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契诃夫短篇小说语言的视觉效果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分析契诃夫如何利用具有视觉效果的语言和修辞手段使小说语言活泼生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关键词:视觉效果;修辞;通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43-03
  契诃夫(1860-1904年),俄国小说家、戏剧家,被视为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善于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并透过生活表层进行发掘,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将人物隐蔽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契诃夫的小说抒发了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乐和痛苦之情都融化在其作品当中。其短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准确,活泼生动而又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讽刺性和幽默、诙谐的风格,深得读者的喜欢。契诃夫在行文中尤其擅长利用不同的语言手段和各种修辞格并通过各种感觉的转换,引起读者的想象,塑造强烈的视觉效果。
  一、产生视觉效果的语言手段
  契诃夫在作品中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手段来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从微观上来讲,利用了词语和句子;而从宏观上则利用了语篇。
  (一)借助词语手段达到的视觉效果
  这里的词语主要指的是具有表示形象性的词语,也就是表示色彩、形貌、动作类的词语。契诃夫文章的语言简短精练,活泼生动,这与他大量使用形容性的词语不无关系。例如“бледный”,“шумный”,“вкусный”,“крепкий”,这些分别表达“苍白”、“闹哄哄”、“香喷喷”、“硬邦邦”含义的词语,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了事物的特点。他们能够引发读者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将这些感受再进行转换,达到一定视觉效果。人们在读到这些词语时,根据经验将上述词汇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产生了各种感觉和想象。这就是所谓的词语引发了视觉效果。契诃夫通过运用这些具有形象感的词语,给本来平淡无奇的语言叙述赋予了活力。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不同,不同的颜色往往对应着不一样的心理感觉。颜色的深浅明暗能准确反映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起伏。契诃夫在描写情绪活动时就经常用到表示颜色的词语。例如,用“红色”形容人生气、紧张或尴尬、羞涩的面部表情,“Евстрат Спиридоныч, красный как рак, кричал, стуча ногами.” (45) (叶夫斯特拉特· 斯皮里内奇,他的脸红得像煮熟的虾,不停地喊叫、跺脚。)(《假面》) (279);用“青色”来形容生气到顶点,“...гаркнул вдруг посиневший и затрясшийся генерал”[1](6)(将军突然大吼一声,脸色发青、浑身打颤。)(《小职员之死》)[2](75);用“白色”形容人震惊、慌张或害怕,“Все интеллигенты растерянно переглянулись и побледнели, некоторые почесали затылки.”[1](45) (所有的知识分子面面相觑,神色慌张,脸色煞白,有的直挠后脑勺。)(《假面》)[2](279);而用黄色来表达人身体的状态不佳,“Кукин худел и желтел и жаловался на страшные убытки”[1](255)(库金却瘦下去,脸色发黄,老抱怨亏损太大,)(《心肝儿》) (201);或者用颜色转换表达情绪的波动,“Тот побледнел, потом покраснел и с удивлением поглядел на прочих интеллигентов, те- на него.”[1](144)(对方的脸由白转红,吃惊地看着其余的知识分子,那些人也吃惊地看着他。)(《假面》)[2](278)。由此可见,运用“颜色”词语可以鲜明地反映人物内心的情绪起伏,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词语带有一定的视觉效果,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通过对颜色的感受去体味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二)借助句式达到的视觉效果
  视觉效果不仅可以通过词语,还可以通过句式来实现。例如:“Что-то родное, трогательное слышалось ей в словах:балка, кругляк,тес, шелевка, безымянка, решетник, лафет, горбыль...”[1](257)(什么“梁木”啦,“原木”啦,“薄板”啦,“护墙板”啦,“箱子板”啦,“板条”啦,“木块”啦,“板皮”啦,等等,在这些词儿中她仿佛听到某种亲切动人的意思。)(《心肝儿》)[3][204]。契诃夫小说的语言以简练著称,这段话可以直接简单概括成“不同的树木”,但是作者分别列举了各种树的名称,通过对不同种树的名称的排列,仿佛使各种树的形象分别立于读者眼前,就像一幅幅照片在观众的眼前放映,突出了每一棵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正是这种看似冗长的句式排列起到了对比和强调的作用,引起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借助语篇达到的视觉效果
