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w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下讲台做教师》一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曹书德老师的力作。作者用大量真实的事例记述了学校转型后师生的变化,每一篇文字都饱含浓厚的教育情怀和真诚的教育思考,启迪我们要走下讲台做教师,改变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方式,优化师生关系,真正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成长。
  曹老师在从教之初也曾经以管理者自居,很少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教育必须有阳光的温度,有广阔的空间,有学生的感动,教育才可以真正发生。由此,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试能力,看谁先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去。于是北风使劲地吹,想把大衣吹去。然而,行人不但没有脱去大衣,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而南风却用她那温暖柔和的风轻轻吹来,使行人身上阵阵发热,自觉地脱去了大衣。
  同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正需要这种“南风精神”吗?常听一些同行感叹,现在的学生很调皮,常常惹麻烦。的确,如今的孩子思想活跃、自我约束能力弱、学习内驱力不强。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这就需要我们付之以情,以情动人。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家访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可以走进学生家庭,以誠恳的话语、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双方达成思想与行动上的一致。事实上,我们跟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情感交流太少了。
  教育不能没有批评与惩戒,但批评与惩戒绝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爱的前提下,批评与惩戒才能体现教育本来的意义。
  曹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教师,他善于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始终以发现的眼光,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行动的自觉。小学教材中有篇题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课文,说的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少年时代写了第一首诗,父母给予的评价截然不同,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当作家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后,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他既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又受到了父亲的严格要求,“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股风刮倒。”
  作为班主任的我曾信奉过目标量化。其实,量化考核是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而出现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学校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安排值周人员进行巡查评分。通过量化评比,可以增强班级学生的荣誉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可以为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的状况图,增强责任意识,导引今后方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标量化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了。曹老师认为,教师如果仅仅把自己当成管理者,对学生的教育就陷入了僵化和沉闷,管理侧重完成量化目标,而教育则是由内向外地调动学生自主性的过程。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不是机械师与产品的关系,而应该有心与心的感应,情与情的交融,说到底,教育是一种激励与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过程。
其他文献
华人是很有韧性的,总是能够想尽办法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华人教育根植于中华文化,华人重视教育的特质,使得中国教育不断配合社会变迁,一方面延续传统,使人伦关系深植人格中;另一方面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人口流动增加,致使地方性公共物品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出现超地方化问题。瑞安的“就学阳光政策”的困境就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例证。解决地方公
偶然发现“文革”中我在江西山村里写的一页短信,有一段是:春意正浓。锦江虽几度猛涨,淹没了公路桥,使得我们这些进城取货的叫苦不迭,但雨过天晴之后,江水仍清澄可爱,配得上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升高中沒希望而被老师“遗忘”的学生。他们叛逆、迷茫、缺乏自信、心里脆弱,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有难度。有的班主任从学生入校到学生毕业,始终盯着学生,忙得手忙脚乱;有的班主任说:“乱够了,学校开除几个就安静了。”在我这几年的中职班主任生涯中,从新生入校开始陪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有很多的艰辛,也有欣慰的收获,我认为班主任们不妨尝试着由拉学生前行的“纤夫”变为引导孩子自己成长的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他们在不断地试错和改正中成长的。老师的使命就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加强教育,匡正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大步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教育离不开处罚,在处罚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有的处罚太轻,有的处罚又太重,最终都会因为没有恰到好处,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我主张处罚学生时不要轻易“亮剑”。那么,处罚该如何把握尺度?我以寝室扣分为例,说说具体操作细则。 
邓小平是娴熟运用辩证法的典范,他的改革辩证法思想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应用于改革的全过程。这体现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改革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实现了
读了曹书德老师的专著《走下讲台做教师》,我们看到曹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通过他的叙述,我们从一个学科教师的角度了解到北京十一學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细节。在这个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以曹老师为代表的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们的做法极富现实意义。  讲台的隐喻  讲台,是教师传经布道的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庄严、神圣、权威的代名词。讲台极易助长“一言堂”“满堂灌”之风,让教师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
赵俊  10余年高端民办学校工作经历,曾担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学部校长等职,现就职于北大培文聊城实验学校。先后获市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也曾参与《快速识字》课程研发,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全程经典解读》《名师说课》等书籍,被《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社评为“网络教研先锋”,被多家报刊杂志聘为特约编辑,并在《德育报》《湖北教育》《校长》《中国西部教育》《新课程名师说课》《江苏教育报》《新德
“知音”对我的“批评”真是举不胜举。我坚持到底第3天,“本性难改”。“知音”便把帮助升级成了“批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