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0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鸟巢的精心设计,神舟七号的成功完成使命无一不是创新在历史车轮中的新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小学教育,我们要对课堂教学的功能、结构、形式、特点,作积极改革、探索,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问题是推动创新的源动力,多鼓励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培养学生会提问题,敢于提问题,能创造性地提问题,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便告诉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教学结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质疑问难的机会:
  1.明确目标:确定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有完成任务的自豪感,并产生下个任务会是什么的急切感,为创新潜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学中找疑难: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便告诉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关键的。有了自学能力,就有了独辟蹊径的本领,久在久之就能逐步找出其中的疑难之处,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徜徉涉猎。
  3.互想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互相质疑问难是摩擦创新的火花石,一些可贵的疑难问题就因此而诞生了,这一环节是中高年级对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及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主旨的把握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应积极加以鼓励和肯定,即使提出的问题较荒唐也不应遭到严厉的批评,而应给予积极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荒唐的异想天开之中。
  4.互解难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在别人的言论中积累知识,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无形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便养成了,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教学从“以教材,教案为中心”到“以学生认识发展需要为中心”及“把学生教会”到“让学生自己会学”的教学观念。
  总之,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就看教师如何挖掘这种能力罢了,正像叶圣陶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学科更应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石井乡张庄小学
其他文献
1991年,盟军在波斯湾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有30个国家参与这次联合行动,其中一支部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任务是在行动结束后保证盟军撤退时不会受到任何攻击,这支部队就是法国外籍兵团。他们是一群被雇佣的杀手,是亡命之徒,是被冷酷训练出来的士兵,是最神秘的先锋部队,是实战训练出来的强者。  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支部队,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碌碌无为。其实,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知道法国外籍兵团。他们
《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确实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上痛下工夫。我以我的一节作文课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了,我轻步踏入教室,微笑着问大家:“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我于是极富感情地给同学们讲了一则故事,内容如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有这样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