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内涵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要求,教育专家从多层面探索了涵盖多种学科的理论,并努力使之成为教师实际教学中的指南,教师一直致力于理论和实际的协调统一,努力让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在实践中,笔者和大多数教师一样常常感觉是跟在理论后面赶路,虽然是气喘吁吁,但是效果却不很显著。直到一个全新的名词的出现,才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受。“有效教学”这个词在短时间之内迅速“走红”,随便在百度中输入这个名词,在0.001秒之内找到了相关网页达到1 440 000之多。几乎所有教师都在试图根据自己的实践理解这个名词,丰富这个名词的时代内容,并用这个名词解释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解开自己尚存的困惑。笔直只是一个好在初三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好多年的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把“有效教学”诠释到理论的层次,只能就自己的学养和学生的实际,做如下理解。
  
  一、“有效”的语文教学的衡量标准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有效”内涵的抽象性。语文教学的母语性和终身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有效”缺失了阶段性的衡量标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深知分数对于学生、学生家庭的价值远远大于社会的理解,很少有人敢在中考中做自己的教育实验。如果失败了,自己将长期受到职业良心的谴责;即使是万一成功了,也是胆战心惊后怕。中考成为现下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语,成为始终悬在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心头的剑。任何尝试都是一种冒险,任何不冒险造就的始终是时代的落伍者。这种矛盾构成了初中语文教学本不该成为却成既成事实的“主旋律”,这不能不说是眼下最大的瓶颈。我们无法改变中考这个历史性很强的名词主宰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的现实,我们只寄希望于出卷人既注意与时代同步的导向,又在意于命题思路的渐进改革。在中考面前,我们是被动地适应。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任何被动的工作都难以产生积极的效应,所以我们只有在实践中练就我们的本领,才能努力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理想境地。既然标准无法改变,那么就改变我们自己的状态,在适应标准的前提下,丰富我们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应该成为教学的努力方向。
  
  二、“有效”的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
  
  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逐步提升,是统一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的。教学是否有效,必须由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得到提升来表现。刻意进行单方面的训练,甚至强化训练,是不可取的。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忽略任何一个环节的训练,相反,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三方面素养的主动提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丝毫不能动摇;强化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主动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语文学科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激发学生爱生活的热情应该是语文教学始终坚持的原则。我们不回避语文教学适应中考标准考量的现实,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阐述同样是任何命题人心中最标准的尺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有效”为目的的教学内容同样是和课标相统一的。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行为主义的重复训练,让原本鲜活的语文课堂成为死气沉沉的压抑学生主动型、创造性的舞台,也要避免理想化的看不见语文学科特征的表演性教学模式的流传。
  
  三、实现语文教学“有效”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学生是否取得切实的进步为出发点和归属。“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全体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的全面提升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现代语文教学环境中没有人表示丝毫的怀疑。但是,每个教师的理解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学生首先是个体的,是承载了各种社会义务的个体,是沐浴多种社会情感的个体,是受多种思想综合作用的人格个性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个体。语文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学生全体恰恰是由这样的个体组成的。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的前提。唯其如此,我们才能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走在正确的学习征途上;唯其如此,我们的每个教学关节才能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能力情感;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体会学生成长的别人无法体味的快乐,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应该是全面的。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尽相同,而这一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多重的、错综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待千差万别,特别是现下中考注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的考查,不少学生甚至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各具个性,听说读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教师对学生个性的掌握就应是全面的,“管中窥豹”的实现需要教师长期实践总结;但是,绝对要避免“一叶障目”的主观臆测挫伤学生的主动意识。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是否有效,检验的标准只能是中考成绩,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现实,更是必须适应的现实。中考语文考试改革和课程标准同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真正把语文课堂还原为充满文化特质的,学生主动享受的乐土,把“大语文”观点和对学生主体性的认同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在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面对学习中的困顿,一起领略语文学习的快乐,最终让学生在中考中不留遗憾地展示学生自己的才华。当然,如果我们初中阶段“有效”语文教学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则是我们更为喜悦的希求了。
  (如皋市东陈初中)
其他文献
目的:对复合树脂嵌体与银汞合金修复老年人磨牙缺损进行临床比较。方法:选择150例磨牙缺损的老年患者共215颗牙,将其分为2组:研究组108颗,采用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对照组107颗,采用银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皖北五所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程教学现状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今后相关课程教学状况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方向。结果表明:现今的高校公体足
2001年1月~2006年3月,我们共收治儿童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焦虑、功利、自卑、攀比、依赖等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压力、调整就业心态、端正择业观就业观。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
从教以来,一直在试验怎样通过物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参加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几年来的摸索感到在高中开展自主学习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一、 开展自主学习的理论根据    1.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教师是因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的任务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的来源在于创新教育。  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教学,而创新教育又离不开教师。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教师始终是第一位的,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创新教育下的中学教师必须:   1. 树立创新教育的意
"科教兴国",使国家的教育得到稳步发展,但在学校里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即"隐性辍学"。"隐性辍学"是指那些有学籍,人虽在学校,但心却游离在学校与课堂外面的学生。就高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不断引入,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材编写工作也亟需赶上改革前进的步伐。然而目前高职类教材编写存在不少弊端,尤其是高职口译教材现状不理想,整
对153例肺癌(肺鳞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7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组)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癌相关抗原(SC
探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在生化工程教学中的应用,根据生化工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几种生化工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现方法,并就在生化工程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