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暂时性口吃矫正有方法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说话断断续续成了彭女士的一块心病:“四岁的孩子,有时候语言非常流畅,有时候就断断续续,有口吃的毛病,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河北师大幼儿园副园长石彦清分析:2至7岁的儿童,正处于言语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最容易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习惯。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发音器官及神经系统都很娇弱,所掌握的词汇也有限,有时自己心中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笼统认识,还不能及时组织出恰当的语句来表达,讲话时难免有重复、停顿、费力等口吃现象。一般来看,孩子对自己的口吃往往无自我意识,无恐惧和害羞心理,所以并不是真正的口吃病,通常称之为暂时性口吃。
  这种暂时性口吃随着小孩的生长发育,多数都能自然矫正,但父母要注意消除周围环境中有可能导致口吃的因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矫正口吃:
  
  ★父母对孩子口吃的态度要改变
  
  家长见到孩子口吃时,应保持平静的、无所谓的态度,避免严厉的责备,不要逼孩子把话讲好,也不必提醒“你又口吃了,要注意”,以免给孩子造成讲话前的不安心理。有的家长由于关注口吃,叫孩子重复所说的话、说清楚些,或在说话前深吸一口气,这样会使孩子完全陷入口吃的境地。
  
  小提示:过于关注口吃对孩子来说是不体贴的做法,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应该以语言、表情或手势打断孩子的话或是使别人注意孩子说话,因为局促不安是引发口吃的普遍因素。
  
  ★家长要亲身示范,耐心等待孩子把话讲完
  
  家长对孩子讲话时要注意做到没有语病,但不能要求孩子讲得同大人一样好。孩子刚刚开始学讲话,要耐心和宽容地听;不要代替孩子讲完句子,如果他说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有困难,家长要耐心等待,不要打断或代替他说。如果孩子口吃现象较明显时,大人应用缓和的、拖长音的语气把话讲慢,孩子也会仿效这种方式去讲话。大人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平静、轻松、愉快的讲话气氛,使孩子对讲话产生自信,消除不安心理,口吃就会自然消失。
  
  小提示:练习朗读是矫正孩子口吃的一个好方法。父母和孩子一起用正常的速度读,读物的内容要同孩子的水平相适应。
  
  ★可采用转移方式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可以用游戏或其他话题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通过唱歌的方式,把孩子经常结巴的字音编成歌,用曲调唱出来,让孩子跟着学,也可以由父母带着孩子说歌谣。在此过程中,可对孩子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加他矫正口吃的信心。
  总之,家长用平静、柔和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使孩子模仿这种从容的语调,口吃自然会逐渐减少。此外,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丰富的游戏都会使儿童暂时性的口吃逐渐消失。
其他文献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买了口香糖就直接把包装纸扔了,最后他把口香糖吐在地上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想扔才扔的。他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扔的冲动和心情,而任由自己的冲动和性情来行事。相反,意志坚强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克制自己去观察下周围,如果有垃圾桶的话就会扔到垃圾桶里。即使附近没有垃圾桶,他也不会乱丢。  其实,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的正确引导,家长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就可以做到:人仅仅凭着感性来
期刊
家长周女士诉苦说,她的儿子小然今年快4岁了,越来越有主见。比方说,小然希望自己控制睡觉前的活动,会选择性地要求妈妈讲故事、唱儿歌给他听,陪他在被窝里窝一会儿,或者再回答他一个问题等。  当周女士满足其种种要求后,准备离开他的房间时,小然又会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而这个“最后”的问题常常不止一个。于是,请孩子上床睡觉变成了相当冗长的仪式。    4岁开始有“权力感”    早教专家认为,4岁孩子的
期刊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一家人在餐桌上吃饭,联络感情的同时,也显露出家庭成员的礼貌修养。所以培养孩子的进餐礼仪、养成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家长要怎样培养孩子的进餐礼仪习惯呢?  在平时进餐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注意以下餐桌礼仪:  ◆入座时,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位置上,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期刊
许多妈妈都发现,给孩子买了一套儿童牙具,虽然孩子一开始觉得很新鲜,高高兴兴地学刷牙,可是刷了几次以后,他就再也不肯刷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主动刷牙的好习惯呢?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应该学习自己刷牙,并逐渐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刷牙不仅会让孩子有一副健康洁白的牙齿,而且从小养成刷牙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可是一般来说,大 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刷牙。  为了让孩子爱刷牙,这里建议家长们不妨试试
期刊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所以家长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且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外,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
期刊
“不哭,妈妈打板凳,是板凳不好,把你弄倒了!”“没关系,坏了就坏了,奶奶重新再买一个!”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是的,就在我们帮助孩子逃脱痛苦的时候,也同时逃避了责任。而实际上,痛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这里,我们谈谈训练孩子自律习惯的四大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    关键词:承担责任    洋洋得到了一辆小汽车,下午带到院子里和小朋友玩。热闹了一会儿,
期刊
让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个个特定的情景,把老道理与孩子的行为结合起来,使之浸润在“孝、礼、勤、诚、耻”之中,感受美德就在身边,在亲力亲为中逐渐使孩子的品行高尚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从“黄香温席”中懂得孝敬长辈    在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卧,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这时候教孩子关心、孝敬父母,他一定能记得牢。妈妈拿一床小被子,
期刊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年进士。1820年始,先后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做官,由道员升巡抚,以办事重实际调查著名。1837年,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严禁鸦片,卓有成效。    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屡挫英军武装挑衅,同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研究西方历史的先河,
期刊
[主题链接]:针对4-6岁的孩子,《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了抗挫折教育这一理念。教育专家杨雄认为,耐挫教育是国际上最新的理念。从孩子4-6岁开始,家长就要适当地开展耐挫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在生活中养成自理的习惯,分担一定家务等。    大家都说现在的许多孩子就像漂亮的草莓,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人们称这样的孩子为
期刊
据最近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目前在北京,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在上海,0至6岁孩子中有50%至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即使在农村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就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抚养教育。那么,隔代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听听专家怎么说。  各说各理,看两代人博弈间的亲子教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独生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