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boss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器绘画艺术是我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指绘制于瓷器表面的工笔技法装饰性纹样或者类似于传统文人写意绘画技法的画面。作为明代产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在当时也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一是类似于工笔重彩绘画中精勾细描和机械式晕染的官窑瓷器画风,二是类似于文人写意绘画艺术中恣意挥洒、不拘形似的民窑瓷器画风,这两种恰似中国画艺术中工笔与写意两种艺术风格的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凭借着瓷器介质的特殊表现力在民间美术领域开拓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近年来,由于相关出土文物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学术界公认。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的顶峰出现在明代晚期(万历至崇祯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就显得更具意义。本文就此结合具体器物,探析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中的意境之美。


  “言不尽意”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传统中国画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是作品在画面的内在精神上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意” 即为创作主体(画家本人)内心的想法与画面构思,“境” 则是创作主体面对的外界环境景象,即创作客体。“意境” 就是创作主体之“心” 与创作客体之“物”,创作主体之“情” 与创作客体之“景” 在作品中的交融统一。我国传统中国画艺术中的“写意”画风即是由创作主体通过挥洒豪放的笔墨语言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通过描绘“言不尽意”的客观物象体现出来。因此,“言不尽意”是中国画家在作品中抒发意境之美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在明代晚期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中也有着生动的体现。下文举例加以分析。
  以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万历年间的青花白眼鸟纹盖罐为例。欣赏者仔细观察后,可以看出,罐体画面上的孤鸟那副傲世孤立、冷眼向天的神态和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这幅作品为例,结合八大山人的画风来分析该瓷罐的意境之美。
  八大山人生于明末,明亡时十九岁,他身遭家国沦亡之痛亦不愿归顺于新朝,因此他在作品中常用古怪的花鸟形象将自己的悲愤情绪表现于纸墨之中,借此表现出对清王朝的不满。他笔下的鸟儿,有的低着头,翻着白眼;有的侧着头,瞟着眼睛;有的直梗着脖子,半闭着眼睛;有的抬着头,瞪着双眼。这些充满了蔑视、怒视、漠视等表情的鸟儿是八大山人对当下统治者不满的真实写照。我们回头去看这个青花瓷罐罐体上的孤鸟,它挺直双腿,冷眼向天,其眼神及动态与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明代晚期政治腐败,国家衰颓,天灾频频,人心思变,欣赏者若细细品味这幅画面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会感觉到这只孤鸟仿佛就是劳动人民的代言人,那冷眼向天的神态使得欣赏者从它的眼神中看出了劳动人民对腐朽当政者的蔑视之情,这只孤鸟看透了红尘,明朝的光景不长了,而它头上轻描淡写的几缕白云则正是统治阶级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明朝廷就如行将飘走的白云,气数将尽。画面中孤鸟僵直的双腿亦暗示了劳动人民在饱受压迫的生活环境中仍坚韧不拔,誓与腐朽当政者抗争到底的信心和勇气。
  当时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明王朝由于内忧外患的夹击,在万历年间就已是“奄奄一息”了。而这幅作品的另一巧妙之处在于:绘瓷工匠借用孤鸟周围花团锦簇的场面讽刺了腐朽当政者在身陷囹圄之际仍自诩地吹嘘当前社会的一片“繁盛”景象。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统治集团在政权将倾时都会用花言巧语来掩人耳目,借此笼络人心,挽救危局。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识破红尘的孤鸟不去理会这些,它看着头顶上的白隙,那儿就是劳动人民的希望,黎明一定会到来。欣赏至此,我们会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青花瓷罐是富有深远意境的杰作,绘瓷工匠借用孤鸟这个“言不尽意”的形象,用艺术的语言让我们在品味作品的同时体会到了画面中那“言外之意”的意境之美。


