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供用电能力培养 推进“供电技术”教学改革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tby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供电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通常由于课时少、实验环节少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和供用电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改进教学效果,提出了以强化供用电能力培养为立足点,调整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开创实验项目、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供电技术;能力培养;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陈虹宇(1976- ),女,四川广安人,集美大学轮机学院,讲师。(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集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09037) 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6-0196-02
  
  “供电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对学生掌握供用电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必备的供用电技能,适应面向生产第一线电力网、变配电站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监测检修、教育和培训、技术服务等高素质技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各高校的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供电技术”课程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方面较多,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所欠缺,供用电工程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一、“供电技术”课程现状
  从近几年的调研了解到,开设“供电技术”学校的教师大多反映该课程不仅教师难教、学生也难学。教师“难教”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电气设备不好讲,跟学生互动少;学生“难学”主要表现在:书上公式多、计算多、设备图表多,对电气设备没有感性认识,教师讲过了也不明白。总的来说,该课程基本的现状就是:课时少,实践教学环节少,甚至没有相关的实验环节;对各种电气图纸、电气设备还只限于理论、书本上的图片的认识,不能真实地认识电气图纸,更不能动手摆弄各种电气设备;不能理论结合实际巩固所学,从而使该课程失去了本身实用性很强的特点,变成了记公式、记设备、背原理的一门课程,学完了也不懂供电技术、看不懂电气图、不了解用电常识,达不到对学生供用电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现状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模式的缺陷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用试卷这种标准化的考核方式作为衡量教学的指标,也降低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教育方式多采取灌输式,教师一只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学生速记笔记和重点,不能随时提出疑问,互动少,对真实的技术性掌握的东西只有理论概念的了解,没有实际体会,造成课程教学存在与实际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
  2.专业整合和改革的原因
  由于专业整合和改革的历史原因,造成对该课程的建设相对滞后。以集美大学为例,由于专业调整,该课程2001年至2007年中断,同时由2001以前的专业基础课变为2007年后的专业限选课、2009年后的专业公选课,而且课时也不断调整。由于开课的不连续性甚至不确定性,课程建设也相对滞后。加之供电技术实验设备涉及强电、高电压,投资较大,对实验开设、实验室管理和维护存在极大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供电技术的实践环节建设缓慢,教学的主要精力仍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
  3.教师队伍的供用电实践经验不足
  近年来新进青年教师中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比例加大,他们思维活跃,运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能力强。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走上教学工作前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培养模式本身决定了教师自身实践知识较少、供用电实践能力的薄弱,还不能很好适应学生供用电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阐述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
  4.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目前,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是静态的应试指标,除实验课外的几乎所有课程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均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没有一套系统的供用电工程能力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无法对能力培养做出科学的评价。
  三、加强供用电工程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改革途径
  1.以满足课时要求为前提,合理精炼调整教学内容
  “供电技术”课程综合性、实用性强,章节涵盖广,主要包含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气接线图、电气设备选择和继电保护参数整定等电力系统的专业知识,涉及到电力网工程、电机及拖动、电气识图、高低压技术及继电保护等相关学科知识。每一个章节涉及的内容展开都是一门课程,如果都作详细讲解,不但教学课时不够用,而且学生也很难消化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精炼、取舍,做到实用的精讲、重点的细讲、一般了解的略讲,既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帮助学生有所侧重地学习掌握。同时,还针对教材中一些比较陈旧滞后的内容,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了适当的更新补充,适当采取以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写论文的方式改变传统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供电技术新的发展趋势、新的电气设备、新的技术资料。如目前国内的电力发展现状,各种发电站的发电原理;新型高、中压开关设备现状和工作原理以及其他与供配电相关的电力常识等,进一步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眼界视野,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只是对照图片讲解设备及其工作原理,教师教得费时又费劲,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听起来觉得枯燥,最后甚至放弃对本课程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静止不动的书本图片,很难直观形象地反映出设备工作运行的原理过程。