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精神生活健康安全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除了认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都是真的外,还会觉得电视上那些动画片里讲的也是真的。同时,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事,自己将来也要当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殊不知,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如果过多地进行“虚幻性渗透”,会使孩子“想入非非,不切实际”,有时会严重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认识。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不宜看有暴力倾向的武打片
  
  案例:苗苗的爸爸爱看武侠片,对那些“战斗”场面“情有独钟”,苗苗受其影响,只要遇到灯光暗淡一点的时候就喊怕,问其原因,苗苗说,他怕有人拿着刀来杀他。爸爸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嗜好”,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些都是假的”。
  分析:幼儿的身心是比较稚嫩的,在精神上不能经受较大的刺激。在上面的案例中,爸爸所看的武侠片对苗苗的安全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然而爸爸并没有很好地从他的认知心理出发来做及时的心理疏导,这样长期下去,会使苗苗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应避免让孩子和自己一起看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并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欢乐、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不宜上演“恶作剧”
  
  案例:琳琳的爸爸总喜欢逗着女儿玩,时常要向孩子扮几个鬼脸,有时候孩子是笑了,可有时候孩子却被吓得大哭。
  分析:我们成年人,爱孩子,总喜欢去逗逗孩子,例如,向孩子做个鬼脸,用什么好东西去试探孩子的反应等等。逗孩子,其目的是给孩子欢乐,逗孩子开心,而不是深度地刺激孩子,让孩子躲避、生厌。如果我们长此以往,孩子在自己“深受其害”的同时,也会照着我们的样子去“恐吓”同伴,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不宜过多看虚幻片
  
  案例:田田每天给同伴讲的,差不多都是电视和影碟里的那些虚幻飘渺的东西,妈妈教给他的一些生活常识倒是“稀里糊涂、丢三落四”,妈妈不知道孩子怎么了,这么没记性?
  分析:孩子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然就很弱,其思维和记忆空间也十分有限,当他的兴趣点、思维空间被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占去了之后,自然就会降低对其他东西的接受程度。何况,在孩子心里,他会认为那些“真的东西”就在自己身边的不远处,于是,鉴于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告诉同伴、与同伴共享就“顺理成章”了。
  不宜不加选择地看动画片
  
  案例:文文每天都热衷于看动画片,甚至有时候妈妈问他一些事情,他还时不时地用片中的一些任务和情节来作“回答”,搞得大家又好气又好笑,妈妈觉得,这样下去可不行了。
  分析:多数孩子都爱看动画片,这是不争的事实。据《广州日报》报道,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孩子在6岁前应该以直观教育为主,不适合看动画片,孩子如果要看,可以看与实际生活经验相近的动画片,同时家长也需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事实上,动画片的制作掺入了许多不真实性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容易“误导”孩子的认知观。孩子刚刚走进这个全新的世界,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孩子最想知道的问题,当然也是家长应该告诉他们的。晚上吃完饭,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聊聊天,做做手工,这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李跃儿觉得,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孩子就能直接有效地体会到人间最真实的情感。
  
  不宜上网“恶搞”
  
  案例:6岁的萌萌自从学会上网以来,就养成了一个“爱好”,在玩网络游戏中“喜欢”与人对骂,在QQ聊天中有时也会向人发一些不礼貌的图片。
  分析:孩子小,虽然他不会觉得自己这么做对别人有什么损失,但是,这种有失礼貌和公德的行为习惯是有必要及时纠正的。既要引导孩子学会上网的一些基本技能,又要告诫孩子要学会尊重别人、文明上网,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孩子。一般来说,家长要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上网动向以利于及时引导孩子。
  
  不宜让孩子做家庭纷争的“垫背”
  
  案例:李双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经常在儿子面前吵吵嚷嚷,逐渐使孩子形成了一个“应急反应”——遇到爸爸妈妈吵架时,总是自己躲在一个角落里哭。
  分析:夫妻之间如果有不同意见,应该本着尊重对方的话语权的原则,坐下来悉心交流,化解矛盾。如果有口角,也要避开孩子,以免对幼小的孩子造成身心的伤害。因为,我们得记住基本的两条:第一,孩子是无辜的;第二,孩子是我们一手教养起来的。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发生碰撞时,大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不然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压抑感、孤独感、逃避感和不信任感。
  
