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毁灭”里“重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ke0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让我们重视当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定位】
  在一节语文课中,为什么要选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哪种?笔者认为,首先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叙述了圆明园当年壮观的景色及它的毁灭,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 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及它的毁灭,使学生牢记这一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 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其次,要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由于圆明园已被英、法侵略者毁灭,加之年代久远,对于圆明园当年壮观的景色,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所能有的,也只是从各类报刊书籍媒体中得到的一点零碎的间接认识。因此,从学习对象的角度来看,阅读文中有关圆明园当年壮观景色的描述,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是一个难点。另外,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我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的总体思路是: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启发点拨——分析概括,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诱发学生想象,最后加以分析、概括,利用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思维得到训练提高。
  【教学片段实录】
  ★ 感受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幅插图,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看到的是残垣断壁的废墟。
  师:是的,从图中我们只能看到荒草丛中几根烟痕犹存的石柱高低错落,但是我们仍不难想象出此处建筑昔日的宏大与辉煌。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走进昔日的圆明园你有一种什么感觉?用“——”画出有关语句。
  生:走进昔日的圆明园,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饱览”“流连”什么意思?
  生:饱览的意思是看个够,文中是讲对园内的美景充分观赏。
  生:流连的意思是舍不得离开。
  师: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请同学们默读,找一找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同座两人说一说。
  (学生们说得十分热烈,有说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热闹的“买卖街”,秀丽的山乡村野;还有安澜园、狮子林、西湖……园中景物风格各异,真可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难怪清代诗人王阄运云: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部分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播放录像)同学们,你们瞧,这是西洋楼前的一个喷水池,在它的两旁蹲坐着十二只不同的生肖铜像兽首,每个口中轮流喷水两小时来标准地表示一天的时间。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真是一园看遍天下景。
  生:正如书中所写:不愧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哪一位同学愿做小导游,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带着我们的同学漫游圆明园。(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已置身于圆明园中,望着这群山叠翠、湖如明镜的美景,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美的无与伦比。
  生:圆明园简直就是一座人间仙境。
  师:圆明园不仅是人间天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得到?
  生:文中写道:“圆明园里收藏着最珍贵的文物。”
  生:这些文物年代久远,有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很珍贵。
  生:这些文物的价值很珍贵。
  生:而且,像这样珍贵的文物有很多。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内容。
  ★ 痛惜今日圆明园的残败
  师:听老师读第5自然段(师朗读)。圆明园不但拥有宏大的园林,优美的建筑物及一百多处风格各异的景致,而且有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如今只剩下几根残破的柱子,是谁犯下了这滔天的罪行,闯进了我们的家园呢?
  生:(一起大声回答)英法联军!
  师:为什么他们竟敢这样横行霸道、为非作歹?
  生: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
  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他们“先……再……最后……”用书上的词语来概括。
  (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掠走”“破坏”“放火”,并概括地说出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师:一代名园,沦为废墟,这把大火烙进了每个中国人心里,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师:一百多年来,有多少激愤的目光,追寻着它那惨遭蹂躏的历史,聆听着它那血和泪的控诉。看完录像,你们想说些什么?
  (孩子们群情激昂,积极发言,纷纷表达了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痛惜,对清政府无能的愤恨)
  师:望着这瓦砾遍布的土地,圆明园的辉煌已荡然无存,它有的只是伤痕累累的残破废墟。望着这一切,你们作何感想?
  生:今天的时代已不是1860年,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生:我们一定会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
  【教后琐思】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强大的编辑功能,其声、像同步,三维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直观地展示过程能增强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通过设计,使本来距离学生实际遥远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幅图的三次妙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以一幅西洋楼残景图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图片第一次出现在教授新课的开始,通过观察景物,突出残景的衰败,引起学生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然后再体会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此环节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利用图像造成强烈的视觉感知,为感受圆明园毁灭前后,作者情感的强烈反转打好基础。第二次出现在教学中途,教学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之前,先出示图片,教师配以叙述性的描述,奠定“悲”的基调,然后让学生理解英法联军是如何毁灭圆明园的,目的在于以图熏染情感,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三次出现在教学的最后,课文全部学习完时,为的是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得以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实现教学的最终情感目标。
  教学中,通过观看西洋楼残景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教师动情的范读,并伴有“烘托气氛”的音乐,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组织、控制教学过程。
  一个课题的一点实践。随着课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研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还进行了“主动参与,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模式的探索。笔者以为,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内取得最高效益,以各种手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其主动讨论,发挥其主体作用,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牵涉到大量的历史资料。针对课文这一特点,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在课堂上呈递大量信息资料,如圆明园当年的景观图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影片资料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好课文。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提供,然而,更重要的途径是要求学生课前广泛的搜集。根据资料的来源,课堂上选用不同的呈现手段,教师提供的,可以用投影仪、幻灯、计算机等手段;学生提供的则使用实物投影仪。这样,现代电教手段的使用,既实现了课堂上大量图片资料的呈递,扩展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诱导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针对本课所涉及的资料较多的特点,设计CAI课件,对资料进行管理,方便调用。设计时将各个教学要点设计成素材库,分类储放。利用超文本、热区等方式加强交互。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恰当地选择有关的教学片段进行演示。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学语文,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堂不仅注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还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如理解英法联军怎样毁灭圆明园时,电脑显示出两段句子。(一段是原文,具体描述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段省略了关键字词,显得较简单)要求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读——思——议,促使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这就为学生提供一个人人参与、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说,现代电教手段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时调阅”随机反馈。在要求背诵的段落、朗读的背景音乐分别设置了“随时调阅”功能,在讲习题、练习背诵、小结时可随意调用。边练习边反馈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博大的容量,丰富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学习内容更详尽、全面,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备课、授课,使教师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这样也有利于教学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宋非,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如何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益,提升客户满意度是当今全世界各企业,特别是在中国这样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面临的重要经营决策问题。提高物流运输的决策水平,不仅有助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探讨了教学信息化中的主要要素,探讨了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中心,由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执行者这三要素所构成的教学信息化模式,简述
现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使得计算机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与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与教育方式,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很大影响,需要高
隐性知识是科技型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科技型人才作为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流动过程中会形成部分区域的分布密度大于其他区域的聚集现象。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在和谐环境的作用下,可能产生1+1>2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隐性知识能否在科技型人才间进行有效转移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至关重要。本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人才学等相关基础理论,阐述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
安全生产是煤矿的“生命线”,而瓦斯是引起煤矿事故的最大灾害因素之一,一旦发生,将造成矿毁人亡。有效的防治瓦斯事故,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煤矿开采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瓦斯引起的事故增加,安全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要采取紧急措施,坚决控制住煤矿瓦斯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全面开展以瓦斯隐患排查整改为重点的瓦斯专项整治活动。本论文是在上述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