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和他的收藏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收藏古物,一类凭眼光和财力,非精、绝不收,以藏品贵重而名闻天下,近代张伯驹、周叔弢等即属此类;一类资金有限,专收一个门类,借以自成一家,比如以收藏青铜器和碑帖拓本著名,终成一代金石大家的容庚;还有一类,偏重于文物的研究价值,各门类都收,也并不求精,比如近代罗振玉、梁启超等。冯其庸生前,也是一位广搜博采的收藏“杂家”,他收藏的文物品类丰富、数量极多,以至于居住的“瓜饭楼”变成了一座小型博物馆。
  1979年进入冯门为弟子的叶君远,对冯其庸书房的最初印象就一个字,“满”!40年过去,他对此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冯其庸的书房不过十几平方,被书塞得满满的,几面墙的书架全是书,几乎顶到天花板,书桌和地上也码放着一摞摞的书。“我们三人找小凳子坐下后,就不方便随意挪动了。坐定之后,慢慢注意到书架和桌子空隙处,还摆放着不少古董:陶器、画像砖石、瓦当什么的。”叶君远说的这几类,其实只是冯氏藏品极小的一部分,后来的瓜饭楼里,还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仰韶文化的彩陶残片、青铜器、造像、瓷器、家具、文书、紫砂壶、墨、戏单等等。品类之多,让人惊叹。
  以红学家著名的冯其庸,兴趣爱好极为广泛,他对传统文化、历史文物有着一种出自天性的热爱。他的收藏,多出于研究需要,因而对文物不是一般地涉猎,而是痴迷般地钻研,钻研得很深。比如汉画像,凡是出土过汉画像砖石的主要地区的汉墓,他几乎看遍了,仅徐州一地,他就去过多次。茅村、白集、北铜山、小龟山、驮蓝山和楚王山汉墓,他也都一一考察拍照。多年间,收集了大量的汉画像拓片。他用“敦煌之前的敦煌”这一比喻,来高度评价汉画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个比喻得到了广泛认同。再比如紫砂艺术,明代以来的名家之作,冯其庸观赏过的很多,对于紫砂壶的历史了然于胸。他藏有一把清代制壶大家陈曼生的作品,和当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论交数十年,与顾老传人高海庚、周桂珍、徐秀棠等等也往来频频。他还多次到宜兴去,亲自为这些人的作品题字。所以读他论述紫砂艺术的许多文章,你会看出那绝对是行家的真知灼见。
  对于自己的收藏理念,冯其庸曾说,“数十年来,我爱好文物、收藏文物,但却与真正的文物收藏家不同,我的着眼点是历史和社会,所以我不是收藏家,更不是文物家,我只是为历史求证,为历史社会求真。所以我所收集的东西,既有若干件珍贵的,但更多是普通的,足以反映社会的广阔面和真实面的。”
  原来,他是把做学问的态度用于收集古物了。或者说,收集古物,其实是他做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习惯,都是先从调查每一个专题的历史资料开始的,如我在讲中国文学史的时候,就思考中国原始文化的形成和综合的过程,因此我调查了全国各地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若干先秦、汉、唐时代的文化遗址,在调查中,获得了不少原始文化资料。1964年8月,我随人民大学的‘四清’工作队到陕西长安县参加‘四清’工作,我被分在长安县南堡寨,想不到在那里我与周宏兴同志一起,发现了一个规模极大的原始文化遗址,采集到大量的原始陶器等,之后我们回陕西省考古所,也写一份考古报告,报告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在《考古》杂志上发表,编辑部的人说由非考古人员写的一份合格的考古报告,这还是第一次。我们带回的实物,苏秉琦、郭沫若等专家都看过并认同了。由于爱好,我也是从各地的文物市场获得一些与我的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我的不少原始陶器和彩陶、周秦汉唐的瓦当陶俑等,就是这样逐渐积累起来的。”他所采取“三重证据法”,就是传世文献、田野考察和地下文物的多重印证。作为最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曾经编撰过一部《(红楼梦)文物图录》,把《红楼梦》里提及、现在还能找到的各类实物,用图像呈现出来。这些文物,对研究《红楼梦》提供了重要参考。
  冯其庸收藏的着眼点,显然不是文物的市场价值,而是文物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基于这种文物观,他的藏品驳杂,各种档次的都有,有些甚至是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在藏家看来不入流。比如他收藏的瓷器,多出自民窑而非官窑,大都是老百姓的日用品,对研究历史而言,老百姓的日用品更接近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更具普遍性;又如汉魏晋六朝砖瓦,不少是残缺的,但也独具价值,如战国燕下都大宫瓦当,其当面底径竟达45厘米,借此可以想象当时燕国的宫殿是怎样的宏伟,进而想象战国时期燕国国力曾经达到的程度。他收藏的上古彩陶多是残片,在一些藏家眼里毫无价值,但在他看来,这些残片也是认识历史的无上瑰宝,他们可以展示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彩陶文化,说明中华文明从一开头,就是异彩纷呈、气象辽阔、富丽多姿的。这些残片表现出来的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了。有一些器皿的造型,至今还在運用,而有些原始绘画,已经成为现代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
