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模式研究

来源 :情报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意义]以5G通信技术、多维技术以及数据仓库技术为依托,在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对智慧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模式框架进行设计与分析,以优化高校师生服务模式.[方法/过程]本文在对多种微服务模式框架支撑技术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代理微服务设计模式,并结合以往典型微服务应用框架,设计了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模式框架.通过对该框架微服务四大模块:检索服务模块、推荐服务模块、APP服务模块、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模块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综合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微服务模式策略.[结果/结论]通过创新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内容,拓展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功能,培养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工作人员队伍,不断优化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模式,可以有效保障智慧图书馆微服务质量,为高校师生提供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微服务.[创新/局限]由于本文未结合实际案例对所涉及的服务模式框架进行验证,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也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金融领域实体关系抽取是构造金融知识库的基础,对金融领域的文本信息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金融领域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模型,增加了对金融文本复杂重叠关系的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模式从摸索尝试逐步走向成熟创新。在线教学的游戏化表现和融合性思维,对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在“网课”教学中,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主播”,学生可以通过“打赏送花”等游戏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将成为“新常态”。对此,基于“未来学校”的构想,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在线教学的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思维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在线教学环境。
理性化实践教学是指以理性为基础,将实践教学的目的、过程及评价置于理性控制之下的实践教学。表现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与周密性。指导性指教师教育理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性,周密性指实践教学的思维控制性。小学教育专业理性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内在需要,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应然形态。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感知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研究性实践,具有指导性、全程化、规范性、系统性、多样性等特点。实施途径包括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自主与指导相结合。
通过旨在探讨大学生自尊、正性情绪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构建自尊、正性情绪与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模型。方法:采用自尊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对选取的22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相较于自尊低分组,自尊高分组在正性情绪、生命意义感及其各维度得分显著更高。(2)自尊、正性情绪与生命意义感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两两正相关。(3)自尊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正性情绪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2%。结论:高校可以通过提升自尊和调节正性情绪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生命意
[目的/意义]馆藏文物资源知识分散、异构、关联程度较低,本文提出一种馆藏文物资源知识关联的有效方法,便于关联化的知识服务的开展和馆藏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过程
[目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继承、聚合、管理和创新是各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融合作为知识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科学、图书情报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受到学者们的广
杨廷福、杨同甫编著的《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为研读明代文献、考索明代人物带来极大方便.但该书仍有可以完善之处,一是已收人物的字号别称有遗漏现象,二是一些重要人物的
【目的/意义】面对智慧城市日益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构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影响框架模型,探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高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风险应对能力,确保智慧城市系统平稳运行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扎根理论,从半结构化访谈获得的访谈资料入手,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和饱和度检验等几个阶段,利用NVivo12软件对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影响要素进行关系梳理,构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影响框架模型
[目的/意义]从国家和地区层面研究科技论文空间分布与地区差距的时空演变,有利于总结其发展规律,对于优化科技资源的空间配置,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图
纵观百年中国音乐创作中和声的运用,可以说是一条由中西多声思维碰撞与融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河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借鉴西方和声理论与技法的同时,吸取我国民间音乐的多声思维与实践特点,而形成的中西多声思维的碰撞与融汇.百年中国音乐创作中后70年(新中国70年)可分为两个部分:前30年(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碰撞中追求风格与特点;后40年(20世纪80年代—本世纪10年代)在碰撞中趋向融汇与个性.论文分析了中西多声思维碰撞与融汇的原因和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