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a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三代帝王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督陶官郎廷极、唐英等对御窑厂的苦心经营,种种原因促进了瓷器生产进一步提升,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本文选取了16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包括纯釉上彩瓷和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彩瓷,介绍如下。
  杂釉彩
  杂釉彩,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釉或色釉和彩相配合的一类彩瓷。传世品有白釉红彩、黄地绿彩、黄地红彩、黄地蓝彩、红地黄彩、绿地黄彩、绿地红彩、绿地紫彩、蓝地墨彩等。
  黄地绿彩团龙纹碗(图1)
  清康熙,口径14.5、足径6.3、高6.8厘米。此碗撇口,弧腹,圈足。碗内外黄釉,外底白釉。内壁光素无纹,内底一绿色戏珠立龙,周围衬托火焰纹,外周一绿色单圈;外壁绘四组绿色戏珠团龙,间隔处绘上下两组云纹;胫部一周绿色莲瓣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洒蓝釉描金诗句菊花纹盘(图2)
  清康熙,口径14、足径12.4、高3.5厘米。此盘敞口,弧腹,圈足。口沿酱釉,内里和外壁洒蓝釉为地,描金为饰,蝴蝶、菊花配菊花诗——唐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外底白釉,中心青花双圈内是青花花押款。
  康熙洒蓝,以钻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仿明宣德洒蓝。明代洒蓝,宣德所创,之后停烧。清代康熙时期恢复生产,改进技艺并烧制成熟。其工艺不是普通的蘸釉,而是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因此称为“洒蓝”;所露白色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色之中,因此“洒蓝”又有“雪花蓝”之称。洒蓝瓷器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或釉里红装饰。
  红彩双龙戏珠纹高足鸡盖碗(图3)
  清乾隆,口径15.5、足径4.2、高20.5厘米。带盖的高足碗,清代流行的一种茶具,是为品茗时刮茶叶所用,天鸡高足碗式始见于明代永乐年间。碗圆形,撇口折沿,弧壁,深腹,高足外撇,足内中空。碗有盖,碗盖盖面圆顶形隆起,略小于碗,扣合于碗口折沿内,盖顶上立一施矾红彩镂空天鸡造型盖钮。盖面和碗外壁所繪图案相同,以色彩鲜艳的矾红彩绘两只腾空飞翔的赶珠翼龙,所绘之苍龙昂首仰视,道劲叱咤,间饰火焰纹。碗内壁施白釉,碗内底和盖内顶均有矾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方框图章款。此碗胎骨轻薄,釉面肥润光净,绘工精细,矾红一色匀净、鲜亮。
  青花矾红彩云龙纹盘(图4)
  清乾隆,口径19.9、足径11.8、高3.5厘米。盘圆形,敞口,弧腹,圈足。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青花绘云,红彩绘龙。内外通体白釉为地,内底青花祥云、红色立龙,其外周绘青花双圈,内壁光素无纹,内、外口沿下方均绘青花双圈;外壁青花云纹,两条红色云龙,足墙上绘青花双圈;外底书三行六字青花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素三彩
  素三彩,以黄、绿、紫三种色釉为主的一类低温彩釉瓷,创烧于明代中期,清代康熙年间进一步发展。素三彩是从不含红彩的杂釉彩发展而来,所以杂釉彩和素三彩的划分界线不是十分明确,其中黄地紫绿彩就有将其划分在杂釉彩中,也有将其划分于素三彩中的;素三彩亦有其相同问题,有将其划分在杂釉彩中,也有将其单独定为素三彩一类。
  绿地素三彩海马尊(图5)
  清康熙,口径12、足径15、高33.5厘米。此尊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内敛,圈足,无款识。内施白釉,外壁绿地素三彩装饰。外壁从口沿到足墙共有三道黄色和三道褐色弦线,将外部纹饰分为七个部分:口沿卷草纹;颈部海马穿行于海水江崖、八吉祥纹间;腹部从上往下分为三个部分,上部和中部距离相等,海马穿行于海水江崖、八吉祥纹间,下部为缠枝花卉;胫部为海马穿行于海水江崖;窄窄的足墙上绘有卷叶纹。
  三彩虎皮斑纹碗(图6)
  清康熙,口径12.5、足径5、高6.4厘米。碗敞口,弧腹,圈足。内外施黄、绿、紫、白色相间的釉斑,圈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款。
  虎皮斑,素三彩品种之一,康熙年间创烧,是以黄、绿、紫三色釉间隔混杂点染于其表,经烘烧,自然晕散成尤如虎皮上的斑纹,故又称为“虎皮三彩”“虎皮釉”。虎皮斑胎骨细腻,胎体沉重,釉面光亮坚致,虎皮斑自然垂流,大小不一。
  五彩
  五彩,创烧于明代,当时是青花五彩,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清代五彩在明代青花五彩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康熙时期发明了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五彩成为纯粹釉上彩瓷——釉上五彩。