  有两件特殊的藏品,在冯其庸的收藏中具有代表性,颇能反映他对文物收藏独到的看法。其一,是1947年杜月笙做寿举办京剧义演的戏单子。戏演出三天,请的都是名角儿,如梅兰芳、孟小冬、周信芳等等。那年冯其庸刚好到上海,买了一张站票,看到了孟小冬出演的《搜孤救孤》。孟小冬是当时地位最高的老生,有“冬皇”之称。那次演出之后,孟小冬再也没有上台演出过。冯其庸保留了那一年的戏单子,有一大包,是很有意义的戏剧史文物资料。这些文物对他搞戏剧研究与评论,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另一件,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治病方子。那年他赶写《历代文选》一篇长序,连续开了几天夜车,太过劳累,一下晕倒在椅子上。此后经常感到天旋地转,总治不好。后来找到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大夫告诉他,这个病积累有日,必须慢慢治疗和调理。大夫一共给开了72付药方,每一方都有所增减,冯其庸谨遵医嘱服药后,大病果然痊愈,彻底去根,没有再犯。这72付药方他细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典型医案,今天看来也是一件文物了。以上两件东西虽小,但留下了历史的印痕,各有其意义。可惜的是,这两件东西都在“文革”中毁掉了。
  还有的藏品,本身具有独特性,包含着很具体的历史信息,但其价值一直未被发掘,经冯其庸敏锐地观察思考,钩沉索引,据以考证出被历史时光隐没的史实。唐玄宗笃信道教,与许多道士有来往,这是普遍为人所知的事,但唐玄宗与道教具体是何关系,人们并不了解。冯其庸据“唐玄宗入道铜简拓本”,证实了玄宗曾投简拜受道篆、取得道教徒身份的事实,同时也考证出其入道与杨玉环并无关系。
  冯其庸收藏、过手的文物中,还有一些具有很特殊的价值。如明代正德《罪己诏》,是1972年在他的家乡先洲一个墓葬出土的。这个墓葬是明正德九年的,尸体和衣服已腐烂,但能看出脑袋被砍,死者胸前挂着一个黄布口袋,口袋里装一份文书。当时并不知道是重要文物,他侄子冯有责把这份文书寄给了他。经冯其庸考证,这是一份皇帝的罪己诏。揆诸正史,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明实录>对这份罪己诏颁布的缘由有详细记载,这显然是一份关乎明代政治、历史的重要文物。冯其庸后来将它捐赠给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还有战国楚郏陵君王子申青铜器。其中铜鉴有长篇铭文,两件铜豆也有同样的铭文,另有两件无铭文。铭文揭示了古籍未载的、楚国在春申君死后派驻吴墟的地方官是楚王子熊申,以及当时货币种类,货币与物价、工资关系的珍贵资料,非常值得研究。李学勤、李零等许多学者都就此写了论文,认为熊申是继黄歇之后又一个无锡这个地方楚国的领导人。青铜豆上是记重铭文,有新发现的重量单位,有助于研究当时楚国的货币使用及价格。此外还有楚国文字的问题等。这批青铜器是1973年修河道时挖出,后来被当猪槽子用。冯有责把相关信息寄送给冯其庸,而冯其庸准确判断其价值,并及时联系了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十分重视,除亲自去看外,还专门派三人接收,还一定要付钱。而冯其庸坚决辞谢,要无偿捐献给祖国,只要一个收条,好向家乡交待。40多年过去了,这批青铜器仍然在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
  总的说来,看冯其庸收藏的文物,如同看一部由有形有色有质感的文物构成的浩大史书,纵跨几千年,横跨数万里,种类繁多,斑斓多彩,只要一开卷,浓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看这些文物,原来躺在纸面上的某些记载,会立体化、具象化,一下子变得无比生动起来。观者从中得到的知识与感悟,必定非止一端。
  (责任编辑:田红玉)
其他文献
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三代帝王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督陶官郎廷极、唐英等对御窑厂的苦心经营,种种原因促进了瓷器生产进一步提升,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本文选取了16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包括纯釉上彩瓷和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彩瓷,介绍如下。  杂釉彩  杂釉彩,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釉或色釉和彩相配合的一类彩
期刊
展览时间:2012年7月25日至2012年11月26日  展览地点:香港历史博物馆  独家赞助: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  联合主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陕西省文物局  承办:香港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秦代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并为日后的版图奠下了基础。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法治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又修筑驰道以确保政令通达全国各地;更修建长城来抵御