  “言”“意”关系本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古老话题,通过“言不尽意”的文辞来表达作者的“言外之意”,是历代文人一贯崇尚的写作手法,因此这一文学创作方法也具有着寓意象征的作用。而创作主体含蓄地借以挥洒豪放的画面语言托物言志,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通过描绘“言不尽意”的客观物象体现出来,也是中国传统写意绘画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和那些文人写意画家相比,景德镇的民窑工匠们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创作背景下以“不自觉”的方式将“言不尽意”的寓意象征手法应用于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的绘制中,从而使得这些作品霎时间有了沉重的分量。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罐体画面中的“言”,即是构图、形象、线条等一切构成瓷器画面的造型语言,青花瓷器罐体画面中的“意”,则是绘瓷者试图通过这些造型语言来向欣赏者传达瓷器罐体画面上那难以直言的深层含义。仍以这个万历青花白眼鸟纹盖罐为例,罐体上冷酷的鸟儿、恣肆的浮云、锦簇的花团,这三个“言不尽意” 的形象用它们不同的“言”向我们传达了腐朽当政者即将灭亡,劳动人民必定获得解放的“言外之意”,正是绘瓷工匠们利用这种能够传达“言外之意”的画面之“境”含蓄巧妙地将他们难以言说的“意”表现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绘画作品中有了隽永深长的意境之美。


  通过“言不尽意”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作品“言外之意”的意境之美,这样的例子在明代晚期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中还有很多。例如这个明代晚期崇祯年间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日暮待渡图盖罐(A面)。崇祯帝在位17年,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这时的民窑工匠仿佛已经“嗅”到明朝廷不日将亡的“气味”,故崇祯年间绘制的民窑青花山水瓷器作品多是表现残山剩水,落日余辉,用笔更是恣肆有余,釉面留出大量空白,画面大多呈现出萧索孤寂的景象。而此盖罐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罐体上的日头已失去了基本外型,它似乎向欣赏者道出当政者这个“太阳”已经奄奄一息的惨状,而山上也是近乎光突,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尽,只有一群乌鸦散布在光秃的树干上。在我国的民俗中,乌鸦的出现常被视为是不祥的征兆。整幅画面给人以凄凉惨淡之感。这尊青花日暮待渡图盖罐正以其惨淡的画面经营方式和寓意象征手法向欣赏者暗示了崇祯时期明朝即将覆亡的命运。时势的发展也未出乎这些绘瓷工匠的预料,崇祯皇帝即为明代亡国之君。所以在该青花瓷罐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在体会到民窑工匠高超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不禁钦佩他们的眼力。即使这是一种巧合,但崇祯年间国家的衰颓局面和人民苦不堪言的生活也昭示着明朝的光景不长了,故民窑工匠们在这种生产环境下形成的低落情绪也只能让他们绘制出伤感孤寂的作品。他们将自己的抑郁之“情”借以瓷器画面之“景”完全地释放出来,其悲戚之“意”在瓷器罐体画面之“境”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因此该青花瓷罐的意境之美也就自然而生了。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轻松自由的氛围和无拘无束的外界环境。明代景德镇的官窑青花瓷器虽以做工精细著称,但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精细,使其丧失了意趣横生的意境之美,此外,由于官窑青花瓷器在绘制题材和技法上都有严格限制,所以这些绘瓷工匠虽然技艺高超的,但他们在创作时的胸中之“意”却在严加看管的环境中被无情的抹杀了。因此,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罐体画面中体现出的意境之美是当时的官窑瓷器无法比拟的。


  绘制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工匠多是社会底层的小手工业者,天生的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和当时的文人画家一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他们善于学习和博采众长的精神使其在绘制这些瓷器时吸收了当时传统文人写意绘画中的写意画风,因此提高了这些瓷器的艺术品位。又因为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是由民间艺术家绘制并流传于民间的艺术门类,所以其风格融汇我国传统文人写意绘画艺术形式的深厚意蕴和民间美术的清新质朴于一体。因此,深入研究明代晚期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艺术作品,对于提升民窑青花瓷器的历史定位、深入研究明代晚期景德镇的生产与经济发展局势、推动民窑青花瓷器的深入研究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笔者:11月22日您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名为“隐身之焰”,您能给大家说一说这其中的含义吗?  余润德:隐身之焰是我上一次个展“疏离的诱惑”展览的延续,从主体思想来讲是通过这些作品来表达我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主要还是想反映这样一个物欲和功利化时代,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种“危机”与茫然失措的警觉和反思。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可窥
