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航天固体动力之路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鲜花和掌声,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传唱了一千多年的北朝民歌,让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到包头这片狭长的平原有了“敕勒川”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古代,敕勒川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东胡、匈奴、敕勒、鲜卑等民族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开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孕育了马背民族英姿勃发的形象和慷慨豪迈的气魄。
  阴山草原上的通天之路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勤劳的蒙汉人民把敕勒川变成了富足的呼和浩特平原,就连已经进入山峦地带的敕勒川最东端也人烟渐盛。1965年初春的一天,呼市东南郊的南地村,迎来了一支行囊简朴却斗志高昂的队伍,这群中青年男女唱着嘹亮的歌曲,吼着整齐的号子,打破了南地村东两里之外沉寂千年的山野。他们,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河西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前身)的第一代建设者。从此,古老的敕勒川与新兴的航天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荒野间迈上了通天之路。
  1962年7月1日,国防部五院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在四川泸州成立。1965年9月,按照国家国防建设的部署实施战略转移,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从泸州移师塞外青城,在距离呼和浩特市中心三四十公里的地方建设新的生产基地——红峡公司,它是河西公司的骨干生产单位,也是我国第一个大型固体航天研制生产基地。
  创建初期,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491名第一代红峡人的首要任务是开展科研生产基础建设,衣食住行等生活难题都还无暇顾及。当时,职工及家属大多分散借宿在方圆一二十里的农村老乡家,上下班很不方便。
  安居才能乐业。为了帮助职工早日度过难关,基地建设指挥部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学习大庆油田,发动人们建造“干打垒”土坯房。听到这个消息后,饱受无房之苦的干部职工群情高涨,说干就干。在选好的“干打垒”建设工地上,人们冒着酷暑挖土、和泥、脱土坯,为了抢时间,有的同志主动加班干到晚上八九点钟,虽然很累、很辛苦,但男女老少仍然乐在其中。
  短短几个月,一排排“干打垒”建起来了。别看它们外形低矮、结构简单,但却构成了河西干部职工的第一个生活区——西红区。金秋时节,分配到住房的职工们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新家。随后,东红区、北山区、前八区、后八区等一个个住宅区相继落成,许许多多异乡人在呼和浩特东郊有了自己的新家。“干打垒”房屋虽然远说不上宽敞明亮,但都有火炕取暖、电灯照明,满足了当时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了基地建设大会战的正常进行。
  固体火箭技术因为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机动性好、辅助设备少、维护简便、生存能力强和发射准备时间短等明显优势,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和限制,只能走以我为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一批风华正茂、怀揣强国梦想的大学毕业生四处奔波,在浩如烟海的国外公开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边学边干、刻苦攻关,开始了固体动力技术的艰辛探索。
  经过各方努力,1965年11月,一条小型临时装药生产线在红峡公司落成并开始试生产。短短一年之后,凝聚着广大干部职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小型固体发动机面世。1966年12月1日,实验发动机点火试车成功。此后,经过持续不断地改进及19次地面试车,这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终于达到了生产交付状态。
  一次又一次的爆发
  1970年1月30日,我国第一枚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了配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我国决定利用这种导弹的第一、二级加以改装,再加上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构成我国的第一种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红峡公司研制生产的固体燃料火箭,正是“长征一号”的第三级。
  1970年3月26日,“长征一号”火箭出厂。1970年4月15日,“长征一号”火箭第三级的报告,第一、二级报告和卫星部分的报告,被一起呈送到周恩来总理的案头。党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份不寻常的报告,之后,装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门列车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173公斤重的“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正是第三级固体火箭的最后有力一推,让“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入轨。之后,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绕地球一圈114分钟。
  “长征一号”火箭研制成功,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但叩开了天宇之门,而且也见证了红峡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此后,红峡公司研制生产的固体火箭直径由小到大、能量由低到高、应用领域由窄到宽,一次次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尖兵一号”,惊天一飞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发展应用卫星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所以,研制返回式卫星,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就随之成为我国优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项重要课题。研制生产“尖兵一號”返回式制动火箭发动机的重任落在了红峡人的肩上。
  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卫星在返回地面之前先调整飞行状态,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承担这个关键任务的便是“尖兵一号”返回式制动火箭发动机。
  由于“尖兵一号”火箭的点火时间、推力方向、推力大小与时间长短都有着严格要求,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道世界难题。面对困难,红峡人并没有畏缩,而是争分夺秒,迎接着更为艰巨严峻的考验。物质的极度匮乏、条件的极端艰苦、环境的异常恶劣、道路的坎坷曲折,丝毫无法动摇红峡人对祖国的铮铮誓言、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历经无数次失败,攻克了发动机高空点火等一道道难关后,   “尖兵一号”交付出厂。