期刊
中国古代皇帝之中,书画艺术成就最高的非宋徽宗赵佶莫属,特别是他的书法艺术更是为世人瞩目。他所创制的“瘦金体”楷书独步古今,诸多名迹传世,草书也造诣非凡,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千字文》最为著名。惟有宋徽宗的行书墨迹传世寥寥,最具代表性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会图》中的一段行书诗题。另外还有+件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行书《蔡行勅》,旧时著录中将其定为宋太宗所书,当代学者则明确否定这‘说法,比较一致地
期刊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北方地区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产品清雅脱俗、色莹可爱。定窑以烧制白釉瓷著称,但也烧制高质量的黑釉瓷,这里称为“黑定”。黑定的出土情况带给我们一些新思考。  一、黑定的胎釉特点  精良的黑定茶盏,一般是极精细宋代斗茶高峰期的高档产品,极薄盏壁、轻盈造型,与光洁如漆的釉面结合烧制而成的黑定,造型挺拔,色泽深沉,漆黑釉面看起来像深邃的夜空。故史料中有其价高于白定的说法。  1胎骨纤
期刊
应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封国,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应国。西周灭商以后,周武王封其子于应,应便成了姬姓封国,直到春秋早期被楚国所灭,历时350余年。应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薛庄乡北滍村滍阳岭上,1979年,当地砖瓦厂烧砖取土时,陆续发现了一批应国青铜器,经考古专家论证,滍阳岭即是应国贵族墓地所在位置。1986 - 2007年,历经20余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500余座,出土各类
期刊
这位外号“宋哥”的宋跃进与那个名瓷“宋哥”又有何关系呢?既非沾亲带故,但又不是风马牛。这其中有一段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传奇隐秘。  我采访过很多非常有钱的人,他们有的告诉我,财富是一生的冒险与博弈。有的人则说,财富是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积攒。唯有一位受访者向我吐露:“发财就是一秒钟的事!”  那位“一秒钟致富”的受访者是南方人,大名宋跃进,毫无疑问,是“大跃进”时代出生的人。古玩行有种奇特的现象,如同前面
期刊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的西部,地广人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在吐蕃王朝以前就有自己的土著文化,藏文史籍称“象雄”,汉文史籍称“羊同”,亦是西藏古老文化发源地之一。吐蕃王朝灭亡后,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逃亡阿里,被象雄土王扎西赞接纳,并让其继承家国,于是他逐步兼并了西藏西部各地区,晚年时,将三子分封三处,即是西藏历史所载的“三衮占三国”。幼子德祖衮居象雄,建立了古格王国,成为西藏西部最有影响力的政权。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多年来陆续收藏了约2000件糕饼模具,数量众多,品类丰富,为我们研究糕饼模具提供了重要的文物支撑。  糕饼模具,顾名思义就是制作糕饼所使用的模具,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南北方都有使用,而且因为南北方饮食文化和习俗的差异,这些模具在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有区别。北方地区的称呼有木模、模子、面模、面磕子、磕磕、磕花、卡花、脱脱、果模等,南方地区的称呼有糕模、糕印、糕板、印糕板(版)、餅印、饼
期刊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发源地,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清代帝王宫殿建筑群之一,以其为代表的盛京文化、 清前文化是享誉世界的人类文化遗产。这里不仅保存着清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时期所建的建筑群,还尊藏着皇家珍宝。自清中期始,北京紫禁城曾向这里输送过大量帝后御用器物和宫廷艺术品,这里是与北京宫苑、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宝库之一。  据辽宁省档案馆现存道光及光绪朝形成的盛京皇宫所藏古物清册来看,其中在《翔凤
期刊
2019年岁末,笔者赴杭州考察佛教艺术遗迹时,恰逢厦门博美拍卖公司在杭举办巡展,一尊释迦太子诞生等身铜像(以下简称“太子诞生像”),引起了我的特别好奇和极大兴趣。这尊像不同于常见的太子诞生像:它的体量超常,通高达83厘米;它的姿势特殊,右手上举,左手下指,完全相异于常见的太子诞生像手势;它的衣着简单而奇特,不同于常见的身着布兜的式样;它的躯体修长,体态优美,全身结构匀称,肌肉起伏自然,具有梵式造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