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交往到他者观照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52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新闻版块34件获奖作品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三家外媒网站(英国广播公司BBC,德国镜报,美国CNN)针对同一事件所设计的报道框架和叙事方式(包括不予报道),尝试从有限的材料中分析我国涉外报道主流媒体与外国媒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关键词】国际传播他者新闻事件
  自去年习近平“8·18讲话”以来,各样解读不断见诸报端,提及最多的便是“现代传播体系”。本文认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若以政策环境、资本投入、技术整合、组织架构等层级之设计为前提,抑或作为该体系形成的表征,那么,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则为此庞大体系之肌体提供了基础养分。
  从传播的观念来看,意识形态在宏大的传播结构中的渗透,势必将对该体系的话语结构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从传播的观念来看,现代传播体系暗含了一种世界交往导向的传播表征。实际上,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了“世界交往”(Weltverkehr)这一概念。他们在褒扬民族迁移与异族融合的同时,又痛斥了当时德国本土民众安居不动的保守心态。溯源这种饱含了“怒其不争”的批判,实际上是在一种他者的观照下产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写成,恰恰是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之后(1844年)。日本著名马克思理论学者柄谷行人便认为,马恩采用经济的观点代替观念论来观察历史,是在超越本土语境的前提下,参照“他者”之身份意识来观察“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换言之,这实则反映了一种从自我呈现,到他者参照,再回归到自我反思的思维路径。
  西方学界对“他者”的阐释,多是从一种非对称性的视角来论述的,反映出“我”与“他者”之间的一种权力关系。然而,纵观西方学界对“他者”的研究路径,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从胡塞尔的“主体间性”,到萨特的凝视理论,德里达的“他者的他异性”,以及出现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主义等后现代他者诗学,便会发现,“他者”从处于被观察、被阐释甚至被边缘化的客体地位,重新加注以异质的,甚而对主体形成制约作用的对象,他者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即在参照中产生对比,通过对比产生反思。那么,同者与他者的互动,则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充斥着不间断的观察与反思,协商与交流。
  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这种对比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反映各国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阐释过程,也可表现意义建构之间的显著差异。2014年9月,第2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揭晓,国际新闻版块共计35件作品获此殊荣。作为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些获奖作品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不仅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新鲜性等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国际新闻报道领域最意欲突出的话题系列。因此,本人选取这些新闻作品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为研究对象,除去其中一件报纸栏目作品,共计34个样本,其中有稿件、组照、漫画、广播稿、新闻视频等体裁形式。通过比较三家外媒网站(英国广播公司,德国镜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针对同一事件设计的报道框架和叙事方式(包括不予报道),以此,或可从有限的比较中找出当前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特征,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实证研究
  这34个样本题材广泛,不仅有国际性重大事件的分析与解读,也有对中国社会以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多维度报道。其中,与中国相关的新闻事件共31件(与中国的相关性主要依据新闻事件的主体或事件发生的地域而定,满足其中一项便可视作与中国相关),与中国相关性较弱的事件仅有3个,大致可分为中国时政类、社会类、医疗卫生类、国际政治类、科技类、国内新闻类、城市宣传类、文化类、历史性事件以及新疆/西藏相关事件。其中最多的是国际政治(9件);社会类事件与新疆/西藏类紧随其后,分别为6件与4件。国内新闻与科技类为3件,中国时政类、医疗卫生类、科技类与城市宣传类都是2件,历史性事件与文化类事件分别是1件(见图1)。
  这些事件报道发生的时间节点分散于2013年度,但是,新闻事件的萌芽与发酵绝非一朝一夕。由于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难以上溯到精确节点,因此,本研究以样本中的报道时间为基准,前后相加3天,以7天为每一事件的搜索时间范围,在google搜索引擎上通过“site: 新闻网站网址 关键字”的搜索方式,检索三家外媒网站在对应时间段内的报道。
  研究发现,三家外媒网站对这34个事件的关注度有所交叉,但不完全一致。其中,三家媒体都有报道的新闻事件共有10件(具体分类如图2),均未报道的则多达17件(具体分类如图3),占到总数的一半。
  从媒体的关注点来看,这三家媒体对于国际政治事件的关注比重最大;与此同时,外媒对科技事件的重视程度也分外明显,中国新闻奖中共有三篇关于中国的太空计划,均有外媒的回应。另一些国际事件,诸如《南海纪行》指涉的南海争端以及《海疆渔歌》所指的钓鱼岛争端,在相应时段内都被这三家媒体忽略了。唯有在中国于2013年12月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三家媒体的视线才落到中国与邻近国家的海域争端。有意思的是,三家媒体对于社会性事件的关注度并不十分明显。相对而言,他们对新疆/西藏事务的兴趣更为浓厚。
  另外,这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比如,与我国媒体的报道《爱的梦想》相关的新闻事件是中国政府的艾滋病防控,BBC 侧重于中国政府公布了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数字,而CNN 的重点落在中国政府防艾措施的障碍。又如,2013 年12 月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对此,BBC与CNN都报道了空识区公布后美国战机飞越该区域的行为,而Spiegel则并未突出这一事件。
  若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与这三家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则可发现两个区别。一是中国媒体报道的文章标题更加“写意”。比如,稿件《叙利亚问题,当心“模式”背后的私货》,“私货”指的是什么,标题中看不出来;《保加利亚,教我如何不想她》若无背景介绍“中保建交64周年”也无法猜到文章目的究竟为何。   二是报道时间节点的选择。虽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能够在一些持久性的国际争端中主动发声,有些甚至能在国际层面引起巨大反响,但是,对于某些议题而言,尤其是我国的社会性事件,外媒的反应并不十分热烈。比如,我国的社会事件便很少得到这三家外媒的关注,而一旦中国的社会新闻事件在自然灾害的语境中出现,便又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讨论。如余姚洪水事件,BBC与CNN的报道节点正是灾情最为严峻的时刻,而从报道《余姚看守所遭遇洪水安防失灵,在押人员安全大转移》的组照看来,报道之时洪水势头已经消减。
  二、研究结论
  比较或许只能反映冰山一角,数据也未必尽显真实。尽管中国新闻奖并不能全然代表中国新闻之话语体系,所列三家外媒网站也未必能真实反映全球新闻图景,但是,比较能够从他者的反馈中反映国际新闻传播效果。
