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中的主体间性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556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体间性”为全程互动的教育美学澄清了两个问题:自我和他人必须彼此尊重才能在世界中共在;沟通只有在交互的主体性中才能达成。教学艺术中的主体间性有三个层次:回归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主体性;通过视域融合与学生共在;走向审美主义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互动;主体间性;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高校长期以来的建设目标,但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往往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教师对于互动教学中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认识不足,既不能够树立学生的主体性以破除教师的“一言堂”,又不利于教师和学生间的视域融合。
  一、师生关系与主体间性
  胡塞尔提出的“先验的交互主体性”,一直是哲学界和教育学界讨论的焦点话题,对于将教师和学生凝结为“我们”启发很大。在教学艺术中反思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师生间的视域融合。
  主体性问题并不是一个局限于个体的问题,相反,交往中的人具有“构成主体性普遍网络的交互主体性”。因此教师只有意识到主体间性的普遍性,才能够在哲学的高度尊重学生,树立全程互动的教学艺术。“主体间性”是一种关系的视角,既不偏向自我也不偏向他人,有助于打造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和谐课堂。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孤立而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人际网络上的网格,嵌入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网络,需要用教学艺术不断地去引导和整合。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应当回归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个别的现象,具有普遍的交互主体性,是理性存在物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基础。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在千差万别的经验现象之下存在着普遍的主体间性。教学艺术可以合理地、适时地处理师生关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能超越社会决定论,又能避免相对主义。主体间性引导下的教学艺术中既能看到师生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又能维持师生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教师与学生共在
  人与人之间的经验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有赖于“主体间性”的先在,如果没有他者,我们认识不了世界;没有他者,我们也无从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以个体的方式去构建课堂和经验课堂,他必须尊重和依赖学生,必须在对他来说“陌生的、交互主体经验的意义上来经验这个世界”。
  海德格尔重视他者,认为独在不能脱离共在,指出“他人只能在一种共在中而且只能为一种共在而不在”。由此可见,与学生共在正是教师最为完整的存在方式,它摆脱了那种唯我独尊、抱残守缺的填鸭式教学,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也助益颇多。与学生共在有赖于沟通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全程互动的教育模式重视对话,重视在对话中开显意义,因为“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
  有效的沟通和对话需要两个以上的主体的结合体和某种稳定的语言的框架。也就是波普尔指出的沟通的前提:“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通过语言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意义的理解的主体间的框架”。在课堂的语境之下,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学生并倡导师生间的角色互换。此外,有效沟通不能够偏重自我或他人,需要沟通理性的指导。哈贝马斯认为沟通以理性为基础,行动者“在相互联系中彼此理解”受此启发,教师也应当用相互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环节。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自我的成长,而是源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同样适用。
  三、走向审美的教学艺术
  美学是现代性的表现之一,也是教学艺术的基本走向。杨春时提倡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应意识到“‘我’与世界同一”。可见,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并不意图消灭异质性而达成和谐,而是采用异质共存的世界观来统摄我们的经验域。这对教育学的互动理论很有启发,因为单中心的动力源并不能形成互动的机制,而只有多中心的多元课堂才可能超越自我和他人,并达成与世界的共在。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因为美学涉及的主要是感性的领域,声情并茂的授课更能打动人心,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全程互动的课堂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增加了审美的维度,可以增加授课魅力,增进师生情谊,丰富课堂层次,加强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3][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德]胡塞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7.
  [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7]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8]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
  [9][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杨春时.现代哲学本体论的重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单位:黄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蔡舒姝/广西大学学生工作处)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的教育历经几次变革,虽然改变了落后的状态,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根深蒂固的弊端,要想实现突破,一定要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突破瓶颈,才能有所成就。  关键词:教育变革;教育工作者;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90-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就进入了转型和变革期,教育领域发展着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
一、学校领导重视艺术教育(一)强调美育重要性校长多次在师生大会上强调:"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与德育为核心,通过艺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
使用有限元程序对聚变发电反应堆FDS-II双冷锂铅包层结构进行数值模拟,依据结构设计、热工水力学参数和中子学计算参数,给出对应包层结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同时分析了液态
从管理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核电站管理中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管理影响因素,并联系实际,介绍了大亚湾核电站建立、维持与贯彻安全文化的管理实践.
作者简介:蒋兴君(1976.09-),男,,湖南省宁远县,学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翻译。  摘要:文学作品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对翻译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受到不同地域文化、不同风土人情的影响,将使文学作品的翻译存在差异性,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要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并且注重多元文化思想的融入,跨越文化障碍,提高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与译国文化背景的相似度。本文就着重针对
在Fuchs-Hansen的绝热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脉冲堆的脉冲参数计算公式,计算了西安脉冲堆在引入不同反应性的动态参数,并分析了计算了西安脉冲堆堆芯水腔和Mo-Te靶件对堆的安全参数的影响。
林承国。男,1958年生,北京市人。1976年在海军东海舰队快艇21支队服役;1982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美工组工作。后调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做宣传工作;在中国政法大学获研究生学历。自幼
在单根U形管内进行蒸汽冷凝回流实验,研究冷凝回流的流动及阻液现象.U形管内径为20 mm,总高度为4.1 m和7.0 m两种.主要实验参数范围为:系统压力0.1~6.0 MPa,蒸汽质量流速4~45 k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就如何提高职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42-01  在目前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方法仍会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学生对语法及语言结构知识的掌握,不注重教学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在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