  “五彩”意为多彩,颜色主要以红、黄、蓝、绿、紫组成,但又不局限于这几种,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
  五彩,盛极于康熙年间,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则只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有柔软感,故又被称为“硬彩”。
  五彩海马纹将军罐(图7)
  清康熙,口径13.5、底径17.5、高39.5厘米。罐直口,短颈,圆腹,平底。伞形盖,蓝色宝珠盖钮,盖面上绘海水山崖纹;颈部绘一周红绿相间的蕉叶纹;肩部五个开光内绘折枝宝相花;腹部绘海马、海水、江崖、八吉祥纹;胫部绘变形莲瓣纹。
  将军罐,一种罐式,其宝珠盖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常见品种为青花和五彩。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器型较为矮、拙;将军罐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将军罐造型略有改变,颈部拉长,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圈足收紧,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仿嘉靖款五彩西厢记故事纹盘(图8)
  清康熙,口径39、足径23.5、高6.2厘米。盘圆形,撇口,浅弧腹,圈足。白釉为地,内绘《西厢记》故事中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相送场景,张生和友人白马将军骑于马背,回头与与楼上小姐、夫人、丫鬟告辞,两个书童挑着行李在马后随行。外壁光素无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三行六字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仿款。   五彩穿花龙凤纹碗(图9)
  清乾隆,口径13、足径6、高6.2厘米。碗撇口,弧腹,圈足。碗内底青花双圈内绘一戏珠立龙,此龙凶猛矫健,龙身施红彩,黑色茂盛头发,张口露齿,黄色龙爪配黑色芝麻大斑点,龙爪的指甲和龙牙上点着白彩,周围衬以红色火珠、绿色火焰,碗内口沿绘青花双圈;碗外口沿下以八宝纹和如意云头纹作边饰。腹部绘龙凤穿花纹两组,龙凤间隔排列,两条龙一红一绿,其旁衬以菊花和芙蓉花,五彩浓艳,画面奔放,展示“龙凤呈祥”之意。足墙上青花双圈,外底书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粉彩
  粉彩,一种低温釉上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其主要工艺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勾出图案轮廓,然后在图案内填上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再经过画、填等技法将颜色依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再次入窑低温烧制。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与被称为“硬彩”的五彩相对,故亦称“软彩”。自清代雍正朝,粉彩取代五彩开始成为主流彩瓷。
  粉彩渔人得利故事纹盘(图10)
  清雍正,口径36.6、足径22.2、高6厘米。盘圆形,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通体白釉为地,内折沿上锦地开光,开光处绘折枝花卉,内底绘渔人得利故事纹。
  渔人得利故事说的是: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乌,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乌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 “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河蚌和鹬乌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后遂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粉彩番莲八吉祥纹花觚(图11)
  清乾隆,口径14.2、足径11.3、高23.6厘米。花觚为喇叭状侈口,细长颈,圆鼓腹,束腰,钟形胫,圈足。其器内与底部皆施松石绿釉,外表以胭脂紫为地。主体纹饰八吉祥纹分绘在颈部和胫部。花觚口沿描金,下接如意云头纹;颈部主体图案是番莲托八吉祥纹,其下为蕉叶纹;长颈下端和腹部相接处有描金弦纹两道,其中间部分是半周一描金长方形框,内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和以蓝、白双彩套绘的半周回纹;鼓腹处主体图案绘番莲纹,辅以变形如意云头纹等纹饰;腹部和胫部相接束腰处也有描金弦纹两道,中间绘花朵图案;胫部从上至下分别为如意云头纹、番莲托八吉祥纹、描金弦纹;圈足处以蓝彩绘一周回纹。
