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曲坛上的绚丽奇葩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花大鼓是中华曲坛上一枝别具风采的绚丽奇葩,深受群众喜爱。它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极为浓郁的地方特色。作为北方大鼓的“鼻祖”,梨花大鼓直接促进了西河大鼓、山东快书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的曲艺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发展过程中,梨花大鼓有过辉煌时期,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开始走向衰落,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梨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与希望。
  历史源流
  梨花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一种,早期叫犁铧调,由于当时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敲击犁铧唱农歌,其雏形只是一种曲调和词均不固定的艺术形式。犁铧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期,据梨花大鼓老艺人孙金枝和孙金兰生前讲,在明清时期,犁铧调艺人演出时一只手敲着犁铧片,另一只手拍着桌子唱,所以当时的梨花大鼓艺人在京津一带也被称为“犁铧调”或者“唱犁铧片儿的”。犁铧大鼓和其他鼓曲所不同的是先有的犁铧,约有2400多年的历史,曲调和词慢慢发展成熟后,才有了鼓和三弦。此后,梨花大鼓逐渐完善为今天这种表演方式,其历史距今已经200余年。梨花大鼓加上鼓和三弦这种曲艺形式是根据流传在当时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渔鼓道情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犁铧调”这一艺术形式加上鼓和三弦后,初称为“犁铧大鼓”,由于“犁铧”和“梨花”同音,古往今来,文人赞扬梨花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南朝梁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唐代白居易的“青旗沽酒趁梨花”等。所以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犁铧大鼓”被文人墨客改名“梨花大鼓”。同时亦取“梨花”之纯洁无暇之意以自励,这一名称沿用至今,一直为梨花大鼓艺人所遵守,从来没有用过其他称谓。
  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740~1790),河北邢台威县(时属直隶广平府)的王奎山、清河(时属直隶广平府)徐靠山,临西(当时属山东东昌府临清州直隶州,今属河北邢台)吕连山和李明山、和临城(时属正定府赵州)冯云山,他们属梨花大鼓孙赵门,邱祖清静派,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这“五大山”收徒众多,比如民国时期的《老残游记》中为白妞弹弦的那位琴师谢其荣(梨花大鼓艺人谢大玉之父),就是临西县吕连山的高徒。这一支的艺人有范其凤、李长泰、崔振海、胡振明等。梨花大鼓艺人何其凤即是威县王奎山的第三代传人,他们这一支的传人有桑天佐、桑天佑、孙增福、王增豪、李泰祥等。张兴本是梨花大鼓艺人徐靠山的第一代传人,这一支的艺人有潘春聚、王利全、乔利元、乔清秀等。王横茂艺名王玉恒,是临西李明山一支,他的传人有刘金榜、孙金枝、孙金兰、张广兴等。清乾隆之前,在全国各地,没有出现有关梨花大鼓或者梨花大鼓艺人的任何记载。
  特点与表演形式
  梨花大鼓唱腔主要是在鲁西北秧歌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再加上用当地的方言演唱。它的唱腔丰富多变风格朴素,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以板式梨花腔为主(二性板、三板、垛板、大甩板、慢牌子腔板、慢板花腔、快板花腔等),具有自己独特的声腔艺术,并且对后来崛起的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梅花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梨花大鼓的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主要以说为主,唱为辅。梨花大鼓的唱腔主要由起腔、平腔、甩腔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严格的要求,但是变化又不是很大。由于艺人们个人对作品的创作及处理方法的不同,再加上唱词变化以及每种板腔在全曲中的地位不同等原因,所以在唱腔的速度上有所不同,音乐中的这种变化,不是艺人们从师傅那里学来的,而是他们根据长期以来的艺术修养和经验所创作出来的。在整个唱腔中,起腔主要用在梨花大鼓演唱的开始的部分,主要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平腔在整个唱腔中使用是最多的,它的的特点是曲调比较平缓,节奏规整,叙述性很强,在演唱方面即兴性较强,曲调变化不大,甩腔则是用在段落的结尾,它的起伏性很大,特点是比较婉转曲折,使旋律更加有韵味,它在整个唱腔中主要起到一个调剂变化的作用,与平腔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梨花大鼓常见的表演形式多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个人对唱的形式,表演者在表演时可一人表演故事情节中的多个角色,表演者所穿的服饰为:男的穿长袍,女的穿旗袍。由于梨花大鼓的演出形式自由随意,大多为流动性的演出,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比较常见的演出形式如下:“串乡”是早期梨花大鼓艺人主要的演出形式,艺人们一般在农民农闲过后,两三个人组织起来,在麦厂或各个乡镇流动演出,演出时间有长有短,多的时候能够连续演两个月,少的时候也要10多天,艺人们演出时可根据时间的长短来更改书目的演出长短。演出唱段有:《杨家将》、《刘公案》《瓦岗寨》《响马传》《包公案》《杨家将》《呼家将》《昭君出塞》《小两口争灯》等传统唱段子;《荐诸葛》《古城会》《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三国段子;《小姑贤》《王二姐思夫》《绕口令》《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小俩口争灯》《借粮》等现代段子。这些段子都是以史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内容通俗易懂,深受群众们的喜爱。