  视觉效果从宏观上来讲,主要通过语篇来实现。契诃夫的文章里,人物对话之前都有详尽生动的景色、环境和人物描写,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视觉上的铺垫和渲染。例如:“Через базарную площадь идет полицейский надзиратель Очумелов в новой шинели и с узелком в руке. За ним шагает рыжий городовой с решетом, доверху наполненным конфискованным крыжовником. Кругом тишина...На полщади ни души... Открытые двери лавок и кабаков глядят на свет божий уныло, как голодные пасти;около них нет даже нищих.”[1](37)(奥楚美洛夫警官身穿崭新的军大衣,手里提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名棕红色头发的巡警,手里捧着一个筛子,上面慢慢地盛着没收来的醋栗,四周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洞开的大门,无精打采地看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有如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铺附近甚至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变色龙》)[2](41)。这段描写有如一部电影的开场画面,细致地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静悄悄的大街上悄无声息,不见人影,店铺和酒店经营惨淡,无人光顾,寂静异常的环境暗示着人民的穷苦和沙皇统治下社会的萧瑟与荒凉。而一个象征着沙皇残酷统治的刽子手此时登场,耀武扬威般在空旷的大街上巡逻,仿佛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契诃夫通过环境与人物这一静一动,一高一低的对比渲染了一种清冷肃杀的氛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把当时社会的萧条和政府的黑暗描绘得淋漓尽致,也为下文故事情节埋下了很好的铺垫。   二、利用修辞格产生的视觉效果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除了运用上述的语言方法外,还利用了大量的修辞格来达到语言的视觉效果。
  辞格,特别是语义辞格、比喻语,一般说来,是形象思维的体现。契诃夫通过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具有形象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这些修辞格增加了语言的视觉效果。
  (一)夸张
  言语主体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言语效果,常使用“夸张”手法。2[62]为使语言生动形象来表现一定的表情和感觉,契诃夫使用了很多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或场景,使事物活灵活现,展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Тонкий вдруг побледнел, окаменел, но скоро лицо его искривилось во все стороны широчайшей улыбкой;казалось, что от лица и глаз его посыпались искры. Сам он съежился, сгорбился, сузился...Его чемонданы, узлы и картонки съежились, поморщились...Длинный подборок жены стал еще длиннее; Нафанаил вытянулся во фрунт и застегнул все пуговки своего мундира... ”[1](32-33)(瞬间,瘦子的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不过很快他的脸部各处肌肉四下里扭动,挤出满脸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都在往外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人也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缩作一团,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那法奈尔作出立正姿势,扣好制服上所有的纽扣……)(《胖子和瘦子》)[2](282)作者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瘦子”在得知“胖子”的职位后身体和表情出现的巨大变化。“瘦子”得知对方的身份,意识到自己与对方的巨大差距,潜意识里便开始显出低人一等和准备阿谀谄媚的姿态。而这种夸张的表情描写恰能反映出“瘦子”吃惊的程度和剧烈的心理活动。他内心的潜台词甚至透过身边事物的变化显现了出来,“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缩作一团”。作者通过这种手法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被描写人物的状态,增加了喜剧感。
  (二)隐喻
  隐喻是基于相似,把一个实体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实体。2[54]契诃夫为了突出视觉效果,经常通过隐喻手法,运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叙述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例如:“... видят вас одни только рыбы да пауки-плауны, молнией бегающие по воде.”[1](27)(能看见您的水里的鱼儿,还有那水面上闪电般跑来跑去的水蜘蛛)(《坏孩子》)[2](154) 作者借助于“молния”(闪电)和“паук”(蜘蛛)速度方面的相似性,用前者形容后者的活泼灵巧,通过读者对“闪电”的联想,使“蜘蛛”奔跑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就通过隐喻的手法塑造了具体而真实的感觉。
