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之精品,碑之佳刻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昌万氏缩模百汉砚碑》集拓本(图1)一册,经拆装,纵52厘米,横30厘米,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百汉砚碑》拓本是据百汉砚斋主人万承纪收藏的碑帖制成的碑砚所拓而来。万承纪(公元1766~1826年),字廉山,江西南昌人,清代金石家、书画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曾任江苏知府,官至海防同知,诗文皆工,博综群籍,其篆法似李阳冰,篆书、行草精妙,绘画得北宋诸家之长,深悟画法,山水、人物、花鸟率能摆脱时习,力追高古;此外他雅尚文物,书、画、金石悉能鉴别,是江西籍的清代文化名人。
  清乾嘉以降,碑学大兴,书法家竞相以碑学为宗,碑学书法风气大开。作为书法家、金石家的万承纪顺时代之流,秉时尚之风,琢百汉碑砚。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深受文人雅士喜好,刻砚、赏砚、藏砚历代都是一种时尚。方砚虽小,却包涵了各个时期特定的文化和审美情趣。而万承纪的百汉碑砚更是构思奇特,别出心裁,独树一帜,集碑与砚式合而为一,碑随砚形,琳琅传神,深具文化底蕴,是清代的砚之珍品。
  《南昌县志·卷三十五》记载:“承纪学博而能精,通而不窒,尤工篆隶书画,所镌有百砚碑,取砚石百方,择汉碑最精者缩临上石,钩勒点画,剥落阙失,夫毫发不爽,神韵之超,刀法之工,均与原碑无二……”。当时,万承纪把自己精心收藏的汉魏碑进行筛选,再将选中的碑缩摹,择百方广东端溪出产的上好砚石,聘请制砚名家常州王应绶执刀,将摹好的碑随砚形缩刊于砚背,百汉碑砚由此而成。
  百砚之镌皆出王应绶之手。王应绶(公元1788~1841年),字子若,江苏太苍诸生,清初画坛四王之一王原祁玄孙,其父王宜也是书画名家。家传甚厚的王应绶,山水苍劲,并兼擅篆、隶,精铁笔。他琢的砚碑刀法高超,功力精深,取之于原碑而能出神入化。故万承纪、王应绶联手出品的百汉碑砚,砚精碑佳,古韵蕴蓄、情致朴拙。一问世即名噪一时,一砚难得。
  百汉碑砚的琢制过程曲折坎坷。始由万、王合作,万承纪将所选的藏碑进行缩摹,王应绶再对之肖刻,惜刻甫过半,万承纪染疾而终,不得已刻砚中停。后浙江萧山张芥航河帅闻之,慷慨出资捐助,嘱王应绶续之,终成。完工后碑砚仍全部归属于万氏子嗣。遗憾的是万承纪之子万启封在浙江做县令时因负债用此套碑砚做抵押,恰又逢战患,无奈一套弥足珍贵的碑砚散佚殆尽。
  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刊本的《南昌县志》又载:“……百汉碑砚以抵押债欠遗失,现时拓本已不可得,都肆中偶有数纸价辄数十金……”。当时百汉碑砚盛誉由此可见一斑,连其拓本都“洛阳纸贵”。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百汉碑砚拓》(图2)是本集拓,应为初拓本。砚拓集碑有数十件,如:
  摹《中岳泰室阳城》诸多刻石(图3)
  缩摹《汉熹平石经残字》诸多刻石(图4)
  缩摹《鲁王墓石人题》(图5)
  据传拓缩摹的《西岳华山庙碑》(图6)
  据旧拓缩摹的《西狭颂》(图7)
  缩摹《魏君碑》(图8)
  这些砚碑拓每块都注明碑的出处及碑的缩摹人,有的还附有对碑的考证。其中部分砚碑是万承纪缩王应绶摹刻的。除此之外的砚碑缩摹刻都是王应绶在万承纪过世后一手完成的。从此册拓本的后跋中可知此拓最早为万承纪子万启均所收藏。上世纪50年代末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这册集拓有与万承纪子万启均同时代清道光、咸丰时期的官宦名流题跋并钤印,他们是李龠通、庄缙度、王景淳、张金镛、龙启瑞、黄爵滋,其中张金镛、黄爵滋最为有名。这两位的题跋也为这本集拓增色不少。
  张金镛(公元1805~1860年),原名敦瞿,字良甫,号海门,浙江平湖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编修。咸丰七年(1857年)升翰林院侍讲。喜画梅,兼善分、隶,豪情跌宕,早擅文誉。他在后跋中简要叙述了百汉碑砚的制作流传过程,并对其中部分碑版进行考证。(图9)
  与万氏同为江西籍的黄爵滋(公元1793~1853年)是清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刑部侍郎。他主张革新吏治,反对贪污,广开贤路;要求改革科举制度,破格举才;要求严禁鸦片,与林则徐齐名,是清代有为之官。他为百汉碑砚拓本赋诗一首:(图10)
  两都赋后三都赋,
  汉代河山几劫灰,
  百种残碑见文字,
  千秋法物定尊曐,
  龙蛇郁律端溪石,
  风月萧条董井苔,
  谁是腰缠十万客,
  解寻湖畔买珠来。
  承载着万承纪愿望和独特的汉碑文化的百汉碑砚已不可寻,庆幸的是部分碑拓得以传承下来,使得后人在目睹它曾经的风采的同时,既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又能深切体会到我们的先辈为文化的延续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这正是百汉砚碑拓告诉后人的。
  
  (责编:石 晓)
其他文献
一次必然相遇。所以我认为目前石鲁作品的市场价位无法体现他的可贵的学术价值。  郭:石鲁作品的张力冲击了您的内心,石鲁作品与朱德群作品有何联系?有何区别?  陈:石鲁的作品将在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史上照耀千秋,在很多艺术品腐烂的时候,他的作品将是不朽的,他的人格精神与人品都注入到他的作品中。我与石鲁及石鲁的后代素不相识,但我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所以我对石鲁的评价完全发自内心并出以公心。朱德群油画作品近
