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形成原因及特点初探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yuqi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4-01
  一、 楚文化形成原因
  楚文化是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一支,它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
  (一)自行其是的发展道路。楚国是一个在丛林草莽中拓荒生存,经历艰难而发展的一个部落。到殷商末期,与中原王朝融合,成为受封于楚地的殷商小方国。到周成王时,楚部族首领熊泽才正式被周王室册封,实质上周王朝承认了已经独立发展起来的楚人部族,但仅封为子爵,不能与中原诸侯相比。真正的飞跃:是周幽王镐京之变后的熊通成立。熊通极为强悍,他在位第35年,楚国发展为江汉山川间最大诸侯,趁平王东迁忙乱,攻打姬姓诸侯随国,一战便俘主将。楚国与随议和,要求提高封号,遭到周王室拒绝,熊通自立为王,为楚武王。开始了春秋楚国迈向大国的历史。楚国自行称王,在春秋初是震惊天下的大事,对楚国影响深远:(1)是对中原礼法的极大破坏,开始了中原诸侯长期歧视楚国的历史。(2)周王室拒绝提高楚国的封号,意味着它拒绝楚与中原文明的靠拢,激起了楚人逆反的心理,淡化了楚对中国文明的遵奉,减弱了自觉靠拢中原文明的仿效性,从而开始了其自行其是的发展。
  (二)楚大族分治的传统。楚国起于江汉,整个春秋战国期间,楚共计灭国四十余个,是灭国占地最多的国家。但是楚国的扩张方式与中原诸侯有很大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形成了楚国远远强于中原各国的分治传统。
  中原诸侯臣服其他诸侯国后,维持君主族的利益,被灭君族成为战胜国君主的治下臣民,而不是以邦国为根基的盟约臣服。君主族很难形成治权独立的封邑部族,因此,统一性更强,中央法令变更的阻力要小。
  而楚国的扩张方式是不同于中原诸侯的。(1)迫使相邻部臣服。这些部族都是未曾王化的部族,既没有正式的政权形式,也没有浓烈的权利意识。只要生计相当稳定,臣服于某种有威胁的权利或坚持自治分别不大。楚崛起之前,整个南中国基本上处于自治自立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楚国具有相对发达的政权形式,接受了王室的封爵。也就是说,只有楚国具有维持扩张的组织条件,然而和中原相比,楚要吞并周边部族还是力不能及,于是便有了盟约称臣方式的软扩张,带有相互称臣的一面。臣服部族独立自治,有自己的武装,楚不能任意夺邑,臣服部族称臣、纳贡,不能叛楚。(2)武力吞并。成为邦国真正统治的地方,楚国后来将这种武力吞并而丧失的部族渐渐视作了王族势力,楚国后来的屈、昭、景三大族,以及庄氏部族、黄氏部族之所以被史学家认为楚国王族,原因在此。这种部族有王族名义,又有自己的姓氏,于是他们成为一种新世族,且主要靠这种族系来统领人民,因此不得不把他们分封到特定区域,依靠他们来形成完全自治部族势力的王族直领势力。
  以上两个原因使楚国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这对于楚国同北方国家的对抗也许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三)桀骜不驯的楚国人
  战国时期:中原大国变法此起彼伏,几乎都曾有过至少一次变法。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变法,而楚国只有一次短暂的吴起变法,虽然世族权利有所削弱,但和中原各国的聚合力相比,仍然是最弱的。其后的变法只要有一点迹象就被合力扼杀。但是楚国却在灭国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聚合力,楚人也表现出了自尊自爱的一面。楚国面临灭国产生聚合力的原因:①幅员辽阔,人口众多。②老世族在绝境下不得不合力抗秦。然一次大胜之后,老世族掣肘的恶习复发,聚合产生了巨大的裂缝,灭亡也就不可避免。楚灭亡前的两次胜仗:①以成功的自卫反击战败秦军主力二十万,追击三日三夜不停顿,攻破两壁垒,杀七都尉,以最保守估计,秦军战死也当在七八万上下,还不包括伤残。此战规模之大,超过了战国中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大战役——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战,成为整个战国百余年整个山东六国对秦作战的最大胜仗。②第二战。秦以举国兵力60万南进,楚军以60余万应战,对峙年余兵败,但虽败犹荣。一则,楚国在奄奄一息之于尚能聚集与秦国对等的兵力,形成战国之世唯一能与长平大战相媲美的平原打战场、大相持,其壯勇气势可谓战国绝唱;二则,国君为主抗秦而城破不降,统帅殚精竭虑而兵败自杀,从来分治自重的楚国世族也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卖国者。凡此等等,皆有最后的尊严。
  二、 楚文化的特点
  原始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的总体特征,对文学加以渗透,形成了南楚文学的独特风格,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神巫性。人好巫,所以先秦的巫风,以楚国最为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最为盛。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较诸在其他文献中留下了更多的记录。楚地之巫具备的才能分两类,一类是巫技,一类是巫法。巫技不需要通灵,巫法需要通灵。而巫技涉及到祭祀、乐舞、占卜、医药等,巫法则需要通过娱神、邀神,以达到祈福禳灾、慰鬼、驱鬼、招魂之目的。
  祭祀神灵和祖先是巫风的重要成分。楚人祭祀的对象,一曰神,二曰鬼。屈原的《九歌》是一组祭神乐歌,描写了楚越民间盛大的祭祀场面,其歌词情意绵绵,所祭之鬼神有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湘君、湘夫人等,楚人对·鬼神的态度,与中原华夏是不大一样的。孔子主张对神鬼敬而远之,楚人的态度却是敬而近之。《九歌》中描写的神人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若亲若疏,异常微妙,这是中原华夏诸族是所难以理解的。2、楚人为了知天命,解惑释疑,预测前途,经常占卜。其占卜所用卜具与所取方式的多种多样,远非中原及北方各国可比,颇有独特之处。楚人工具有龟甲、草、贝类等。3、医药,楚国的的巫师就是医师,生活在原始社会中的人类,惯于用想象来弥补知识的缺陷。他们以为万物不仅有形体而且有灵性,其灵性可互通,其形体可相变,这是原始思维的互通相变律。
  (二)浪漫性。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异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后世的诗人有巨大的影响。大量神话传说,楚地风貌人情的描绘,更加的动人,让人浮想联翩。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三)综合性。楚辞又是南方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出国也受到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国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生死不屈的历程,楚人敢于打破陈规,向自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挑战。熊渠封儿子为王,熊通自称武王均属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举,别人不敢做出人做了;问周鼎大小轻重,各路诸侯想都不敢想,楚庄王不禁想了而且做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是楚人的一种性格,最后逐渐上升为以蔑视既存、敢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饶宗颐:《楚辞学建立的意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潘啸龙.毛庆:《楚辞著作提要》[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索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悦和不紧张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
一直以来,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如少年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低下、课堂信息量不大、学生缺乏主体能动性和语文能力发展不足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是
民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本篇论文主要根据朝鲜族民谣的产生条件、使用目的等方面将朝鲜族传统民谣划分为两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