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美

来源 :新湘评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pp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邑湘潭,秦时分郡,梁时列国,唐时迁县治于洛口。山河殊壮,通衢六省;人文多美,翘楚九州。唐以后,疆域虽屡有变迁,影响却经久不衰,于近代尤甚。“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天下看湖南,湖南重湘潭。”先贤王闿运亦言县邑“自前明移治以来,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艤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市,天下第一壮县也。”美哉,湘潭,壮哉,湘潭。然余以为余邑湘潭能当天下之壮者,不独工商发达,而且人物奇美。何谓人物奇美?有足以影响世界,改变历史之人物也。能出奇人物者,其域必有奇山水,奇文化。故曰余邑湘潭之真美者在山水、在文化、在人物。
  湘潭之美在山水。古今言山之美者必曰高、雄、险、峻,言水之美者必曰长、阔、碧、秀。珠峰高、泰山雄、黄山险、嵩山峻,长江长、黄河阔、洞庭碧、西湖秀,故为天下名山水。又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显眼之山水,一着灵怪,便驰名遐迩。自然之外,又添人文之趣。余邑湘潭之山水也,二者兼而得之者不下百数,远播者亦有十数处。韶山雄、昌山壮,昭山秀、隐山奇,雨湖渺、碧潭清,皆千秋之胜景也。虞舜南巡奏韶乐,百鸟和而凤来仪;武夷隐居开绝学,绍颐颢而启朱张。江山胜迹,百尺山,万顷水,八州之乱何足道哉;茅舍风光,休懊恼,且开怀,十万军中自有雄者。亦万载之人文也。山合人而仙,水合人而氽。余以为山水之真美者在难越、在可畏。难越之山而人越之,山为人用也,可畏之水而人亲之,水为人活也。越之而成仙,畏之而为人。不可越之山,不可亲之水,观瞻之外,反摄心魄,徒有名也。余邑湘潭也,地属丘陵,山水清秀。其山也,高矮适中,宜耕宜作;其水也,舒缓有节,宜滋宜渡。门敞而山拥,窗开而水簇。旧时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在山外耕种,女子在家内操持。中午休息之时,童稚依山呼喊耕者归来。童稚弱而力不足越山,欲呼之,必目及山外,声达林表,久而久之,童稚肺活量高涨,嗓门洪亮,目光亦能洞穿山石。又邑多水,湘江开阔,涓江舒缓,涟江清澈,曲折迂回,随遇而安,或低洼而成湖,或积水而为坝,润养土地,生发万物。采莲洲上,垂钓滩头,日出而鹭鸶飞舞,月挂而波光潋滟。潜移默化,山之精水之华聚于一身,雄浑其魂,柔增其智,故余邑之人也,有山之灵魂水之智慧,粗犷不如北人而沉静过之,文弱不如南人而雄武过之。敢干事,善干事,敢担事,能成事,高山不能挡其前路,恶水不能障其慧心,虽千难万难,亦一往无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不发声则已,发声则天地变色。“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不干事则已,干事则乾坤重整。地灵人杰,一方水土,一方人才。余邑之山水乃真山水也,故曰余邑湘潭之美在山水。
  湘潭之美在文化。余邑湘潭,地属荆楚,唐以前称为蛮邦。乡人以渔种为生机,文缛或不足以达远,但淳朴则远胜中原。至宋周敦颐布道于此,胡安国宏道于此,中原理学与荆楚文化合流,主张修身养性,倡导经世致用,遂成别派,因其地在余邑湘潭,故号为潭学,亦称湖湘学派。至清曾左彭胡崛起于兵间,始大张于天下,为一时之显学也。潭学汪洋,无际无涯,然究其精要而言者则大致四字:孝忠蛮辣。孝者,德之本也。古今治国,以孝为首要,无孝则无忠,无忠则无秩序,无秩序则天下乱矣。余邑风俗,不孝父母者,生不能被族人认可,死不能入祠堂。旧时家居,门堂必刻“耕读为本,忠孝为家”之对联,以资教化后辈,醇正家风。余邑之孝也,始于虞舜,接踵于老莱子,继之于陈孝子等,代代相传,世世相因,至今犹然。余邑也,无忤逆之辈,有孝顺之人。上古之邦亦不过如是,诚天下之孝邦也。忠者,德之正也。古今用人,皆以忠为首要,不忠则不足以任事。忠有一人之忠,有数人之忠,有尽人之忠。余邑之忠也,尽人之忠也。时穷节乃现,每当天地变易之时,余邑之忠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元以前无纪,元末明初,余邑十万户变四千六百五十三户,后洪武帝从江西等地移民至境,历二百余年始复,至清初又跌至三千一百九十六户。何以至此,盖余邑之人不忍为亡国之奴,奋而抗之,忠而死之也。试问天下之广,地域之多,有何邑有余邑之忠、之烈也,无矣。亡秦必楚,实乃余邑之楚也。蛮乃不达目的不罢休之执者坚毅也。余邑多山,不翻山则无出路,不开山则无活路。翻山多险,开山多艰。险不足阻邑人向往光明世界之雄心,艰不足以阻邑人改天换地之决心。故潭学从隐山而走向岳麓,从岳麓而走向泰山,从泰山而走向神州;毛泽东从韶山而走向延安,从延安而走向北京,从北京而走向世界也。辣乃愈刺激愈挑战愈奋发愈有为之意也。余邑多水,非辣不足以御之,故县境多种椒。以期去湿开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也。久而习之,邑人便有辣椒性格,进而演绎为辣椒文化。办事干脆,说话火辣,愈挫愈勇,不到南墙不止步,头破血流亦不惜。此种性格,以之治学,则学必浩,以之为事,则事必成,以之治军,则军必雄,以之御敌,则敌必败。湘学从此走出,湘军从此走出,新中国从此走出,岂偶然哉,非偶然也。一域水土,一域文化,固然。一域文化,惠及四方,影响千载,则罕矣。余邑之文化乃真文化也,故曰余邑湘潭之美在文化。