  “撂明地”是一种露天的表演形式,艺人们在某个固定的场所,一般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市场里,有一块专门固定演出的场所,四周摆满了长板凳子,艺人可在场地中间表演,来得早的人有凳子坐,没有凳子的人就站在凳子外圈观看,人多的时候能围好几圈人。因为艺人们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所以每天都在这里演出,在每天的演出之前,观众已在周围的长板凳上坐好等待观看。梨花大鼓艺人们通过这种演出形式,给当时的群众带来了精彩的演出,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堂会”是旧时,官僚富豪或有钱人家举办喜庆宴会时,邀请艺人到其家中或酒席上演唱助兴。这种演出称之为“堂会”,又称“堂唱”。它从明末一直到1949年这段时间以来都是一种重要演出形式。梨花大鼓早期艺人们演出除了在公共场合演出外,也会到有钱人家中给人演出,因为演出的收入,是平时演出的数倍。艺人们也改变了一些曲目,以适应当时达官贵人的需求。   “赶庙会”是我国多年来相传的传统集市形式,它是一种把民间的信仰与集市、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有这种形式的存在,每年这个时候,来赶庙会都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街道上除了商店和摊位以外,还有各种日用品、农产品、风味小吃、民间工艺等样样俱全。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艺人们的表演,艺人们多为单拨或小股为主,在一块空地上打出场子就地演出。
  梨花大鼓的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以及电影、电视的普及,使得梨花大鼓的观众群体越来越少。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还有梨花大鼓的业余演出,但是基本上已经濒临失传,梨花大鼓亟待扶持保护。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基础下,梨花大鼓也与其他的曲艺形式一样得到了新的发展。
  新时期,梨花大鼓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和艺人们的不断努力,虽然这时的梨花大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其他的曲艺艺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把梨花大鼓列为非物质文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希望这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曲艺艺术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现在还有梨花大鼓艺人演出,但出于种种原因,对其感兴趣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梨花大鼓已经没有原来的听众,今后还能走多远,已是无法掌控的问题。
  梨花大鼓在政府和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也算恢复起来了,但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能不能将此艺术传承下去,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梨花大鼓自身能够发展的优势;其次,梨花大鼓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梨花大鼓在今后的发展中自身也存在着一定优势:第一,从梨花大鼓艺术本身来说,它历史比较悠久,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价值;第二,梨花大鼓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第三,当前政府对梨花大鼓的恢复发展比较重视,并且积极地采取各项措施,这一点为今后梨花大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在艺术上,后辈人才非常刻苦努力,并积极参加演出。从以上这几点让我们看到了梨花大鼓在今后发展中的希望。
  然而,现在的梨花大鼓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它能否长久地发展下去,主要就是要符合现在人的审美要求,原来的剧目、唱腔已经不再受欢迎,这就需要艺人们在保留原来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剧目上,创作者要推陈出新,创编新的剧目,创作一些以反映现代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只有这样,现在的年轻人才能接受。现在艺人的演唱功底不成熟,缺乏演唱的韵味,缺乏创新,这就需要演唱者刻苦研究,试看能否在吸收前辈艺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演唱优势。此外,梨花大鼓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艺人们在舞台上的动作很少,基本上都是站立演出,我认为在舞台上艺人们可以多一些互动,这样也能调节整个演出的气氛。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的曲艺表演形式,在穿着上也可以借鉴现代的因素。这样,梨花大鼓在剧目、唱腔及表演形式的有了创新,现在的年轻人才会对此有兴趣。
  传承与发展