  不难看出,这34个新闻事件对于相异的媒体体制而言,其重要性、相关性、解释力度以及阐释角度都是不同的。有鉴于国际新闻的特殊地位及其与社会结构、外交政策乃至国际社会各个层面的联动影响,这便不只是单纯的信息选择问题。比如,研究发现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新闻标题与其他三家外媒新闻标题的显著不同之处,包括外国媒体对34个新闻事件选择性“遗漏”与过度阐释,不仅体现了不同国家媒体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是对当前国际社会新闻舆论场多样化的一个生动反映。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一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是传媒在内容、组织、运营、平台等多个层面的融合,也需要我们新闻人开放胸怀,冷静、理智地对待国际舆论场中的不同声音,在谋求他人尊重的同时,也给予他者应有的重视,如此,才可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
  参考文献
  ①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
  ②《南海纪行》,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6/12/c_133401707. htm,2015年1月15日
  ③《海疆渔歌》,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6/13/c_133404680_ 2.htm
  ④《爱的梦想》: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6/04/c_13338 3244.htm
  ⑤《叙利亚问题,当心“模式”背后的私货》,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6/15/c_133409121.htm
  ⑥《保加利亚,教我如何不想她》,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6/ 11/c_133399230.htm
  ⑦《余姚看守所遭遇洪水安防失灵在押人员安全大转移》,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6/16/c_133411186. htm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影《白鹿原》的解析,分析镜头下的那个动乱的年代陕西关中以白鹿原地区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其中包括有独特的关中自然景观、文化精粹以及那个动乱年代关中地区的儒家文化。  【关键词】电影 白鹿原 陕西关中 文化传播  电影《白鹿原》是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1912年到1938年之间,白家和鹿家之间的爱恨情仇和恩怨纷争,记录了在那个不平静的年代里白鹿原上的人的不同性格、品
【摘要】在媒体日益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平面媒体的广告市场面临挑战,但是,平面媒体广告仍然不乏经典之作。本文以2008年第6期《时尚》杂志中的迪奥广告为例,分析该广告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迪奥 《时尚》杂志 广告    广播、电视、网络以其在画面、声音、图像等方面的优势,冲击着平面媒体。平面媒体不仅在新闻传播,在广告市场占有方面都面临挑战。新兴媒体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层面都要胜于
【摘要】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自媒体媒介批评来说,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亟待关注的新的研究对象~本文将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语境进行拓展,延展自媒体媒介批评的研究方向:传播的隐秘与快速、意见的修正与自净能力、内容整理者的疏与弊、信息的冗余与资本控制,尝试从媒介批评的视角审视自媒体的传播实践。  【关键词】自媒体 媒介批评 微信  微信已成为目前移动互联网中最好的流量通道,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进一步为这个拥有亿
【摘 要】带有韩国文化背景的《江南style》MV,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席卷全球,风靡一时?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了这个引发全球热潮的音乐传播现象,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全球化环境下的受众新特点、全球传播新动力以及《江南style》全球传播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 全球传播 《江南style》  2012年最令人瞩目的音乐传播事件莫过于韩国歌手朴载相(PSY)的《江南style》MV(
【摘 要】无论是央视《新闻联播》,还是地方卫视联播类新闻,节目编排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将一条条新闻按照题材、内容的特点,拼装成一个逻辑严谨、井然有序的整体。编排原则既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编辑技巧的“灵魂”。有了正确的编排原则,新闻编排起来就高屋建瓴,层次分明;否则,新闻编排就会逻辑松散、杂乱无章。本文从一期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安徽新闻联播》节目编排切入,探索电视新闻优化节目编排的原则和路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影响也越来越大,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本文以“李天一案”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是如何形成的。  【关键词】新媒体公众舆论网媒合作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关于舆论的定义有多种,一般认为: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公众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组成的;舆论的客体是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是
[摘要]如今,军事新闻传播越来越走向成熟。同时,在当下多元文化共生的电视生态环境中,军事节目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避免“同质化”,是军事节目提高内容质量突出重围的关键。  [关键词]军事节目:虚拟植入:评论  就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推进我军军事创新进行的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世界新军事革命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
【摘 要】暴恐事件产生的伤害不仅仅作用于无辜受害者,它更大的伤害,在于产生的民族隔阂、恐怖效应与社会恐慌。例如昆明“3·01”事件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一些媒体提到暴徒的时候冠以“来自新疆的恐怖分子”,新疆的形象、新疆人的形象再一次受到损害。因此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团结 民族认同 暴恐事件  当今我国正面临着非
【摘 要】体育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评论的视角和选题则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这些传统体育赛事。本研究另辟蹊径,以网球为例研究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在近些年的发展和转型,探讨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以新浪网球频道评论版为例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体育新闻评论 专业化 个性化  体育新闻评论是伴随着中国新闻评论事业的不断发展而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数码技术的不断革新,拍客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拍客在灾难事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以雅安地震中的拍客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其在灾难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图像时代 拍客 灾难事件 雅安地震  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数码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已经不再停留在读图者的角色,而是转为拍客,由消费影像向生产影像转型。大家纷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