  花觚源自于作为酒器的觚。觚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宋代开始烧制仿青铜觚的瓷质觚,其后流行于元、明、清三代,用于插花、陈设和供器之用,所以被称为“花觚”。此花觚主体纹饰乃八吉祥纹,据此推断,它应是五供之一。五供由香炉一、花觚二、烛台二组成。
  粉彩青绿山水瓷片座屏(图12)
  清乾隆,瓷片纵31.5、横27.5厘米。此座屏形体较小,应为桌案上之陈设物品。座屏屏心是长方形瓷板,此瓷板胎质细腻,莹润光洁,其上以粉彩绘远山近水,红墙黛瓦,亭台楼阁。
  青綠山水,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主色。青绿山水瓷是在青绿山水画影响下形成,乾隆时期,青绿山水瓷发展到最高峰。粉彩青绿山水瓷,由于砷的乳浊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使得粉彩青绿山水瓷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特征。
  斗彩
  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图案花纹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图案花纹的轮廓线条内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自明代创烧,至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雍正斗彩在传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基础上,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的新型斗彩工艺。
  斗彩龙凤云纹盘(图13)
  清康熙,口径21.3、足径13.4、高5厘米。盘敞口,弧腹,圈足。通体白釉为地,内底是青花双圈内绘多彩云纹背景下的正龙戏珠纹,内外口沿和足墙均绘青花双圈,外壁龙凤云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双行六字青花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
  斗彩缠枝菊花纹盘(图14)
  清雍正,口径25、足径12.8、高4.2厘米。盘圆形,撇口,弧腹,圈足。通体白釉为地,内底和外壁满绘斗彩。内外壁口沿下方均绘青花双弦纹,内底青花双弦纹内满绘缠枝菊花,中心一朵黄色菊花,其外周四朵橘红色菊花,外壁亦绘缠枝菊花,三种颜色八朵菊花等距离位于外壁。外底青花双圈内书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
  斗彩团花纹鱼缸(图1 5)
  清乾隆,口径28.5、足径16.6、高20厘米。缸圆形,口微敛,平沿,深腹,腹下渐收,玉璧底。通体白釉为地,内里和口沿光素无纹;外壁满饰斗彩花卉图案,从口沿至底部依次为:口沿下由十几个四瓣海棠长方形开光相连接,绕缸一周,开光内中间绘番莲花,左右两边搭配卷草纹;海棠开光下方是由红、黄、 蓝、绿等色彩套绘一周如意云头纹;腹部以宝相花为中心,环以各色花卉组成的大团花五处,间隔处绘勾莲纹及花卉纹;胫部为一周套色须弥纹。底为玉璧底,外圈无釉,里心施白釉,其上书矾红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斗彩八宝云龙纹盖罐(图16)
  清乾隆,口径6.6、足径8.4、高21.3厘米。罐有盖,直口,短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圈足。盖罐通体以青花绘纹饰线条,后在釉上复填绿彩。盖面微现弧度,面饰火焰降龙戏珠纹,直壁上与盖面相接处绘如意云头纹。肩部绘八吉祥纹,其下有一周如意云头纹,成为肩、腹两部分界栏。腹部绘二龙戏珠纹,龙纹形状威猛,龙身伸展飞腾,张口吐舌,龙爪刚劲有力,飞腾于云朵之间,极富感染力。胫部绘莲瓣纹一周。器底“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书款。本文把此件“清乾隆款斗彩八宝云龙纹盖罐”归于斗彩系列,但也有把此器分在杂釉彩——白地绿彩系列。
  (责任编辑:李红娟)
其他文献
重庆市江津区位于渝西南,是川东平行岭谷区的西缘,属于古代巴蜀文化的分布范围。重庆市江津区文物管理所藏有两件传世的玉璧精品,在川东、重庆地区并不多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龙纹玉璧  该玉璧系1959年举办国庆文物展览时白沙镇的李华明捐赠,后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图1)。外径7.8、孔径3.7、厚0.8厘米。上等白玉,一面周边大片红褐沁色,另一面为深浅不一的红褐沁色。局部有裂痕,后修复完整。双面饰相同
期刊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达的朝代,此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饮茶之风盛行,几乎达到全国皆嗜的地步,从君主至平民百姓,皆喜喝茶以自娱。从茶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宋代对中国茶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发明了一整套品评、鉴别茶之优劣的方法,这就是所称的斗茶。由于宋代仁宗皇帝好茶,因此带动了当时贵族士大夫的好茶风气,并由此扩展到社会各阶层,使品茶、斗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斗茶出现于晚唐
