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能力新探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x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应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不单纯是语言文字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质疑问难,源于探究,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是创造发明的起跑线。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激发兴趣 消除顾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应从兴趣入手。但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仍有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被同学嘲笑、讽刺,怕老师说他是笨小孩,不敢大胆提出疑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本质里有被尊重和被承认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用信任的目光和期望的语气给予肯定和鼓励,绝对不能训斥和处罚。
  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热烈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消除顾虑。如:班上一名后进生,平时很少与人交流沟通,举手回答问题那是少之又少。但在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中,他在笔者的暗示和鼓励下,竟然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是我们人类呼风唤雨呢?我们人类发现什么与发明什么才能呼风唤雨呢?”令笔者大感欣慰。为此,笔者就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激活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质疑”创造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精彩课堂,强化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掌握方法 异彩纷呈
  古人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们明白,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质疑,教学中教师应指导质疑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
  质疑课题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在教材中的很多课题常常使人产生疑问,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当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读题目,他们马上产生疑问,纷纷举手提出:“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啦?”“鱼不在水里游吗?”“题目错了吗?”“应该把《鱼游到了纸上》改成《鱼画到了纸上》《鱼游到了河里》”……于是,自然而然地激烈议论起来,各抒己见。在这精彩的场面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兴趣。让他们悟出聋哑青年因为画技高超,所以把鱼画得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质疑重点词 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再理解句子意思。比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先引导学生在句子中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在书上用笔划出来,并打上问号。当学生读完后就提出:“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谁和谁在“同一时刻”干什么?文中出现了两个“静静地”意思相同吗?台湾青年为什么在地震中也愿意“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抽血呢?他和李博士不怕死吗?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情绪高涨地展开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小组合作中能解决的直接解决,做到自主探究。很多学生在探究中也体会到:台湾青年与大陆的小钱虽然互不相识,但台湾青年不顾自己的安危,利用地震的暂停间隔抽血捐赠给小钱;同时也体会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他在地震中没想到自己,一心想救助小钱的高尚品质。学生们不但在词语中理解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而且也体会到文中的中心思想。可见,成功地抓住重点词质疑是理解课文内容,创造精彩课堂的关键。
  质疑句、段 众所周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比如,教学《触摸的春天》时,引导学生注意找出重点的句子与段落,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学生对文中的几个句子产生了兴趣。比如:安静是一个盲童,为什么能拢住一只活生生的蝴蝶呢?作者怎能看到安静的内心世界呢?蝴蝶飞走了,安静却仰起头来张望,她不是盲的吗?怎么会看得到呢?“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在这段中,为什么说蝴蝶是安静人生中的曲线与飞翔的概念?学生通过质疑,体会到安静是一个盲童,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脉搏,对人生充满期盼。因此,作为健全的人,学生们就更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好好读书,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质疑是探究的一种,是创造的起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品尝着浓浓的语文味,阐述着自己的理想;让语文课堂坚持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课堂留住了语文的根,追求教学质效;让课堂因质疑而精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碑店市辛立庄镇总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