  2008年,梨花大鼓被确认为河北省邢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整个威县对梨花大鼓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相当重视,自2011年开始,每年会一次性给予梨花大鼓传承人每人6000元人民币补贴。与此同时,一代又一代威县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梨花大鼓的艺术传承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梨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孙金枝是艺术传承中的佼佼者,她原籍河北省威县,姐姐们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梨花大鼓演员。受姐姐们的影响和熏陶,孙金枝8岁起就拜当时著名的曲艺艺人王横茂为师,又先后求教于著名艺人王金秀、穆大爱、郭老彬等人。她天资聪颖,9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充分显露出了艺术天赋。并在以后长时间的演出生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流派。13岁时,孙金枝就已经成为了台柱子,据说有一次在庙会上,因为她的到来,竟有5处书棚被拉的开不了书。在河北省南部到河南的北部地区,如清丰、南乐、邯郸,东到成安、临漳、大名、魏县一带,孙金枝的名字家喻户晓,只要有她演出,总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抗日战争时期,孙金枝积极投身到救国运动中去,她同两个哥哥和三姐孙金兰一起辗转威县北部等地,用梨花大鼓的说唱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彻底揭露敌人的残暴罪行,向大家宣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拿起武器和敌人斗争,才能挽救苦难中的国家和民族。其间,她还多次慰问冀南军区的伤病员和抗美援朝回国的志愿军伤员。新中国成立后,孙金枝积极响应党的“说新书、唱新词”的号召,在保留几个传统曲目《海公案》《包公案》《杨家将》的基础上,又排演了以《闪闪的红星》《大刀记》《渔岛怒潮》等为代表的优秀书目。她怀着满腔激情,积极下乡,长期在农村巡回演出。
  1958年,是孙金枝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在全国曲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她非常荣幸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孙金枝怀着对总理无比崇敬的心情,写出了《广场思亲》这一名段。20世纪80年代初,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饱含深情地演唱了《广场思亲》,声情并茂,有好几次声音哽咽得几乎唱不下去,在场的所有观众也跟着泪水长流,使劲儿为她鼓掌。
  孙金枝在教授了最后一批学生后,回到了河北原籍,没想到这竟成了她与学生们的永别,在走完了她短暂的61年光辉路程后,永远地离开了她挚爱的艺术舞台和热爱她的人们。在她生前,党和人民给了她极高的荣誉,她曾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曲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河北省曲协副主席等职,为梨花大鼓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3年,我的母亲张君立曾经拜孙金枝为师,艺名“小金枝”。孙金枝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母亲不仅深深地爱上了梨花大鼓这门艺术,更为它的传承与发展费尽心思。母亲生于1963年,河北威县常屯乡横河村人。2012年,母亲表演的梨花大鼓原创现代小段《庄稼院里种文化》获河北省第10届燕赵群星奖。从事梨花大鼓30年来,除了年复一年的演出宣传外,母亲一直致力于整理梨花大鼓的唱腔和培养新人。当母亲被确认为梨花大鼓唯一的一位省级传承人后,便于2011年向文化部申报了梨花大鼓国家级传承人的申报片和申报资料;2015年8月31日,母亲又和我一起建立了梨花大鼓第一个微信订阅号。
  作为她的儿子,我秉承母训,认真学习梨花大鼓,2011年被确认为梨花大鼓(威县)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主要负责梨花大鼓的三弦伴奏以及网络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发布、成立百度梨花大鼓贴吧、上传梨花大鼓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音像资料,其中原创梨花大鼓资料《梨花大鼓的单扒口与双扒口》《梨花大鼓人物小考》《梨花大鼓伴奏的特点》等文章被国内多家媒体刊发,我也曾指导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撰写关于梨花大鼓的论文。
  作为梨花大鼓传承人,我将长期致力于义务地为爱好者们讲解梨花大鼓,面向全国传授梨花大鼓。如今学习梨花大鼓专业的艺人越来越少,后来艺人们学唱梨花大鼓都是听一些老艺人留下的音响资料。现在演员面临的问题是唱功不成熟,在演唱韵味上也达不到,这样很难能够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一个好的演员必须要有很高的文艺修养和扎实的演唱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完整地诠释出来,所以培养专业演员的问题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只有培养优秀的演员来演唱,梨花大鼓在今后的发展才有了后盾。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培养优秀的演员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此外,我认为要使梨花大鼓能够长期地发展下去,不仅需要艺术本身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政府的重视对梨花大鼓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组织艺术团、培养专业研究人员、走进学校课堂等活动,并在各省市的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公共场所展览梨花大鼓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瑰宝。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对诗歌的社会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并给与了高度概括,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经过两汉《乐府》的铺垫,中国的诗词艺术在唐宋达到了最高峰。此后,虽然朝代叠换,战乱频仍,但中国的诗词艺术文脉一直未断,不时有佳作呈现。到了现当代,在白话文、战争和政乱的冲击下,新诗有所发展,但古体诗词的创作跌倒了低谷,专业的诗词创作者和专著