期刊
唐中文  男,生于1960年11月,重庆市大足区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参加比赛和交流活动,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世界书画协会艺术家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等。
期刊
周国兴  一九四三年生于江苏武进。号曲香园主、广悟、等外先生。多年来潜心学习山水画,作品以描绘黄山、太湖为主,重视传统,老辣见笔,讲究气势,小见中大。作品被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常州刘海粟美术馆等收藏。
期刊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书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它是文化,是艺术,是不可轻言弃之的国宝。  和很多热爱书法艺术的朋友一样,我也是从唐中文先生的书法作品中认识他的,他的作品吸引了我,作品深得古意,风格独出,书法艺术造诣精深。而探究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对他成长历程的回眸。  唐先生籍贯重庆大足,自幼酷爱书法,少时家境贫苦,未能受到良好教育,然在国家危难之时,秉承民族大义,毅然参军入伍
期刊
多年的绘画实践让我明白:要想绘画艺术生命力兴旺持久,就要永葆热爱之心和感动之情。用积极的心态,汲取古今艺术养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写意”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彰显其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从事绘画艺术,要缘于心灵之热爱  我要感谢两位恩师。一是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刘树勤老师。记得他曾用自行车载我去外地“讲用”。返回途中,为我上树逮“知了”,那犹如童趣墨韵的画面,在我的记忆里被深深
期刊
岱头被认为是离天很近的地方,血统里深深地烙有道风的叶氏在洪武年间,从官岭村迁徙于此,村中有溪名“道士坑”,不知与曾出过很多道士的叶氏或是道士祭天有何因缘。  岱头村坐北朝南,在每个重要方位布置了具有重要功能的公共建筑或公共活动场地。村落北面是海拔1225米的麻士尖,旧名望祀山,这是村落的“靠山”,其正北位有土名“舞龙头”,即古柴望处,有望祀台;村落南面一前一后两个小山包,分别叫“前屏山”“麒头墩”
期刊
震荡、洗牌、寒冬、转型……自2014年以来,在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国外反倾销围堵,以及盲目扩张引来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整个建筑陶瓷行业已经越来越需要转变生产方式、整合渠道体系、异地发展布局、厂商抱团取暖、冲向农村市场。为了避免被洗牌出局,瓷砖品牌厂家纷纷行动起来,以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种融合美术创作、数字雕刻、粒子喷墨等多种工艺而成的瓷砖艺术背景墙产品,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对诗歌的社会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并给与了高度概括,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经过两汉《乐府》的铺垫,中国的诗词艺术在唐宋达到了最高峰。此后,虽然朝代叠换,战乱频仍,但中国的诗词艺术文脉一直未断,不时有佳作呈现。到了现当代,在白话文、战争和政乱的冲击下,新诗有所发展,但古体诗词的创作跌倒了低谷,专业的诗词创作者和专著
期刊
2014年10月30日,由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首次独立出品的动漫童话音乐剧《生命的呵护》作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期间的惠民剧目展演儿童专场在武汉中南剧场隆重首演。随后,2015年入选第二届湖北艺术节优秀剧目在武汉集中展演。同时,该剧目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在湖北剧院的演出以及赴小学的惠民演出都产生了强烈反响和受到了观众好评。《生命的呵护》所表达的是“生命历程危机重重,需要大家用爱去呵护”,全剧伴着多首走心好听的
期刊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句话写进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虽然只有简短八个字,却给予了网络文艺积极、正面的评价。“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在报端、微博、微信等媒体及网络社交圈一时间引起了热议。网络文艺走进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  “网络文艺”,顾名思义,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体现互联网文化特征、符合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文艺内容及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