  (三)拟人
  契诃夫在描写中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赋予无生物以生命、情感和理智。在他的笔下,一切事物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具有人类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使读者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例如:“Дают понюхать табаку и собакам. Каштанка чихает, крутит мордой и, обиженная, отходит в сторону. Вьюн же из почтительности не чихает и вертит хвостом.”[1](95-96)(他还给狗闻鼻烟。卡西坦卡直打喷嚏,皱了皱鼻子,委屈地走开了。泥鳅出于礼貌而没打喷嚏,光是摇尾巴。)(《万卡》)[2](246)。契诃夫没有直接干巴巴地说这两条狗有多么机灵,而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段,赋予了小狗“泥鳅”和“卡西坦卡”人的性格、思想和动作。两条狗在闻鼻烟之后的反应,准确体现了两条小狗的不同之处:一个憨厚,一个机灵;一个直率,一个讨巧。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段,让两条狗的特点一目了然。相比之下, 小狗“泥鳅”那看似平常却又充满“心机”,善于讨人喜欢背地里又常干坏事的复杂形象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四)明喻
  明喻是契诃夫在小说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格,他直接运用带有比喻词等形式手段的比喻,将所描述的对象比作其他,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模糊的事物变得真切,增强了语言的视觉效果。
  例如:“Денис переминается с ноги на ногу, глядит на стол с зеленым сукном и усиленно мигает глазами, словно видим перед собой не сукно, а солнце.”[1](55)(丹尼斯不知所措地倒换着脚站着,瞅着蒙上绿绒布的桌子,使劲眨巴眼睛,仿佛他眼前看到的不是绿绒布,而是红太阳)(《预谋犯》)[2](86)。这段话描写了犯人丹尼斯在接受审讯时,面对法庭冗长的控诉不知所云,目光长时间停留继而灵魂出窍,眼前出现幻觉的场景。通过比喻的手法,把“сукно”(绒布)比作“солнце”(太阳)——希望的象征,充满了暗示意义。作者把一个没有知识,不懂大道理,朴实、简单的犯人渴望自由,想要逃离审讯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五)借代
  契诃夫也经常使用借代的手法,借助于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以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
  例如:“Слышен вторично собачий визг и крик:?Не пущай!? Из лавок высовываются сонные физиономии, и скоро около дровяного склада, словно из земли выросши, собирается толпа.”[1](37)(紧跟着又传来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跑它!”一张张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一会儿功夫木柴场门口就围起一堆人来,就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变色龙》)[2](41),契诃夫没有直接写人,而是突出“脸”—这一身体部位代替人的整体,仿佛把镜头对准了这个更能体现人们尚有睡意和意识状态朦胧的部位,更具视觉效果。   三、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通感手法
  通感,又称联觉,本属一种心理现象。《辞海》中解释:“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写作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汉语修辞格大辞典》解释移觉:“用形象的词语,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换言之,即用描写甲类感官感觉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觉。这种把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方法,又称通感”。
  契诃夫在短篇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通感手段,在行文中通过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意觉等感觉互相转换,将各种感觉连通,各种感受挪移,起到了别的语言方式和修辞手法无可替代的表达作用,达到独特效果。
  (一)听觉转向视觉
  声音能够作用于人的听觉,伴随联想在人的心中画面感,引起视觉效果。契诃夫在小说中经常以听觉来写视觉,如:“... по вечерам и по ночам ей слышно было, как в саду играла музыка, как лопались с треском ракеты, и ей казалось, что это Кукин воюет со своей судьбой и берет приступом своего главного врага – равнодушную публику;”[1](255)(在傍晚和夜间她听得见游乐场里的音乐,听得见鞭炮噼噼啪啪的爆响,她觉得这是库金在同他的命运斗争,在猛攻他的大敌—淡漠的观众)(《心肝儿》)[3](200)。夜晚的音乐和鞭炮声齐响,这促成了奥莲卡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宏大的战争场面。听觉诉诸了视觉,使奥莲卡难以表达的激烈的内心活动和情绪起伏像一部舞台剧一样变得生动而传神。