期刊
2014年10月30日,由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首次独立出品的动漫童话音乐剧《生命的呵护》作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期间的惠民剧目展演儿童专场在武汉中南剧场隆重首演。随后,2015年入选第二届湖北艺术节优秀剧目在武汉集中展演。同时,该剧目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在湖北剧院的演出以及赴小学的惠民演出都产生了强烈反响和受到了观众好评。《生命的呵护》所表达的是“生命历程危机重重,需要大家用爱去呵护”,全剧伴着多首走心好听的
期刊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句话写进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虽然只有简短八个字,却给予了网络文艺积极、正面的评价。“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在报端、微博、微信等媒体及网络社交圈一时间引起了热议。网络文艺走进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  “网络文艺”,顾名思义,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体现互联网文化特征、符合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文艺内容及形式。
期刊
瓷器绘画艺术是我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指绘制于瓷器表面的工笔技法装饰性纹样或者类似于传统文人写意绘画技法的画面。作为明代产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在当时也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一是类似于工笔重彩绘画中精勾细描和机械式晕染的官窑瓷器画风,二是类似于文人写意绘画艺术中恣意挥洒、不拘形似的民窑瓷器画风,这两种恰似中国画艺术中工笔与写意两种艺术风格的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凭借着瓷
期刊
这是一个群体,时不时地就会闯进你的视线。他们时常被人忽视,但是他们在做着“最甜蜜的事业”。他们是中国养蜂人的缩影,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很多解读不完的故事。  龚汉城,浙江慈溪人,1966年养蜂,70岁  从1966年开始养蜂,至今已有50年,可谓是蜜蜂行业内的专家。“老爷子”挚爱着蜜蜂,并忠实于养蜂行业。在蜜蜂事业上,他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于得失已看的很轻,像极了一只劳作的蜜蜂。  左
期刊
长江之水,赋予江南的是一种温婉而浑厚的美。镇江,这座滨江而居的江南小城,水不仅造就了她山水天成、古朴幽雅的三山风景,还留下了丰厚沉寂的文化底蕴,恰若大巧若拙、超然于世的隐士,方寸之间,全是故事。  江山如画 水做的笔墨  如果把镇江比作一幅山水画卷,那长江之水则为一池砚波,金山湖则是最具神韵、最为璀璨的一页。  看过《白蛇传》的人都知道,镇江有个金山寺,却从未听说过金山湖。在镇江有“三山”传说(即
期刊
当欧洲艺术家独一无二的作品与中国大师书写的作品及禅学装置碰撞交融,会产生怎么样化学反应?强烈的色彩将夺走你的注意力,无限镜面空间带你进入次元空间,万人万种梵字带你回到最纯粹的人性世界。这些看似交织的场景,都将出现在立梵国际文化创意平台打造的“梵的ME次方”之“Van of 梵”系列艺术展。  传统的公关商业市场开始走向低谷,面对行业的瓶颈现状,立梵国际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全球久负盛名的“巴塞尔”艺术
期刊
百花齐放在边疆,  十二兄弟聚一堂。  造地造天齐努力,  歌舞梅葛溢芬芳。  ——1961年 郭沫若  时光倒退回五十四年前,著名现代诗人郭沫若在彩云之南人类的发祥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聆听了来自姚安县的梅葛之后,被这宛如来自天籁的声音所陶醉,于是挥墨泼毫,留下了传世诗篇。可那时的梅葛还鲜为人知,深藏于大山深处,它只是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的彝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哼唱。直到198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期刊
《枯河》是作家莫言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儿童视角解读时代的荒谬和人性的丑陋,为读者讲述了一个鲜活生命因意外事件惨遭暴力摧残的悲剧故事。  《枯河》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人公小虎是一个身心不健全的孩子,经常受嘲弄、挨打,却有着高超的攀树技能。在村支书女儿小珍的怂恿下,小虎勇敢地爬上全村最高的白杨树为小珍折树杈,不料连同树杈摔落下来,砸晕了小珍。这场意外导致小虎被村支书、哥哥、母亲、父亲轮
期刊
每年的12至次年1月份去云南罗平或曲靖采油菜花蜜,2-3月份到广西百色或柳州采龙眼蜜或去四川广元继续采集油菜花蜜,4月以后往北走,去江苏南通、盐城采油菜花蜜……  这是一个群体,时不时地就会闯进你的视线。他们时常被人忽视,但是他们在做着“最甜蜜的事业”。他们是中国养蜂人的缩影,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很多解读不完的故事。  2015年夏天,我接到一次十分有意思的体验任务。在简单地打理了行囊后,便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