  1975年11月26日11时30分,载着“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的火箭发射升空,顺利星箭分离。三天后,“尖兵一号”制动火箭发动机启动,返回舱携带着遥感资料按预定时间返回地面,走完了上天、陆地、遥感、返回的全过程。一年之后,1976年12月7日,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升空,当它绕地球飞行到第47圈时,地面遥控站发出姿态调整指令,返回舱和仪器舱顺利解锁分离,“尖兵”制动火箭点火,返回舱按预定轨道踏上返回地面的旅途。再入大气层后,控制器依次发出弹射引导罩、减速伞分离、打开主伞等信号,最后在四川境内预定落区回收。返回式卫星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是一项高危险性的事业,在默默耕耘并取得一个个辉煌成就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红峡人一路走来的艰辛。1974年3月16日下午,红峡公司装药车间6名操作人员在进行卧式混合机混合推进剂时发生爆炸,二车间副主任王林不幸身亡……那天,本不是王林当班,可由于第一次使用新配方,作为主管技术的车间副主任,责任感驱使他又回到了岗位。蹲在地上清理料桶时,推进剂突然爆炸,王林倒在血泊中,为航天事业献出了年仅36岁的生命。
  占领商业发射一席之地
  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之路上不但有鲜花和掌声,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企业转制,上级给河西公司的政策是不投入、不支持、不发展。红峡公司随之也陷入了“三无”境地,无背景型号牵引,无技术改造资金、无预先研究课题。进入90年代,微乎其微的生产任务已无法解决近干人的吃饭问题。恰在此时,红峡公司迎来了EPKM上面级固体变轨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任务。
  EPKM是我国进军国际卫星商业发射领域的首次尝试,当时,欧美火箭发射接连失利,国际上出现了运载火箭供不应求的局面。1992年,河西公司与亚星公司签订了亚星2号商业卫星发射合同,红峡公司承担了上面级固体变轨发动机EPKM的研制生产任务。得知消息后,红峡人群情激昂,下决心要抓住机遇,迎接希望的曙光。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EPKM研制生产完成,关系红峡公司发展命运的时刻到来了。1994年1月,EPKM第一次试车失败。同年7月,第二次试车。这可是关系红峡公司声誉的一搏,可惜,这次试车再次宣告失败。对红峡人而言,那一刻绝对是人生的“低谷”。然而,这群航天人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顶住压力,第一时间投入到故障检测中。1994年10月31日,EPKM第三次试车终于宣告成功。
  EPKM的研制生产时间很紧而且合同必须如期履行,就在红峡人与时间赛跑的关键时刻,一个坏消息传来:产品出现大面积盖层脱落,重新投料时间周期已不允许,报废产品不但影响声誉,而且将造成数百万元的损失。经领导和专家讨论研究,唯一的办法是对这台产品进行修补。成功了,既可保住产品,又能保证时间,但修补挖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危险任务。为此,生产操作人员设计加工了十几把专用工具,在只能挤进半个身子的狭小空间内小心翼翼地操作……每天早上8点,大家准时进入生产工房,一直干到晚上10点才下班回家。经过连续9天的奋战,最终按节点完成了任务。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大家虽然被壳体内刺鼻的气味熏得头晕呕吐,甚至连饭都吃不下,但其中的欣喜却难以言表。
  1995年11月28日,由红峡公司研制生产的EPKM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经过120分钟无动力滑行后,把亚洲二号通讯卫星送入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仅仅一个月后,又把美国艾科斯达一号通讯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EPKM开启了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新纪元,中国用实力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上抢占了一席之地。
  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至今已走过五十多个年头,在一段段风雨历程背后,是几代红峡人的不懈追求與辛勤探索。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航天之梦,薪火相传。今天,航天传统精神依然照耀红峡人砥砺前行,继续催生着一个又一个鼓舞人心的创新发展故事。
其他文献
<正> 无论是从古生物学还是现代动物的比较研究都不难证实,只有我们这些自称为“有理性”的人类才在扁平的脸面上长着这么个高挺的鼻子,具有挺起的鼻梁和前突的鼻头,鼻孔朝下
<正> 新疆罗布泊一带千丘万沟形成的“世界一绝”,统称“雅丹”,亦译“雅尔当”,原是当地维吾尔族对“险峻山丘”的称呼。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个词汇。于是,“雅丹”就成了世界地理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通用的术语,专指干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它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顺盛行风方向伸长。土丘高半米至十多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成分是粉砂、细砂和砂粘土。“沟槽”最宽的一两米,最深的几十米。“雅丹”对研究世界地貌学颇有价值,世界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全书共有八篇,六万余字,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鲁迅自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开手写《补天》起,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最后一篇《起死》写成为止,断断续续历时十三年。但是,除第一篇《补天》以外,其余的都是一九二六年以后所作。因此“故事新编”贯穿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显示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和发展。
期刊
20世纪60年代中期,沿海一带的兵工厂及一些重型企业,陆续迁移到了深山里,藏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开启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壮丽征程。  白虎山藏身于鄂西南武陵山余脉,20世纪60年代中期,沿海一带的兵工厂及一些重型企业,陆续迁移到了内地相对闭塞的深山里,开启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壮丽征程。在这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刘家场有幸成为“战略大后方”。据说当军用专
航空工业成都所在砥砺奋进中的厚积薄发,更蕴涵了大国崛起的中国力量在复兴之路上的澎湃浩荡。2016年,珠海航展上,让人瞩目的除了"惊鸿一瞥"的跨代新机,歼10系列飞机、枭龙飞机
【事跡】  1974年11月5日,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由于火箭上一个极其简单的导线质量问题,导致点火飞行后的火箭随同卫星一起爆炸。这次的失败让孙家栋刻骨铭心。他回忆说:“当时我在现场,夕阳背景下的戈壁一片火海,几百人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在沙地里一块块地捡残骸。”当时他鼓励大家不能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1975年11月26日,真正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又平安返回预定
山西垣曲曙猿化石的发现黄学诗山西垣曲寨里土桥沟曙猿化石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因为它关系到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的祖先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它最早起源在地
近年来,我国地方保护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呈现新趋势,部分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文献综述,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文献进行归纳和定位的研究较少。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