为此,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传统PPT课件的基础上,利用Flash制作有声动画课件演示设备剖面内部动作过程及原理,使学生很直观地获取了图像信息、掌握了设备运行情况。如SF6断路器Flash,可以清楚的看到SF6断路器内部的静触头、动触头、气缸、活塞、灭弧室,同时演示分闸时操作机构通过连杆带动下气缸与活塞的相对运动,压缩SF6气体,使之通过喷嘴吹弧,从而使电弧迅速熄灭的过程。还有DL型感应式继电器,相对于电磁式继电器不好理解,通过Flash演示可以看到内部的两大系统:电磁系统和感应系统,带短路环的电磁铁由于电磁感应原理,通电线圈使电磁铁产生旋转磁场,在铝盘上形成转动力矩,通过电流越大,转矩越大,继电器动作越快。还有模拟具有延时时限的单端供电网络电流速断保护整定的阶段原则工作原理和跳闸的Flash等。这种具有动画效果的有声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学生很直观地获取了图像信息、掌握设备内部运行情况,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
  3.以突出应用性为原则, 适当改变教学模式
  教学中,针对当今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对课程实用性要求强等特点,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突出应用性为原则,适当改变教学模式。
  一是搞讨论式教学。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以往说教式、被动式教学改变为讨论式、互动式、辨析式教学。比如在讲了导线截面积的计算知识时,以家庭装修中“你家的导线应该选几平方的?”展开讨论,这种实际的生活问题,很多学生都表现出极大兴趣。经过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家庭电器功率、使用频率等决定计算负荷大小,再根据断路电流计算考虑导线最大载流量,最后确定导线的截面积大小。当然这是理论的计算方法,实际生活也有类似经验之类的口诀让学生们了解,如穿管、温度,八九折,祼线加一半,铜线升级算。同时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关供电方面的疑问和用电体会等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如“家里吊扇不动了,用棍子拨动一下怎么又可以旋转起来?”、“家里的空调、油烟机是单相的,那怎么形成旋转的磁场?”、“高压铁塔上为什么有5条线路而不是3条?”等,通过采取“问题大家摆、疑惑大家解、答案大家找、收获大家享”的形式,营造“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学生”的浓厚氛围,拉近了学生跟教师之间的距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抓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对缓解课堂教学疲劳、增强教学效果很有帮助。比如,我们在讲解架空线及低压开关设备时,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边架空线路下路边进行实地参观教学,通过对实物的指认使学生认识了绝缘子、跌落隔离开关、跌落熔断器、避雷器等,进一步加深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介绍主接线以及高压变电所设备时,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然后带领学生到校内变配电房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请工程师给学生上现场课,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接触掌握电气图每一个符号的实际意义、各馈出线与高低压开关柜的关系以及直流电源柜的作用等。目前,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受学生欢迎,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供电技术课程的实用性,也克服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4.以供用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开创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环节对工科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从目前情况看,很多高校对供电技术的实验设备建设投入相对较小,开设的实验项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只有积极主动的开创实验基地。协调附近的高压电气设备公司,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电气公司,开关公司等企业生产线进行参观并参与短期实习,写观后感和实習日记。同时借助学校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物业维修部的坏旧设备如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各种继电器等进行拆装,并让新进专业青年教师全程参与和监督,有效解决学校实验设备缺乏的难题,完成如变配电站参观实验、高低压电器认识实验和继电保护电流整定实验等实验项目,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掌握了工厂供电领域的设备运用技能,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供用电工程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供用电工程能力的培养,使青年教师也能获悉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较快的适应角色的转变。
  5.以供用电能力评价为准绳,尽快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书面理论成绩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导致了学习模式的单一化、固定化,限制了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亟待改变传统书面考试对学生成绩的单一评价,建立一套科学的供用电工程能力评价体系。在该课程成绩评价方面,应综合考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论文资料收集能力、参与课堂的能力、实验环节的应用能力,设置合理的权重,得出课程最后成绩。该指标体系见表1。
  这样综合的一个评价极大程度的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和供用电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考核评分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引导学生注重提高积极参与课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把教师的理念从重视理论教学转变到应用能力培养上来。
  四、小结