  不宜给孩子沉重的学习负担
  
  案例:倩倩才5岁,爸爸妈妈已经拿着小学一年级的语数课本自己给孩子教了起来,而且规定女儿每天至少写多少个汉字、词语、造几个句子,数学要算一定数量的试题,有时候还要求她编写应用题。倩倩听到外面同伴玩耍时发出的笑声,想去又不敢去,坐在那里,心不在焉,愁眉苦脸。
  分析: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我们要视孩子的情况量力而行,那些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不可取的。不要过早、过多地去给孩子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我们要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去做“有理、有序、有节”的符合时宜的教育,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有利、有力和有效。
其他文献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一家人在餐桌上吃饭,联络感情的同时,也显露出家庭成员的礼貌修养。所以培养孩子的进餐礼仪、养成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家长要怎样培养孩子的进餐礼仪习惯呢?  在平时进餐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注意以下餐桌礼仪:  ◆入座时,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位置上,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期刊
许多妈妈都发现,给孩子买了一套儿童牙具,虽然孩子一开始觉得很新鲜,高高兴兴地学刷牙,可是刷了几次以后,他就再也不肯刷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主动刷牙的好习惯呢?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应该学习自己刷牙,并逐渐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刷牙不仅会让孩子有一副健康洁白的牙齿,而且从小养成刷牙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可是一般来说,大 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刷牙。  为了让孩子爱刷牙,这里建议家长们不妨试试
期刊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所以家长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且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外,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
期刊
“不哭,妈妈打板凳,是板凳不好,把你弄倒了!”“没关系,坏了就坏了,奶奶重新再买一个!”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是的,就在我们帮助孩子逃脱痛苦的时候,也同时逃避了责任。而实际上,痛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这里,我们谈谈训练孩子自律习惯的四大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    关键词:承担责任    洋洋得到了一辆小汽车,下午带到院子里和小朋友玩。热闹了一会儿,
期刊
让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个个特定的情景,把老道理与孩子的行为结合起来,使之浸润在“孝、礼、勤、诚、耻”之中,感受美德就在身边,在亲力亲为中逐渐使孩子的品行高尚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从“黄香温席”中懂得孝敬长辈    在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卧,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这时候教孩子关心、孝敬父母,他一定能记得牢。妈妈拿一床小被子,
期刊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年进士。1820年始,先后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做官,由道员升巡抚,以办事重实际调查著名。1837年,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严禁鸦片,卓有成效。    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屡挫英军武装挑衅,同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研究西方历史的先河,
期刊
[主题链接]:针对4-6岁的孩子,《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了抗挫折教育这一理念。教育专家杨雄认为,耐挫教育是国际上最新的理念。从孩子4-6岁开始,家长就要适当地开展耐挫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在生活中养成自理的习惯,分担一定家务等。    大家都说现在的许多孩子就像漂亮的草莓,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人们称这样的孩子为
期刊
据最近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目前在北京,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在上海,0至6岁孩子中有50%至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即使在农村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就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抚养教育。那么,隔代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听听专家怎么说。  各说各理,看两代人博弈间的亲子教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独生父
期刊
女儿说话断断续续成了彭女士的一块心病:“四岁的孩子,有时候语言非常流畅,有时候就断断续续,有口吃的毛病,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河北师大幼儿园副园长石彦清分析:2至7岁的儿童,正处于言语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最容易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习惯。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发音器官及神经系统都很娇弱,所掌握的词汇也有限,有时自己心中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笼统认识,还不能及时组
期刊
故事导读    ·适合年龄:3-6岁/亲子共读。  我们从不会想到要去剥夺孩子生存的权利,但是,有一种爱,甚至比剥夺更可怕。故事中的巫婆,是为了保护自己,统治人类才去剥夺孩子做梦的权利,因为这样,她才能高枕无忧;现实中,似乎也有一种力量,企图剥夺孩子、成人做梦的权利,这样,这种力量才能千秋万载;还有一种看似温存善良的爱,其实也具有这种特质。因为爱,所以想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因为爱,所以想为孩子避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