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官话“可VP”疑问句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23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丰官话中,“可VP”疑问句处于强势地位,这种句型可表特指问及选择问之外的一切疑问。“可VP”成分在句中位置不同,疑问焦点也随之而变。本文将对信丰官话“可VP”疑问句作细致考察。
  关键词:疑问句;可VP问句类型
  作者简介:郑永雷(1994-),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可VP”问句指在谓词性成分前加上疑问副词“可”构成的问句,该类问句仅存于部分方言中。例如,苏州话的“阿”(耐阿晓得?),合肥话的“克”(你克相信?),昆明话的“格”(你格认得?)。副词“可”表示疑问和增强疑问语气,用于构成“可VP”問句。江西信丰官话的“可VP”问句颇有特色,本文将通过实例考察其具体情况。
  一、“可VP”问句的句法表现
  信丰官话多用“可”表示疑问,由于“可”字后出现的是谓词性成分,“可”应当是疑问副词。这种带有“可”字疑问标记的问句,记作“可VP”句。例:
  (1) a你明日[i?31]可[kh?54]去[thi31]回家?你明天去不去回家?
  b你明日[i?31]可[kh?54]去[thi31]回家呢?你明天去不去回家?
  (2) a你可[kh?54]认得我?你认不认识我?
  b你可[kh?54]认得我唠?你认不认识我?
  信丰官话“可VP”问句的几种形式
  (一)“VP”后无语气助词,例:
  (4)你可去?你去不去?
  (5)这块地可好?这块地好不好?
  (6)她可晓得?她知不知道?
  本文记作“可VPO”型,一般表未然。但“可”字后若出现“有”“曾”等词,则表已然时体,询问是否发生过某事,例如“可有吃饭?有没有吃过饭?”;若出现“是”“在”等词或仅有“可”字,则表中性时体,询问常态的事情,例如“他这个人可好?他这个人好不好?”。
  (二)“VP”后带语气助词,例:
  (7)a可去呢?去不去?
  b可去□[s??33]?去没去?
  c可去哇?去不去?
  d□[kh??54]可曾去唠?去没去?
  e □[khiu52]可有去呢?去没去?
  且,如同上述例句e、f中,实际交流时还会出现合音,出现“可曾”合音为□[kh??54],“可有”合音为□[khiu31]。带有句末语气助词的“可VP”问句,记作“可VP PRT”型,语气助词为话语人创设了情景,以二者共有的认知信息为前提,明确了疑问焦点。
  (三)附加式“可VP”问句,表现为“陈述句,可 VP”形式。例:
  (8)这本书还有用,可是?这本书还有用处,是不是?
  (9)晚点去出,可好?晚点出去,好不好?
  该句式先陈述事实或个人想法,再询问,比单纯的“可VP”问句内容更加丰富。其常用的附加问有:可行、可去、可管、可有等等,且“可”字后的那个字成为了疑问焦点,询问行不行、去不去等。无论“可”字后有无能愿类、存现类、判断类动词,“可VP”问句的疑问指向的都是VP,或V,或VP。
  另,附加式“可VP”问句的出现位置比较固定,一般在陈述句后,少有出现在陈述句前,若有,也是作为逻辑说理的推论来表示反问,一般符合话者预设。例如:
  预设为“A认为下雨天B不会出门,B起初坚持这天一定出门,事后A对B进行质问”
  ——A:可是你甭去出哦?
  ——B:是,我甭去出,雨太大唠!
  二、“可VP”问句的特殊用法考察
  (一)陈述句,可?/疑问焦点 可?
  缩略形式的“可VP”问句多是“可VP”问句的附加式,且期待肯定回答。对话简短,对先前的内容提问,属于是非问。例:
  (1)你去店里拿了手机可?你去店里拿过手机了是不是?
  (2)我今日还甭吃药可?我今天是不是还没有吃药?
  (3)小张欢喜吃鱼儿哇,可?小张喜欢吃鱼,对不对?/是不是?