期刊
编者按:《札记·王制》记载:“东方曰 ‘夷’。”山东地区即是古代东夷族的聚集地。根据文献记载,东夷族是一个崇拜鸟的民族。所以,历史上又称这一带的古代居民为鸟夷。正如《大戴札记·五帝德》曰:“东方鸟夷民。”而在现实的考古发现中也印证了上述观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都发现了以鸟为题材的文物标本,鸟的形象在陶器、骨器、玉器、青铜器和金银器中的出现频率极高,这些鸟的形象丰富多变,生动鲜活:既有立体
期刊
黑釉瓷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发展创新,新的品种不断涌现,古陶瓷研究者也会遇到许多疑问。笔者试答其三,以求教于方家。  一、德清黑釉瓷的褐色现象  东晋时,德清窑的黑釉瓷(图1)名噪一时,以黑亮如漆、色泽深沉稳定而著名。但经观察可以发现,在器物的口沿、流口等釉层较薄处所呈现出来的釉色为酱色,有人也称其为褐色。有专家认为“黑釉烧过火就成酱色釉”。但学者张福康通过化学实验发现,黑釉与酱色釉在化学组成上有明显区
期刊
于非闇(图1),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清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旗人。于非闇自小在家随祖父及父亲读书,15岁考中秀才,有着扎实的文学基础。辛亥革命之后,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习花鸟画及颜料的制作,并莳养花乌。1935年左右受好友张大干的建议,专攻工笔重彩花鸟画,辅以宋徽宗瘦金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新中国成立后,于非闇历任“新中国画研究会”首任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
期刊
展览名称: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卧具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2年4月19日~5月20日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主办单位: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观复博物馆  古典家具收藏,名家林立,爱好者不乏其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的“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卧具艺术展”,将古典家具的功能类型范围聚焦到“卧”,以中国古代卧具为展示主题,汇集了数十件中国古典床榻代表性
期刊
绘画中出现葫芦形象,最早要算是宋画了。作为花乌画的分支,葫芦画在宋代却并非以花乌画的形式出现。它在画中的形象,大多出现在人物画中,是作为画中主人的配角而存在。葫芦虽小,但在画中的含义却不可小觑。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曾有《刘道士赠小葫芦>诗云: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比陆游略早的道教天师张继先(1092~1127)也有《点绛唇·小小葫芦》词
期刊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百度上有关他的搜索结果超过十万个,百科名片中是大篇幅的关于他的个人简介、大事年表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开创性地策划了诸多重量级的代表着重要艺术潮流和走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一个坐标,被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最大
期刊
建盏之兴盛完全与茶茗的斗品息息相关。宋代斗茶之俗集茶的调制、茶的变化、茶的鉴赏、茶的想象、茶的品尝于一体。而其中茶品之优良、器皿之精美、人文之丰富,诸多元素缺一不可。斗茶既是休闲放松,又是社交聚会,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高层次的交融。建盏在造型、釉色等诸多方面都与宋代茶文化的特点息息相关,而其间曾经困扰学界的种种问题,也可以尝试从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宋代风俗中去探觅其根源。  一、建盏
期刊
寒舍有古琴一床,琴背镌有“小春雷”三字,遂以名之(图1)。琴乃家翁于上世纪40年代宦游江南所得,传家已70余载。本文结合文献,从三个角度审视“小春雷”:1.琴内外清楚可见之铭款;2.琴之形制、漆色断纹、灰胎、音声;3.利用红外线透视龙池左侧被浓墨涂盖之“原始”腹款。  一、龙池内题款及琴人徐达左  30多年前,小春雷琴尝得张充和先生鉴定。当日先生用手电筒照得龙池右侧12字: “永乐庚寅二月松云生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