲特还是能靠自己闯出一片天。
  “我会开玩笑说,我是最近十年才‘成为’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这位现年58岁的艾美奖最佳作曲奖得主说道。
  “在以前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会问我是不是跟吉米·巴菲特(美国音乐人)有关系,而不是沃伦·巴菲特。”彼得·巴菲特说道,“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反倒这或许能成为我独立发展的一个证明。”
  
  在彼得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过着相当普通的生活:一般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结婚生子、开拓一个有为却又低调的音乐事业。直到2006年老巴菲特捐给了彼得·巴菲特的慈善基金10亿美元,外界才开始熟悉他“沃伦·巴菲特儿子”的身份。
  家人给的安全感
  彼得·巴菲特出生于美国中部小城奥马哈。童年的彼得是一个安静的、喜欢与钢琴为伴的孩子,他并不知道父亲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只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他常年穿着卡其裤和开衫毛衣,在书房中忘我地研究资料。“我后来才知道,他读的是《价值》和《穆迪投资》,那是数以千计的公司以及股票的统计分析内容。”彼得说道。
  正如沃伦·巴菲特11岁就买了人生中第一只股票那样,7岁时彼得·巴菲特就发现音乐对于自己的非凡意义。有一天彼得心情不好,他把一首欢快的《扬基歌》降调缓慢演奏,很快家人过来询问他是否心情不好,这使得他头一次意识到音乐对他可能有特别的作用,能表达他内心的想法。
  这一年,沃伦·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400万美元,手里掌管的资金已经高达2200万美元。但彼得和他的哥哥霍华德与姐姐苏西,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他们如果想要零花钱,必须通过做家务获得。彼得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父亲给了他5美元,买完东西的零钱还让彼得还给他。“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金汤匙,最后可能会变成金匕首”,沃伦·巴菲特的用意,彼得很久之后才真正明白。
  父亲还告诉他,“每个人都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态度。”巴菲特家族的工作态度,“首先是发掘自己”。“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便是异常辛苦和劳作,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是一种神圣感。”
  彼得在书中开诚布公地写道,他最大的财富来自于小时候内心的安全感。这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有一个专注工作的父亲,有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帮助别人的母亲。在彼得看来,母亲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老师。“她教会了我倾听的重要性,当你真正倾听的时候,人们可以教会你很多关于世界、关于自己的知识。”在彼得的记忆中,家里总是有很多来向母亲倾诉的拜访者,而母亲也愿意在周末带着他去不同的教会,这使得他从小就知道应该对世界持有多元的价值观。
  彼得所念的小学也是母亲曾经念过的学校,母亲有时会去学校看望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聆听彼得的课程。母亲的关注,在彼得的人生成长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彼得上高中的时候,他显现出不同于“证券分析员”父亲的特质,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比起严谨的数据分析,他对摄影兴趣更大。
彼得在演出现场

  高中时彼得曾打算退学去怀俄明州的杰克逊谷当一名摄影记者,一边自食其力,一边享受自然美景。这个激动人心的想法却随着老师的建议滑向另外的轨迹。他的新闻课老师有一天找他谈话,请他担任毕业纪念册的摄影师。这意味着彼得还要在高中继续待上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学业,不过他愉快地答应下来,后来他才得知这一切都是母亲的主意。
  寻找自己的热情
  17 岁时,彼得进入斯坦福大学,但这事一直让他很纠结。“我是由于巴菲特家族的姓氏和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推荐信,才得以迈进斯坦福的。”格雷厄姆是巴菲特多年的老友。彼得还说,他曾为是否要进入华尔街工作认真思考过“15分钟”,“那里不适合我”,他很快放弃了这一想法。
  在斯坦福,他上了很多选修课,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大二的一个晚上,彼得在同学的宿舍听到一个吉他手的演奏,他完全被“乐曲中蕴含的朴素”打动了,不久后他拿着从祖父那里继承来的9万美元,从斯坦福退学,租住在旧金山的一栋公寓里,开始了他职业音乐人的生涯。
  彼得选择转换跑道,“入学时的那个小阴影当然不是决定因素。”重要的,还是他从父亲身上遗传下来的基因——不断审视内心,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而巴菲特也同意彼得退学。“我父母的目标非常清楚,他们希望我们姐弟三人都能找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并且用尽所有的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
  彼得当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断断续续地有顾客来,一个星期录几个小时,赚一两百美元勉强度日。
  机遇悄悄来临,当23岁的彼得在旧金山的家门口洗车时,一个邻居告诉他,“美国有线电视MTV就将开播,他们需要片头乐”。彼得在他的介绍下,进行了尝试,结果获得成功。
  彼得后来还为电影《与狼共舞》做了一段几十秒的配乐。《与狼共舞》获得七项奥斯卡大奖,但是彼得没有争取到把自己的名字署在电影原声音乐带中,并且他没有将配乐改编成任何可供电台播放的规格,这使得他错失了很好的推广自己的机会。
  不过,彼得的才华终于还是得到业界和市场的认可。1999年,他为纪录片《威斯康星:一个美国肖像》的配乐获得了艾美奖最佳原声带奖项。
  彼得的音乐舞蹈剧《魂》也被认为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魂》的巡回演出需要很大一笔钱,巴菲特他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于是,彼得去找很多机构和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问:“你没有钱吗?没有的话,跟你爸要不就得了?”彼得尴尬地说:“其实,沃伦·巴菲特除了做慈善事业很大方外,从不轻易给人一美分。”   最终,由彼得策划、编写、制作的《魂》终于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母亲、哥哥和姐姐去看了舞蹈剧,但是父亲没有去。“他没有接到我的邀请。我为什么要让他去破坏气氛抢了我的风头呢?”彼得说道。
彼得和妻子珍妮弗

  2008年,巴菲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听了儿子的音乐会。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来看看我(给儿子)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台下掌声雷动。
  对慈善的思考
  2006年,沃伦·巴菲特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他把370亿美元的资产捐给了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基金会。另外他也给三个子女分别捐赠了10亿美元,让他们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在一次乘坐飞机时,沃伦·巴菲特对彼得说:“你觉得慈善影响了你的音乐吗?”对于喜欢独处的彼得来说,掌管如此大的基金会意味着对公共事务更多的投入,当时彼得心里说,这二者会有什么关系?