  (二)“可是VP”
  “可是”比“可”的句法更灵活,除能出现在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前,还能用于形容词生动形式、体词性成分、否定副词前。当“可是”后为体词性成分,疑问焦点必紧跟体词,如果“可是”的位置变动,整句的疑问焦点也随之转移。例:
  (4)a他可是明日要走?(问时间,是不是明天走)
  b可是他明日要走?(问对象,是不是他要走)
  c他明日可是要走?(问行为,是不是要走)
  (5)今日可是周三?
  (6)她可是蛮精?
  (7)你可是不去□[s??33]?
  (三)“可 NP”问句
  先前举例的“可VP”问句多是以“可” 谓词性成分出现。实际上,信丰官话中存在“可”后出现体词性成分进行提问的“可 NP”问句形式。这些体词性成分主要有名词、处所词、时间词、方位词、数词、基数和序数词、量词等。例:
  (8)今日可初一?→今日可是初一?今天是不是初一?
  (9)这房子可五间?→这房子可有五间?这房子有没有五个房间?
  通过变换分析,我们发现,因话题内容共知,体词性成分前都省略了“是”“有”等存现动词,已成固定表达。事实上,“可 NP”问句是一种省略形式。
  三、小结
  信丰官话的“可VP”问句用例广泛,足以表达是非问、正反问、反问等内容。因而,“可VP”问句在信丰官话中应是中性问句,其疑问所指较宽泛,视具体的语意环境而变化,常用形式有“可是 VP”及“可 能愿V P”。
  参考文献:
  [1]吴庆峰.“可”字补义[J].语文研究,1990(2).
  [2]邢相文.“可”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科教文汇,2007.3.
  [3]王琴.阜阳方言“可VP”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4]陈佳佳.“可”强调功能的产生及演变[J].绵阳师范学报,2015(7).
  [5]侯超.皖北中原官话“可”类问句的性质和归宿[J].方言,2015(4).
其他文献
该文列出了i线和g线大数值孔径亚微米投影光刻物镜的技术指标要求,讨论了这类超高精度光刻物镜的光学装校技术特点,报告了计算机辅助高精度复杂光学系统偏心校正仪器和方法,最后
摘 要:拟亲属称谓在汉语中的使用十分广泛,而在英语中却不经常出现,本文分别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拟亲属称谓的使用情况和类别,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语言的拟亲属称谓呈现一种不对称的情况,并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这种不对称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汉英对比;拟亲属称谓;不对称  作者简介:龚旖晗(1994-),女,汉族,湖南省南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外语言与文化
该文提出了以数字散斑相关法为基础的投影散斑相关法的基本原理,并对此进行了物体三维形状测量论证的可行性,以口腔修复中的牙齿形状测量为例,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为工程图学发展现了广阔的天地,如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模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等。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已把计算机绘图和辅助
高压技术破土而出rn高压技术是最近20多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的出现立即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领域中获得了极大的应用与发展.目前已经设计出了
建立了空间中二次曲线坐标概念,据此提出了用坐标表示空间中二次曲线的方法;给出了从空间中二次曲线的有理多项式参数方程及平面与二次曲面相交表示法求解其坐标的计算公式,同时
互动社会语言学是研究会话参与者通过语境线索和背景知识对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作出推理、判断、和回应的互动过程.在会话过程中,交际所需的所有信息不可能都以显性形式表达出来
张竹君和沈佩贞都是清末民初的女权先驱者,她们的女权思想开始基本相同,都是真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家庭背景、自身经历相关.因为经历的不同,两人的女权思想开始逐渐变化分
摘 要:本文以20世纪西方文化研究思潮为背景,通过对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后期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的发掘和阐释,论述了其中作为“文化循环”关键核心的“表征”的意义、运作过程,以及“表征”在整个“文化循环”理論中的地位和价值。我们认为,一方面,文化的意义之所以能循环运作,其根本动力就在于“表征系统”;另一方面,“文化循环”理论实质上建立的结果就是“表征”的过程,“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