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 对我科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我科共开展踝关节骨折手术72例,均行切开复位及螺钉或空心拉力螺钉及松质骨螺钉,克氏针固定。结果: 随访5—12个月,骨折均已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治疗效果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8.15% 。 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临床疗效.根据骨折的类型,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最终达到解剖复位,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骨折,因其受伤原因较多且为关节内骨折,所以关节面需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以及早期的功能锻练是治疗踝关节骨折、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我科共行踝关节骨折手术7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治疗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16~60岁,平均27岁;左侧32例,右侧40例;其中单纯内踝骨折18例,双踝骨折28例,三踝骨折26例。受伤原因:扭伤20例,高处坠落36例,汽车肇事12例,其他4例。所有骨折均为新鲜骨折。按Danis—Weber分类:A型16例,B型44例,C型12例。
1.2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进行,根据×线片,分别取关节外侧或前,后侧切口进行手术。开放性骨折在彻底清创后进行。首先固定后踝及外踝,其次固定下胫腓关节,再次固定内踝,后修复三角韧带及距腓韧带。固定为采用螺钉、空心拉力螺钉、松质骨螺钉、克氏针、钢板。术后如踝关节稳定性差者以石膏底托外固定。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有较多骨折片,用跟骨牵引,有骨缺损时可取同侧髂骨植骨,术后石膏固定四周拆掉。六周后扶拐被动活动,逐渐负重。
2 结果
72例患者,全部均随访,随访5—12个月,骨折均已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治疗效果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进行疗效评定,内容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活动范围、x线测量等。评分为优52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为98.15% 。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的一个重要负重关节。无论骨折类型如何,均要求胫距关节面吻合一致,而且要求内、外踝恢复其正常生理斜度,以适应距骨后上窄、前下宽的形态,达到解剖复位。复位固定顺序,关于复位先后顺序有多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手术以恢复踝穴的正常结构为基本原则,而不应过分强调和机械遵循某种复位顺序,具体手术中采用哪种顺序固定应根据术者对局部解剖的认识及经验。踝关节骨折视具体情况一般采用螺钉、克氏针或张力带及钢板固定,对于内踝骨折近年部分采用可吸收螺钉。可吸收螺钉的应用广泛,具有相容性好和自行吸收等优点,避免了二次手术。对于内踝骨折,早期的患者多使用螺钉,复位后需要以巾钳固定,但巾钳可能造成骨折片的劈裂,或者影响螺钉的拧人位置。现在多采用空心螺钉,与骨折线垂直的方向转入导针,透视见骨折位置良好,直接拧入空心螺钉固定,也可加用垫片或是增加1枚螺钉,能更好的对骨折块加压、防止旋转。外踝骨折使用钢板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假如外踝的骨折线距尖端较近,使用钢板时应至少保证远端的2枚螺钉固定,注重螺钉的尖端不能穿出外踝的内侧,以免影响术后功能。单纯性的后踝骨折临床上较少见,通常出现在双踝或是三踝骨折中,由于其位置在跟腱的深面同时受周围韧带和软组织的牵拉,往往比较难以复位固定。内、外踝骨折复位固定以后,有75%的后踝骨折由于下胫腓后韧带的牵拉作用可自行复位,只要内、外踝骨折复位固定良好,后踝骨折复位比较稳定,可以不做内固定,行内固定与否在治疗结果上差异不显著。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人4.5 mm加压螺钉固定。固定时根据后方骨块移位借用外踝或内踝切口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操作,骨折复位均在直视下解剖复位。
综上可见,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及时有效的进行内固定及术后康复训练对于其功能恢复是相当重要的。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临床疗效.根据骨折的类型,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最终达到解剖复位,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胥少订,葛宝丰,徐印茨,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王志生,李立东,庞海涛.闭合复位经胫后空心钛钉内固定在三踝骨折时后踝骨折的应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骨折,因其受伤原因较多且为关节内骨折,所以关节面需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以及早期的功能锻练是治疗踝关节骨折、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我科共行踝关节骨折手术7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治疗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16~60岁,平均27岁;左侧32例,右侧40例;其中单纯内踝骨折18例,双踝骨折28例,三踝骨折26例。受伤原因:扭伤20例,高处坠落36例,汽车肇事12例,其他4例。所有骨折均为新鲜骨折。按Danis—Weber分类:A型16例,B型44例,C型12例。
1.2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进行,根据×线片,分别取关节外侧或前,后侧切口进行手术。开放性骨折在彻底清创后进行。首先固定后踝及外踝,其次固定下胫腓关节,再次固定内踝,后修复三角韧带及距腓韧带。固定为采用螺钉、空心拉力螺钉、松质骨螺钉、克氏针、钢板。术后如踝关节稳定性差者以石膏底托外固定。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有较多骨折片,用跟骨牵引,有骨缺损时可取同侧髂骨植骨,术后石膏固定四周拆掉。六周后扶拐被动活动,逐渐负重。
2 结果
72例患者,全部均随访,随访5—12个月,骨折均已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治疗效果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进行疗效评定,内容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活动范围、x线测量等。评分为优52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为98.15% 。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的一个重要负重关节。无论骨折类型如何,均要求胫距关节面吻合一致,而且要求内、外踝恢复其正常生理斜度,以适应距骨后上窄、前下宽的形态,达到解剖复位。复位固定顺序,关于复位先后顺序有多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手术以恢复踝穴的正常结构为基本原则,而不应过分强调和机械遵循某种复位顺序,具体手术中采用哪种顺序固定应根据术者对局部解剖的认识及经验。踝关节骨折视具体情况一般采用螺钉、克氏针或张力带及钢板固定,对于内踝骨折近年部分采用可吸收螺钉。可吸收螺钉的应用广泛,具有相容性好和自行吸收等优点,避免了二次手术。对于内踝骨折,早期的患者多使用螺钉,复位后需要以巾钳固定,但巾钳可能造成骨折片的劈裂,或者影响螺钉的拧人位置。现在多采用空心螺钉,与骨折线垂直的方向转入导针,透视见骨折位置良好,直接拧入空心螺钉固定,也可加用垫片或是增加1枚螺钉,能更好的对骨折块加压、防止旋转。外踝骨折使用钢板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假如外踝的骨折线距尖端较近,使用钢板时应至少保证远端的2枚螺钉固定,注重螺钉的尖端不能穿出外踝的内侧,以免影响术后功能。单纯性的后踝骨折临床上较少见,通常出现在双踝或是三踝骨折中,由于其位置在跟腱的深面同时受周围韧带和软组织的牵拉,往往比较难以复位固定。内、外踝骨折复位固定以后,有75%的后踝骨折由于下胫腓后韧带的牵拉作用可自行复位,只要内、外踝骨折复位固定良好,后踝骨折复位比较稳定,可以不做内固定,行内固定与否在治疗结果上差异不显著。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人4.5 mm加压螺钉固定。固定时根据后方骨块移位借用外踝或内踝切口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操作,骨折复位均在直视下解剖复位。
综上可见,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及时有效的进行内固定及术后康复训练对于其功能恢复是相当重要的。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临床疗效.根据骨折的类型,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最终达到解剖复位,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胥少订,葛宝丰,徐印茨,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王志生,李立东,庞海涛.闭合复位经胫后空心钛钉内固定在三踝骨折时后踝骨折的应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