  (二)视觉转向听觉
  视觉向听觉的转换同样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例如:“Он молодой, высокий, смуглый, с громадными руками, и по лицу видно, что говорит басом, и в самом деле, голос как из бочки:бу-бу-бу...”[1](226)(他年轻,个子高,肤色黝黑,一双大手,看模样就知道他说话是男低音,果真没错,他的声音像是从木桶里发出来的一样:卜,卜,卜……)(《套中人》)[2](285)。这里描写的是一个身材健硕的男青年,而其声音也正好符合了其体型的特点。契诃夫通过视觉上外貌的描写转化为了听觉上声音的描绘。一音、一行,将视觉和听觉方面结合,把一位勤劳朴实的男青年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意觉转向嗅觉
  意觉是非常复杂而抽象的,要生动地体现出人物所感实属不易。契诃夫的文章中运用了意觉与嗅觉之间的转换,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летом она сидит на крылечке, и на душе у нее по-прежнему и пусто, и нудно, и отдает полынью…”[1](259-260)(夏天,她坐在台阶上,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聊,有苦艾的味道...)(《心肝儿》)[3](207)。主人公奥莲卡已经失去了几任丈夫,她已不再年轻,她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多姿多彩,她也找不到任何的话题来和别人侃侃而谈。这时她的心里苦涩、空洞而寂寞。契诃夫用闻到的苦艾的味道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奥莲卡内心的这种感觉。利用嗅觉的联想,引起了一定的心理感受即意觉,人物内心难以言表的复杂而痛苦的情绪就这样形象贴切得表达了出来。
  (四)视觉转向味觉
  视觉向味觉的转换,能够通过对读者味蕾的刺激,让读者理解当中的感觉和滋味,进而联想到其场景,达到了视觉的效果。例如:“Толстый хотел было возвразить что-то, но на лице у тонкого было написано столько благоговения, сладкости и почтительной кислоты, что тайного советника стошнило.”[1](33)(胖子本来想说点什么反驳他,但瘦子那幅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感到恶心。)(《胖子和瘦子》)[2](282)。作者从视觉上描写了瘦子脸上阿谀谄媚的表情,而用“сладкость”和“кислота”这样表达“甜”和“酸”的味觉的词汇来形容,仿佛把“五味”调用在了瘦子的脸上,一览无余,把“瘦子”听闻“胖子”的地位之后,不敢相信却又奉承不及的复杂心理一一展现。运用味觉来写视觉,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五)多种感觉的转换
  有时对于一种复杂情景或事物是很难用一、两种感觉描写清楚的。而通过各种感觉的调动,使不同感觉彼此转换而最终形成立体的图像,让人感触至深。例如:“И теперь, в летний вечер, когда долетали с улиц голоса, смех и потягивало со двора сиренью, трудно было понять, как это крепчал мороз и как заходившее солнце освещало своими холодными лучами снежную равнину и путника, одиноко шедшего по дороге;”[1](212)(眼下,在这种夏日的傍晚,当窗子里传来街头人们的欢声笑语,送来院子里丁香花的阵阵清香,听众们就很难体会出来凛冽的严寒,以及夕阳的冷光照耀着雪原和孤独的行路人赶路的情景了。)(《姚内奇》)[2](198)这里作者表达了令人内心温暖的感受,通过“欢声笑语”,“阵阵清香”,“凛冽的严寒”和“夕阳照耀”这样从听觉向嗅觉,继而向触觉和视觉的转化,把各种感觉融为了一体,形成全方位的独特体验。“阳光”、“花香”和“笑语”,渲染了独特的温暖氛围,让人感觉即使在冷酷的严寒也无所畏惧,这正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心感受。这样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转化,把读者的不同感官调动起来,从而充分参与到笔者描绘的世界中去,感受到由立体的视觉场景。
  四、结语
  契诃夫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手段、修辞格和通感手法,使模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而有存在感,使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新颖、独特,富于艺术性。契诃夫更像一个画家,不但擅长用犀利的笔尖描绘精巧、独特的故事结构,还善于细致渲染人物、故事和情景氛围。他在行文中有如手握画笔,通过不同手段的运用,给自己的文章涂抹了浓重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而这就是他能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区别于其他作家,树立个人典范的原因。
  参考文献:
  [1]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Рассказы[M].Ташкент:Укитувчи,1987.