  在供电技术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摸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几年来,该课程的评估成绩都是优良,学生的满意程度也比较高,学习兴趣很高、主动性很强,很多学生反映在该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但是教学中我们仍然还有很多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在教学方法上还需不断创新、大胆尝试,能力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健明,同向前,苏文成.供电技术(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刘介才.工厂供电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林健.自动化专业《供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9):271-272.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字化辅导(E-coaching)就是通过现代化技术和远程通讯方式(包括电话、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网上交谈会话、知识基础、即时通讯等)实现远程辅导的一个过程。利用知识库和数据库等电子支持系统,数字化辅导能在客户和具有某方面专门知识的专家间搭建起桥梁,能为遍布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异步服务。  关键词:数字化辅导;知识库;数据库  作者简介:黄秋生(1973-),男,湖南衡南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估学生学习科研水平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指出存在于毕业设计中选题、教师指导及学生完成、评阅和答辩等多个环节中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一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金凤(1977-),女,河南宁陵人,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陈根永(1964-),男,河南禹州人,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
期刊
摘要:为了确保趸售电价执行到位,维护企业合法经济权益,改变直接采用趸售局上报报表稽核趸售电价的传统方式,通过深入趸售区,深度挖掘趸售区用电信息,掌握趸售用电负荷变化情况,准确核查趸售客户用电结构。使得趸售电价较采用报表稽核电价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趸售经济效益。实践证明,稽核过程有凭有据、真实可靠、公平公正,趸售电价稽核方式的改进是可行的。  关键词:趸售电价;稽核;趸售区;用电结构;经济效益  
期刊
摘要:学校从艰苦办学到快速发展,又经历了从学历教育到培训教育的跨越。介绍了牡丹江电力工业学校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电力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探索实践和做法体会。  关键词:探索实践;服务企业;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洪身俭(1957-),男,山东荣成人,牡丹江电力工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里文淼(1967-),男,满族,黑龙江五常人,牡丹江电力工业学校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黑龙江牡丹江15701
期刊
摘要:依据“电力工程”课程在非电专业中的地位,分析该课程现使用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该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电力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玲(1964-),女,安徽太和人,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张海荣(1970-),女,山西临汾人,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山西太原03001
期刊
摘要:结合并拓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的教育思想,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应用在“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实践,该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教学做;可编程控制器;创新教育基地;案例教学法  作者简介:蔡义明(1976-),男,广西桂平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李泽(1960-),男,广西容县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
期刊
摘要:介绍了ZGM113型中速磨煤机的技术数据和工作原理,并着重对该磨煤机在运行中发生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磨煤机实际运行情况,针对ZGM113型中速磨煤机的主要故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中速磨煤机;常见故障;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李宗耀(1982-),男,满族,河北秦皇岛人,神华河北国华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全技术部,工程师;季广辉(1983-),男,河北保定人,神华河北国华
期刊
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包含的许多教育观念都值得我们深思。教育即沟通是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人、教育、学校、社会、生活等都因为沟通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共同体。  关键词: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社会;沟通  作者简介:卢瑜(1987-),女,广东汕头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当前,国家对应急机制建设工作特别重视,作为国家应急机制基础之一的电力应急机制建设发挥了带头作用,各级电力公司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作。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总体规划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开展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作,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目前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地市供电公司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设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装置”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对并网、励磁及调频等实际装置的工作原理及软硬件结构进行介绍。由于学生对实际装置接触较少,对书中设备的各组成元件、工作原理及现象非常陌生,难以理解。现提出一套课程改革的方案和设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讲授、实验、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等多种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书中知识。且学生在搭建仿真平台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并学会了如何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