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以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为主,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多为被动式接受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得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培养,能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这样可以在培养学生发散性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力,增强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191-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很少有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说明很多学生存在缺乏思考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培养[1],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及方法进行了细化探析。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培养问题意识作为教学任务,深入挖掘问题意识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效果。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若学生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度理解及思考,不仅不利于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还不利于培养其数学思维,降低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问题是数学学科存在的心脏,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教师应结合这一特点多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其发现及解决问题,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2]。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2.1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活跃且融洽的教学氛围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可促使其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发挥问题思考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保障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教师可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来活跃课堂氛围,如,教师在给学生讲“100以内的加法及减法”时,可借助掷骰子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规则设置如下:分别有4名同学来掷骰子,每位同学掷1次,剩余同学抢答这四位学生掷点朝上数字分别加4后的结果,并列出算式。该项游戏可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且有利于学生在列算式的过程中发现“每次掷骰子朝上点都加4”的规律,培养其问题意识。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奖励,以提高其问题解答信心。
  2.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法。贴近于生活的数学问题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还可培养其良好的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3]。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应用多媒体、描述生活案例以及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余数的除法”内容时,可如此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全班38名学生都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为4元,老师带155元够不够全班学生看电影?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很多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全班学生均可以看电影。教师应先对学生答案予以肯定,而后再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让其意识到学好数学知识,可有效的解决生活问题。
  2.3  教师应发挥出良好的模范作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才可充分凸显出数学教学价值。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強,教师应做好模范作用,通过有目的性的启发及点拨学生,引导其发现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对存在的问题难以表达的现象,且部分学生还认为没必要表达自己的质疑,万一是自己搞错了怎么办,应主要以教师说法为主[4]。为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发挥模仿作用,如在学习“倍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总结倍数关系时,可模仿学生的口气举出倍数关系,并鼓励学生对自己认识到的倍数关系进行阐述,激发其问题思考能力,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提出数学问题。
  2.4  合理设计训练内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题海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针对性的设计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如教师在讲解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专题训练内容后,应让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及反思,总结错题出现的原因,同时,提问学生如“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等问题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关注,引导学生说出看到此类题目时第一反应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基本上会说出:不管分母,对分子进行加法运算。教师科学合理的设计训练内容,并注重提问方式及失误总结,将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3   结语
  总之,数学属于小学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学科,小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其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地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使其体验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应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发挥良好的模范作用以及合理设计训练内容等措施积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胡虎林,马雅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之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33).
  [2]戴国雄.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2019(29).
  [3]苏赞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J].新教师,2019(8).
  [4]石明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13).
其他文献
【摘 要】面对新课改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已经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全面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论文以问题教学法为研究切入点,对这一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
期刊
【摘 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热门知识点。为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一重点知识,加深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灵活应用所学、分析与解答相关化学试题,开展复习教学工作时既要认真讲解基础知识,又要讲解典型例题,使其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巧,找到解题突破口,实现解题效率与解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并不适合生物教育,因其古板性与乏味性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想学生更好的接收知识,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因此,基础教育新课堂应运而生,跨学科教学,利用学生掌握的其他已有学科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递进、多元化学习,给予了课堂极大的方便。本文通过介绍运用跨学科教学中地理知识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并就其优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多元化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多元化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采用考试评价与课堂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有差异的评价策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方式;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为主的基础学科,如果采取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出现数学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牢、成绩不尽人意的情况,甚至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核心,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为了学生更有质量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外,还会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用以巩固知识。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合理设计作业,会阻断学生正确数学思维的形成,还会让学生失去探索数学的兴趣。因此,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就如何布置数学作业及怎样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作业;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练习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有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计算教学中学生也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否则就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需要教师掌握有效衔接的方法,助力学生跨越过渡期,减缓学习坡度,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進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衔接以及学习方法衔接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突破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初中物理学科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导下,初中物理学科在教学发展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如此一来,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活动就迫在眉睫了。本文以课堂讨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基本内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学科中的深入实践和高效应用,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讨论法;讨论方法;总结评估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192-0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以及系统化学习方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良好的数学思维可以提高数学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