  [2][俄]契诃夫著;李辉译.契诃夫文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3][俄]契诃夫著,朱逸森,郑文樾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张会森著.修辞学通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辞海(增补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5.
  [6]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词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黄宏的2011春晚小品《聪明丈夫》是笔者最喜欢的节目,它堪称小品中的奇葩。因为它在主题表现、表演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是美不胜收、精妙绝伦。它的语言单看起来平常朴素,如黑、红、精神病、天使、鸟人等,但组合起来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地铿锵美丽。这就像一个善于穿衣服的人,把一件件普通的衣服组合起来,却彰显高贵气质。《聪明丈夫》语言的巧妙搭配,表现在它与非语言符号的
期刊
摘 要:从21世纪的战略高度出发,教育部重新修订体育学院本科目录,将原武术专业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规范》中将该专业分设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方向。这虽然拓宽了专业口径和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在扩大招生数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本文拟从传统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发,探讨高校就业指导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动漫文化是动漫作品的内涵,他通过动漫作品及衍生品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进行国际交往中正持续发生着作用;动漫文化是动漫产业的核心,。本文从动漫文化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广州动漫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动漫文化发展的措施,以对广州动漫文化发展提出以参考意见。  关键词:动漫文化;意义;措施;氛围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
期刊
摘 要:东北民谣文化是东北文化的源头,本文试从东北民谣的发展以及民谣下的东北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几方面进行文化阐释。让所有人真实的感受生长在黑土地上的祖先们心底发出的心灵呼喊。  关键词:东北民谣;民俗;性格;地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7-02  东北民谣作为东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整个东北社会
期刊
摘 要:《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中主人公哈里的悲剧人生体现了战后一代人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迷惘和彷徨,也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带来精神创伤的一个写照。本文主要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哈里的性格,深入展示人物的内心,让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作品中人物复杂的心理真实和性格特点,揭示出其悲剧人生的成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
期刊
摘 要:作为古代较通行的文体——连珠体有特殊的讽谏功能,即傅玄所谓的“合于古诗劝兴之义”。连珠成为古代士大夫向君王纳言献策、参政议政的工具。体现了古代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  关键词:连珠;文体;讽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9-02  连珠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通行的文体,兴盛于汉魏,成熟于六朝,衰亡于唐宋,而复兴于明清
期刊
摘 要: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多样,本文通过对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揭示在男权统治下,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的塑造下,东北的女性世世代代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是如何完全迷失自我,甘愿沦为附属品。  关键词:东北;民间故事;男权思想;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0-02  东北民间故事是东北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的
期刊
摘 要: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关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故事。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阿米尔的外在和内在成长经历,分析了他的成长和自我救赎之路的关系,认为阿米尔是在成长中学会了救赎,也在救赎中得到了成长。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成长;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46-02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19
期刊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定远县地处安徽东部,是滁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定远方言属于江淮官话,这里的方言听起来似乎很“土”,例如“捾、欶、睒、趿、炕”等。然而研究发现,这些很“土”的词语实际上并不“土”,它们在很多古代文献中出现过,如《说文解字》、《广韵》等。  关键词:定远方言;《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本字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5-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