  直到彼得去了非洲,看到处于贫困中的儿童,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联合非洲裔歌手阿肯,写了一首歌曲《血入金》(Blood into Gold),讽刺贩卖非洲儿童的人用孩子的血为自己赚取金子,呼吁制止人口贩运。这成为联合国大会的特别表演节目。
  彼得和妻子珍妮弗一起用父亲捐赠的钱成立了NOVO基金会,NOVO是拉丁语,意为“变化、改变或创造”。彼得并不认同要把捐助重点放在音乐上面,“适合我的,并不一定适合别人,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向。”他把基金会捐助的对象定为少女及年轻女性。
  “如果给女孩受教育的机会,最后她们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健康,受到很多的教育,生活得更好,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在这一点上,他和父亲的思路不谋而合。“我父亲的投资很成功,他在投资之前会翻阅很多资料,找到市场上被低估的资产,一旦认准了就大笔投资,然后慢慢等待。多年后,市场和世界会看到价值在不断上升。所以我们投资的也是被低估的‘资产’,今天的女孩会成为明天的母亲,这些益处将会传递给后代。”
  相比捐赠给盖茨的基金会的370亿,2006年父亲捐赠的10亿美元其实远不算多,但这已经让彼得感到惊讶。“之前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路上走,但现在不同了,每个人都认识我,会跟我合照……‘成为’巴菲特的儿子,有些诚惶诚恐。”彼得曾对媒体说道。
  如今NOVO基金会的资金已超过30亿美元。2016年3月,NOVO基金会宣布将捐助9000万美元以改善美国有色人种女孩及年轻女性的生活困境。基金会称,这一为期七年的项目是目前由私人基金会提供的、用于改善美国少数族裔妇女不平等现象的最大一笔捐助。
  在从事慈善事业的这些年,彼得感悟颇多。2013年8月,他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慈善工业综合征》的文章,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慈善不仅不能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反而会使人们忽视造成不平等的体系性原因而缺乏觉悟。在彼得看来,与其把少数富人的慈善称作“回馈”,不如叫做“良心漂白”。少数富人的慈善其实都是左手制造问题,而用右手来解决问题。
  这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金融时报》发表文章反驳称,小巴菲特对慈善抱有激进的看法(以为它应该能改变社会不平等),但即使改革后的慈善也无法终结贫穷。文章还酸彼得说,这可能是他对老巴菲特将大部分财富都投入慈善事业的“优雅抗议”。
彼得和父亲

  彼得当然否认这一点,他说:“父亲所有的成功都属于父亲,不属于自己。”慈善存在固有的问题也无碍他对父亲慈善态度的尊重。他透露当他在2006年得知父亲决定日后将大部分财富都捐给慈善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告诉他,自己为他感到自豪。
  彼得坦承,面对他所指出的慈善事业的困境,他也没有真正的解决方案,但他知道如何倾听。“我们将一点点学习,支持体制变革的每一小步。”在这次对有色人种年轻女性的9000万援助计划中,NOVO基金会特别强调在正式提供援助前,将用很长一段时间听取援助对象的意见,并让“女孩们自己领导、驱动、设计这个项目”,“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她们面对的结构性的、制度性的问题”。
其他文献
5月9日,俄罗斯再次在红场举行了胜利日阅兵,虽然每年两次的大规模阅兵早已经让俄军的主要常规武器装备在世人面前看了个遍,但是俄罗斯军队还是竭尽全力,让尽可能多的新装备和新面孔出现在红场和西方媒体的新闻版面上。  虽然本届阅兵中,以多种不同装备混合编成-的装甲突击、炮火支援、空降作战、远程压制等方队的受阅方式是头一回;军乐队在所有阅兵项目之后进行的军鼓表演和行进队列也是第一次;仪仗队的花枪展示也是今年
随着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标准及答题要求的提高,以及题材的多样化,不少考生对写作部分不适应的情形愈发突出,书面表达题的得分率和及格率均偏低。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阐述。    一、当前学生写作中的“四忌”。    一忌词性不分,句子紊乱。写作强调的是内容连贯,句子通顺,语言流畅,并且句子与句子之间能够用恰当的关联词衔接起来。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误以为“胸中自有百万兵”,何愁写
