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时段的数学授课,应当凸显出生活化这一倾向。平日以内的授课中,不仅要传递本源层级内的数学知识,还要添加科目课堂之内的乐趣,调动起同学的认知热情。动手去做数学,是经由实践的路径,让同学体悟出生活化特性的数学,提升了原有的综合素养。动手去做数学,能协同同学去化解掉科目的疑难,在这样的根基上,创设新颖的认知路径。
关键词:动手;小学数学教学;具体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学,变教师的演示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主人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操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又提高了动手操作、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一、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空间与图形”在联系现实世界、构建直观模型方面,具有其他分支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作图、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学生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形成的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掌握的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体验的有关图形变换、确定位置的方法。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分一分,甚至是独立进行设计等活动,能加深对图形多方面的亲身感受,这不仅为研究的特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所以有人说“做”比“看”获得的感悟要多得多。
二、在课堂上操作,加深知识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我在倍数的教学中,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之上,我们可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几何图形。在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分析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几个几根小棒。再让学生摆三角形或圆片,在第一行自由摆几个,在第二行根据自己意愿摆上几个几,然后交流说一说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个几。在大量丰富的感知基础上然后引出“倍”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教师可以轻易引出倍数的概念。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同学们对倍数知识有了深刻认识,留下了更深的影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知识真正地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三、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授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首先提出问题:16减8如何计算?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每人拿出16根小木棒摆在面前(1捆10根,再加上6根散着的),接着让他们各自从面前的小木棒里拿走8根,这时引导他们想一下应该如何去拿呢?学生们會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只从散开的6根中拿走8根是不够的,那么他们就会通过实际动手发现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1)将成捆的小木棒打开以后共有10根,與散开的6根加在一起就是16根,那么直接从这成捆的10根小木棒中拿出8根,就只剩下了2根,再将其与另外6根加在一块儿就是8根。
(2)从这16根小木棒中,先将散着的6根拿走,再从成捆的10根里面拿走2根,最后剩下的就是8根。
(3)可以先摆出16根小棒,把它分成两份,每份各8根,去掉8根,还剩8根。
以上过程完成以后,就可以由教师引导着,让学生们各自将拿小木棒的过程以及结论有序地、完整地表达出来,然后再由全班讨论评议上述哪种方法比较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更为热烈,学生们参与更为活跃,大家各抒己见,同时也得到了多样的反馈信息。最后还可以由教师将大家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演示一遍,同时讲解算理,并推导出20以内减法最适用的算法,掌握退位减法的要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终身教育,而学生在学校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则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动地去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数学结论。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大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1):103.
[2]吕莉.浅析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式[J].新课程(小学),2016(02).
[3]田秀红.动手操作,激活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6(25).
关键词:动手;小学数学教学;具体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学,变教师的演示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主人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操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又提高了动手操作、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一、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空间与图形”在联系现实世界、构建直观模型方面,具有其他分支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作图、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学生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形成的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掌握的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体验的有关图形变换、确定位置的方法。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分一分,甚至是独立进行设计等活动,能加深对图形多方面的亲身感受,这不仅为研究的特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所以有人说“做”比“看”获得的感悟要多得多。
二、在课堂上操作,加深知识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我在倍数的教学中,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之上,我们可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几何图形。在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分析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几个几根小棒。再让学生摆三角形或圆片,在第一行自由摆几个,在第二行根据自己意愿摆上几个几,然后交流说一说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个几。在大量丰富的感知基础上然后引出“倍”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教师可以轻易引出倍数的概念。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同学们对倍数知识有了深刻认识,留下了更深的影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知识真正地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三、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授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首先提出问题:16减8如何计算?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每人拿出16根小木棒摆在面前(1捆10根,再加上6根散着的),接着让他们各自从面前的小木棒里拿走8根,这时引导他们想一下应该如何去拿呢?学生们會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只从散开的6根中拿走8根是不够的,那么他们就会通过实际动手发现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1)将成捆的小木棒打开以后共有10根,與散开的6根加在一起就是16根,那么直接从这成捆的10根小木棒中拿出8根,就只剩下了2根,再将其与另外6根加在一块儿就是8根。
(2)从这16根小木棒中,先将散着的6根拿走,再从成捆的10根里面拿走2根,最后剩下的就是8根。
(3)可以先摆出16根小棒,把它分成两份,每份各8根,去掉8根,还剩8根。
以上过程完成以后,就可以由教师引导着,让学生们各自将拿小木棒的过程以及结论有序地、完整地表达出来,然后再由全班讨论评议上述哪种方法比较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更为热烈,学生们参与更为活跃,大家各抒己见,同时也得到了多样的反馈信息。最后还可以由教师将大家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演示一遍,同时讲解算理,并推导出20以内减法最适用的算法,掌握退位减法的要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终身教育,而学生在学校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则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动地去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数学结论。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大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1):103.
[2]吕莉.浅析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式[J].新课程(小学),2016(02).
[3]田秀红.动手操作,激活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