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只眼睛读课文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pl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课文《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本课对于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提高习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导意义之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是观察让作者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作者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是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金钥匙。作者的观察至少有三处值得借鉴:
  1.细致入微的观察。第三自然段写道:“我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不是普通的看,而是“搜索”,而且是“上下搜索”,不可谓不仔细。接着又说:“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刻的到来。”——不仅是“聚精会神”地看,而且是“盯”着,不可谓不专心。第七自然段写道:“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明明已经仔细地看过了,却还要“再一次仔细地看”,不可谓不耐心。
  2.重点突出的观察。作者分别观察了“脱壳之前”、“脱壳之时”、“脱壳之后”的情况,重点观察了“脱壳之时”。在观察“脱壳之时”的情况时,又重点观察了“蝉尾出壳”的情景。这样的观察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不辞辛劳的观察。观察时间长——第四自然段的“过了好一阵子”,第七自然段的“蝉儿长久地趴在树上”;观察条件差——第三自然段的“(夏天)傍晚,下了一阵毛毛雨”,而且是“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作者之所以能如此,完全是兴趣使然。
  
  指导意义之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金蝉脱壳的情景奇特动人,但如果没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作者是根本不可能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的,读者自然也无法分享作者探究成功后的喜悦。
  1.“我最爱捉蝉。”文章开头这个短句子很容易被人忽略,其实这寥寥五个字正是作者克服困难,进行长时间细致观察的动力之源,也是全文之“因”。潜心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蝉儿浓浓的爱。如称未出壳的蝉为“蝉虫”,而出壳的蝉则被称为“蝉儿”,作者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2.观察感受贯穿全文,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情趣,更具感染力。本文是一篇介绍金蝉脱壳的知识性文章,如果纯粹作知识介绍,必然枯燥乏味。文章安排了“我”,金蝉脱壳的过程成了“我”眼中所见,伴随心中所感,文章就生动有趣,感人至深了——开头写“我”觉得蝉脱壳神奇有趣,于是决心揭秘:在揭秘中,“我”怎样搜索追踪,怎样紧盯观察,怎样体察入微,怎样感到奇迹般的变化,怎样觉得奇特动人而高兴地几乎叫起来……这就使读者追随“我”的揭秘行踪、观察感受、情意起伏,顿觉妙趣横生。哪怕一个小小的标点,也耐人寻味。如第四自然段首句“开始脱壳了!”感叹号里包含了紧张、兴奋、激动、担心……让人回味悠长。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对于本文来说,我们也应该用两只眼睛去读,一只眼睛看到奇特动人的画面,另一只眼睛看到画面背后的细致观察。
其他文献
基于web的高职院校系部管理信息系统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该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具有操作简便、灵活、实用和安全等特点。本文详细阐述了系统架构、系统功能结
摘要 新课程追求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如何为这种理想课堂的创生做好理想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设计可以看成一个由长、宽、高构筑而成的长方体,长相当于预设中的教学设计,宽相当于生成中的教学设计,高相当于反思中的教学设计。全文进一步阐述了长、宽、高三要素中需要把握的具体要点。  关键词 三维一体;课堂教学设计;走向    新课程追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在向这个方向前进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关键的问
一、心理感知渗透出人物画的表现模式    “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之一是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此时,刚入学的孩子所作的画已能从一堆堆乱七八糟的线条中进化为条理比较清楚具有内涵的构图,通常最早出现的可辨认的内容是“人物像”。在教学中我发现,让孩子照着人物图片或眼前的人来画,并不能改变他的画法。如果让他们尝试画下自己的形象,脑子里首先总是模模糊糊地浮现出圆圆的脑袋,
目的探讨千斤拔抗炎的可能机制,同时探讨千斤拔、芬必得与时间之间是否具有交互效应。方法用钳夹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
双侧瞳孔散大(双瞳散大)是颅脑损伤后病情濒危阶段的显著性标志,能否抢救成功,如何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提高急性硬膜下血肿双瞳散大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