走进北安市文化艺术基地王春艳工作室,迎面一幅幅精美绣画惊艳夺目:扬扬得意的开屏绿孔雀、花团锦簇的牡丹、昂首长嘶的骏马…… 从小得到祖母真传的王春艳,绣龄比年纪小不多少,是将传统乌鱼绣发扬光大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将黑龙江独有的冰雪艺术作品及国画、油画巧妙揉进乌鱼绣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将几近失传的乌鱼绣技艺传承光大。  孩提时代,王春艳就在奶奶的“威逼”下在炕头拿起
如果说,马丘比丘是印加人遗失的城市,那么利马更像是西班牙人遗失的城市。西班牙人最早登上南美洲大陆就是从秘鲁开始的,从这里长驱直入,直至将大部分南美大陆纳入自己的殖民地。利马曾经被誉为“国王之城”,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它是殖民地中最富有最重要的城镇。  如今利马人生活在两极的世界之间,无需穿梭,半步之遥。奢华与贫穷,天堂与地狱,洁净与污秽,秩序与混乱都拥挤在秘鲁热力四射的首都中。在利马的街道上,秘鲁社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大丈夫王安石的清高自许早已无人传诵,网上流传的广东云浮“XX门”基本也被人遗忘。但是“浮云”二字最近却突然离奇地引爆了整个网络,这一切都是拜“小月月”所赐。    “小月月”引导网民  “和教主比,那些哥啊姐的妹呀弟的,都是浮云,神马都是浮云。”来势汹汹的“小月月”带来了拜月神教,也带来了又一波的网络流行语。小月月是天涯社区网友“蓉荣”帖子中的主人公,蓉荣以其源
随着党内初选即将宣告结束,民主党预期提名人希拉里和共和党预期提名人特朗普都靠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尽管“喷子”还要继续“喷”,“黑粉”还要继续“黑”,但能在一场近乎马拉松式的选战里突出重围并完成一半的赛程已经说明这两位年近古稀的老头老太绝对并非某些媒体所渲染的“万人恨”——让领先者频繁遭受非议、期望落后者上演“逆袭”戏码的报道模式仍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Real Clear Politic
杜立特在1925年施奈德航空速度锦标赛中驾驶的飞机  2020年1月10日,美国侨领陈灿培夫妇捐赠“杜立特行动”及飞虎队史料仪式,在浙江衢州博物馆举行。这批史料包括承担“杜立特突袭”的B-25同型战机零件、“杜立特突袭”行动纪念徽章、“杜立特突袭”参与者的亲笔签名,以及当时的报刊记录等。  在2019上映的大片《决战中途岛》中,盟军首次空袭日本东京的美军将领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只是个昙花一现的
在瑞典,有这么一种儿童病,准确来说应该是难民儿童的专属怪病:孩子在得知全家将被驱逐出境后,开始出现与植物人类似的“症状”,他们体内各器官都正常,连血压都没有异常迹象,但他们终日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不动,只能靠插管输送营养,延续生命。  瑞典人管这种病叫“Uppgivenhets syndrom”,英文媒体在报道时译作“Resignation syndrome”,中文则未有统一译名,但相信译作“放弃
新材料技术在军事上的用途十分广泛,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材料开始加入制造武器的行列,挑战着人们的思维和眼球。    水泥打造超级潜艇    据俄罗斯《军事检阅》杂志介绍,俄著名的红宝石中央设计局有关水泥潜艇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普通潜艇无法克服的技术问题,如潜深、噪音等问题都将被水泥潜艇一一克服,未来5年内将可能制造出第一艘排水量在150吨左右的袖珍特攻水泥潜艇。有专家指出,水泥潜艇更静、下潜更深的技
会阴部肌肉:女性比男性更易变松弛  人体会阴部有一组肌肉,称为耻骨尾骨肌,主要起维持盆腔位置、托起盆腔内脏和保持盆底与会阴部软组织张力的作用,这个结构对女性尤其重要。受高龄、妊娠、分娩、难产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的这组肌肉较男性更容易变得薄弱无力,原先承担的这些生理功能便每况愈下,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会阴部组织结构松弛,阴道壁松塌,造成性生活时那种“紧凑感觉”减弱,配偶都能觉察,自己也会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