  湘潭之美在人物。余邑湘潭不独山美水美文化美,人物亦特美也。何以见之。余邑人物有潘安之貌,非也;余邑人物有太白之才,亦非也。潘安之貌,外表也,太白之才,逸才也。余邑之人皆以为边际末流,不为青眼视之。余邑之人也,心怀天下,皆以担当道义,整顿乾坤为己任。国家无事、天下太平则在家耕读,悠然林泉;国家有事、天下动乱则抛家别舍,慷慨赴义。大人物如是,小人物亦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保正道而不偏移,余邑之人出手就有两次。曰诛董卓、靖洪杨、建新中国也。东汉末年,董卓擅权害民,天下人共诛之,而最先来者就是余邑之人。《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载:“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以举兵……进兵讨卓。”唐人吕温《题阳人城》亦诗云:“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明确纪录长沙太守孙坚率子弟兵起兵讨伐汉贼董卓之事。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长沙郡治设湘县,汉时长沙郡辖十三县,其九为湘南县,县治设石潭。湘县、湘南县乃余邑湘潭县之前身也,辖今湘潭、湘乡及长沙大部。秦汉时,长沙郡尚未开化,山水阻绝,道路崎岖,募兵不易,当就近招之,长沙子弟兵亦即湘潭子弟兵也。故“长沙子弟最先来”即“湘潭子弟最先来”也。三国英雄殊多,诛董卓端赖湘潭子弟,岂不令人叹哉。此余邑湘潭第一次匡中华于正道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州大地乌天黑暗,风雨飘摇。列强瓜分豆剖,人民水深火热。云蔽日昏,树遮路渺。余邑毛泽东慨然以布衣之身担当天下之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上下求索。坚信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驱日寇,伏蒋帮,二万五千里何足惧哉;傲美帝,羞苏俄,原子弹亦纸老虎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狮吼龙吟,别开华夏新局面。此非余邑湘潭第二次匡中华于正道乎?湘潭一邑,中华一国,一邑何其小,一国何其大,以一邑之小而匡一国之大,一而再,再而三,湘潭人物岂不异乎。余邑湘潭人物乃真人物也,故曰湘潭之美在人物。
  山水美,文化美,人物美。一域之地,有一美即不易,三美兼而有之者,鲜矣。余邑湘潭,三美兼有,难能也。故曰湘潭美。
其他文献
公款吃喝之风,可以说在上古三代时便刮起了,如在周代,周王带头大吃大喝,吃喝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而且不同朝代还有各种公款用餐制度。不过,历朝历代也都采取措施来刹吃喝之风,遏制浪费。  古代公款吃喝为啥名目繁多?  《周礼》开篇记载的便是专门侍候周王吃喝玩乐的各类“天官”,其中吃方面就有膳夫、庖人、兽人、渔人、鳖人、腊人等一批有技能专长的“国家工作人员”。周王这等排场,为后世公款吃喝之风开了先河。从史
巍峨的大楼,庄严的会场……在欧洲议会大厦那富丽堂皇的外表下面,竟然掩盖着大面积缺席和刻意骗取补贴。  笔者在欧洲议会采访时,经常看到有很多座位空着,但万万没有想到议员的缺勤率如此令人咋舌。据德国《焦点》周刊8月10日报道,来自德国的欧洲议会议员马丁·松内博恩自2014年上任以来,会议缺勤率竟超过50%。实际上松内博恩在欧洲议会并不是个案。德国新闻电视台10日称,欧洲议会共有751名议员,很少有人全
首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约占全文总篇幅2/3的《圣麦克斯》章长期被国内理论界忽视。主要原因,一是此章结构令人费解、语言冗长晦涩,二是此章并非像《
4月19日下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正义之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华报业全媒体行动"及"重读新华日报,穿越70年追访正义之胜"出境采访活动正式启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用松树与柳树来比喻团结群众:共产党员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就在哪里活起来。但是柳树也有弱点,就是随风倒,软得很,所以还要学松树,松树的劲大得很,到
2015年10月1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充满期待。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既然以群众路线为主题,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什么是群众路线、怎样执行好群众路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群众问题是一个永恒话题。当权者如何看待和对待老百姓,是古今中外任何政权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以下三个时空层面有助于4
背景当前,微信风生水起,刮起了社交时代的新旋风。人人拥有自媒体的社交时代,既是现实交往和虚拟交往空前繁荣、深度融合的时代,也是声音多元、舆情复杂、全民互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城市社区传播和社区融合所面临的大趋势和小需求都进行深入研究,才可能更好地把握社区传播和社区信息资源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