期刊
(一)天显通宝    前些日子,笔者从一位内蒙古通辽的古玩商贩小王手中收下几枚辽钱,其中一枚是“天显通宝”。小王强项是辽瓷辽玉,对辽钱不识也不屑。笔者扫了一眼,也未惊喜难捺,信以为真。因“天显通宝”乃辽钱大珍,极品,偶尔遇之,十枚必是九枚半假。人熟价不高,买进遣玩,也权当送朋友一个人情。当回家仔细看过之后,方知非同小可。这枚“天显通宝”,小平光背,青铜质。直径2.5厘米,穿径0.65厘米,厚0.1
期刊
在浩浩清钱系列之中,“雍正通宝”制钱历来以少而精著称于世。而“雍正通宝”雕母尤显珍贵。有限的数枚雕母主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且仅限于清朝中央钱局户工二部宝泉、宝源雕母,其余十三家地方钱局目前更无一枚雕母现世。    笔者多年前收藏一枚宝浙局雕钱,径28毫米,穿径8毫米,厚1.2毫米。钱体精雕细作,文字端庄,极具皇家风范。历经近三百年流通传世周身显栗壳色包浆,铜色黄中泛赤,焕发出一种高贵的美感。  宝
期刊
壶艺与茶艺犹如篆刻与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如影随形。治印当选田黄,制壶莫如紫砂。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喜欢喝茶的我也喜欢收藏茶壶,尤其是谈曙君的紫砂壶。  我收藏的谈曙君紫砂壶有大容量僧帽壶、龙头一捆竹壶、合苓壶、南瓜壶、大彬壶、大彬提梁壶、仿明洋壶、四方抽盖壶等等。把玩他的茶壶就像欣赏古代的文人画,温而不腻、淡而有味。大容量(3600毫升)僧帽壶,壶身以泥片手工镶接处线条刚劲有力,而帽沿弧形线条又极其柔
期刊
不久前,笔者下乡止亲戚,在一位亲戚的家里,见到了一幅黄山寿作的《关圣人夜读春秋》图(见图)。据这位年近七十的亲戚介绍,这幅画是他祖父在解放前到上海做生意时,作为“财神爷”供奉的。  黄山寿,生于1855年,卒于1919年,原名曜,字勗初,号旭迟老人、丽生、鹤溪渔隐、裁烟阁主,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官直隶同知。幼年贫困,专志书画,五十岁后在上海卖画为生。善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尤擅画墨龙。山水以
期刊
我和杨晓阳先生认识,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他擅长人物画,画的像西画。但是,从整体看,线条的描写和笔墨的运用是西画所无法表现的。他偶尔也画山水和花卉。山水画几乎全用线条勾勒、皴擦而成,用少量的淡墨烘染,很少用色。在他那飞动的笔墨线条中,雄健的山岩、古木、泉石等,给人渊深宁静之感。  他现在的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已彻底写意了,画成了纯中国画,彻底画成了一种线描和没骨的。”他还用“顽石之形,
期刊
景德镇制作仿古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明永乐、宣德年间,御窑厂仿宋代官窑、汝窑釉和龙泉青釉,成化朝仿哥窑釉,均取得丰硕成果。继之,民窑仿古也蔚然成风。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述隆庆、万历年间几位制瓷名家,并以其姓氏命名“窑”。其中有“周窑”条云:“隆、万中人,名丹泉,本吴门籍,来昌南造器,为当时名手。尤精仿古器,每一名品出,四方竞重购之,周亦居奇自喜。恒携至苏、松、常、镇间,售于博古家,虽善鉴别者
期刊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美术史著述的首要目的,是为收藏者提供详实的史实资料和价值依据,因而,当前的许多绘画购藏者对古今美术史文本都信赖有加,甚至推崇备至。那么,现当代美术史文本,是否为我们书写了完全确凿的史实和完全客观的价值依据呢?  笔者认为,其中大有值得检视之处。    一、以美术史著梳理美术史实的主观性    完整的“美术史”包括四个方面:书写对象——美术“史实”,书写主体——美术史家,载体——美
期刊
“中国画通鉴”专栏由《收藏界》与中国画通鉴网(www.qiongyan.cn)合办,由中国画通鉴网总编李恢弘先生任栏目学求主持。本栏目将立足于学术性、鉴赏性和市场性高度统一的定位原则,以一刊一网同步的传播方式,来关注21世纪的中国画坛及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家,并系统探讨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与发展脉络。我们渴望为广大读者捧出一盘陶情悦性的案头珠玉,为中国画收藏者提供一把投资选择的案头标尺。  入
期刊
地点:韩国首尔  时间:2008年4月16日~22日  展览机构:韩国艺术银行  近年来,张谧诠先生的油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语境、鲜明的风格日益受到韩国、日本及欧美等国艺术机构和藏家的青睐。2007年春夏季节,韩国艺术银行总裁看到张谧诠先生的油画作品后,一见钟情,非常喜欢,于是即刻向张谧诠先生发出邀请,希望能在韩国首尔为张先生举办个展,将其油画作品介绍到韩国。为了使更多的韩国朋友了解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