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结肠瘘癌变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54岁。主因反复呕血、黑便4年,加重2d入院。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咖啡样胃内容物。患者一般状况差,消瘦,右中上腹轻度压痛,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病史。自发病以来明显消瘦,常有不消化食物随粪便排出。患者曾因呕血、黑便反复发作,诊断为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4次人我院治疗。

其他文献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通过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与协助,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举办了多次高水平的内镜会议和现场演示;经过专家的多次讨论与协商,颁布了数项内镜操作的指南与共识意见;各地的内镜培训中心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大量学员的进修与培训任务;在国际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临床研究报告。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相对外科手术,EMR和ESD具有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经济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特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EMR及ESD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措施。
患者男,34岁,间断便血2年。2005年行胃镜及肠镜、全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007年11月因大量暗红色血便3d就诊,排多次暗红色稀水样便,无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入院查体除肠鸣音活跃外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Hb70g/L;血沉15mm/h;便常规示棕稀便,潜血阳性。入院当天行急诊肠镜检查示结肠内较多暗红色液体,未见明显出血灶。第3天复查肠镜、第4天行腹腔CT均未见异常,第10天行胶囊
患者男,56岁,因发现左臀部肿物入我院骨外科。行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腹部B超、左臀部B超检查,初步考虑:左臀部肿物(良性肿瘤可能性大)。入院第3天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肿物2处,分别位于肌肉间和肌肉内,其中左股后外侧阔筋膜肿物大小5em×6cm×4cm,质地硬,包膜完整;左股上后内侧股薄肌内肿物大小5cm×6cm×5cm,质地硬,包膜完整。术后病理示:转移癌(腺癌类型)。带病理标本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
期刊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后经B超、CT、MRI等影像学诊断和(或)临床疑诊胰腺癌的37例患者,在EUS引导下对病变作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对于囊实性病变同时抽取囊液化验淀粉酶及肿瘤标志物等指标。结果EUS-FNA检出胰腺导管细胞癌1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1例,可疑癌5例,异型细胞6例,正常胰腺组织6例,非胰腺
期刊
食管结核是一少见病,本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7例患者,分析其胃镜及EUS特点,旨在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收治,共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8~59岁(仅1例患者〉50岁),平均年龄39.3岁。其中6例患者为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病变,为进一步确诊来我院就诊。初步诊断为食管癌1例,黏膜下问质瘤6例。
患者男,19岁,反复发作右上腹不适、疼痛十余年,近一年来发作频繁,症状加重,伴反酸。体检:右上腹压痛,余无特殊。B超提示:胆囊炎,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扩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见十二指肠球部远端小弯侧与胆总管近端相通,钡剂进入胆总管及左右肝管内,胆总管及左右肝管扩张(图1)。立位见钡剂流入胆总管下端,胆总管下端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乳头处,无扩张及狭窄,边缘光滑。X线诊断:胆总管一十二指肠异常引流。胃镜检
食管瘘多发生于食管手术后、食管癌晚期,少数为白发性破裂、外伤等,既往多采取手术治疗。随着内镜技术和营养支持概念的不断发展,我院自2006年以来,采用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 eousendoscopic gastrotomy,PEG)联合空肠营养管置放术的方法对13例食管瘘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