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当前初中语文研究发生性学习的分析,提出了三种策略,对于推动和促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狭义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探求问题,掌握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积极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其本质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包括: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研究的“主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背景差异,在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圈子里,学生只能带着镣铐跳舞。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施展;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发现;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个体只有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使思维敏捷、流畅,从而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参与者,研究性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热情,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占战》一文时,我组织了一场“鲁庄公真的‘鄙’
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得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平等合作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不会担心发挥不当而受到批评,不会处于被动、压抑的心理状态,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二、“以小见大”,正确把握“研究”的内涵。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不同于高校的科学学术研究。这里的研究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的研究重出研究成果,重出有创新、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成就,是高级层次的研究,代表学术研究的前沿。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完成基础教育的培养任务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不可过于苛求,学生的研究毕竟只是停留在“类创造”的层次上。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应从小处入手,课题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搞得大一点、深一点。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教师在备课时,应做有心人,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师生瞬间的思想火花求疑、求真,从而找到新的课题。
我在教《胡同文化》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一次尝试。备课时我准备了三个课题:(1)中国民居建筑文化;(2)“忍”在今天通融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3)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要介绍作者时,我提到汪先生是高邮人,有时学生立即插言,高邮产双黄蛋,在江苏很有名气。我就讲不仅“居”有文化,吃也有文化,并进一步延伸到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我提到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有学生决定选择两位作家语言风格作比较。我首先肯定这样同学的想法,然后建议还是比较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为什么呢?因为比较两个作家,对一位中学生来说课题太大,阅读量和理论准备都不充分。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课题小但对学生启发大,因为两篇课文均为作者的代表作。一个月以后,不少学生对我所准备的三个课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切忌过大,否则会使学生无力驾驭;应“以小见大,”小处着手,深入探索。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量力而行,并能成功地完成课题,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讲为辅”,合理调控“研究”的走向。
语文教学改革易走极端,往往不能客观辩证对待新旧模式。讲授式有其无法取代的地位,它在讲授语文基础知识时极具优势,教师可以系统、科学地传授知识,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教学更具实效性,它是一种省时的经济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讲授式的基础上的,绝不能因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抛弃讲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科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其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创新性、民主性而得到语文教学同仁的青睐,对传统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语文研究性学习并非可以取代讲授式教学模式,也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狭义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探求问题,掌握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积极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其本质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包括: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研究的“主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背景差异,在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圈子里,学生只能带着镣铐跳舞。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施展;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发现;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个体只有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使思维敏捷、流畅,从而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参与者,研究性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热情,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占战》一文时,我组织了一场“鲁庄公真的‘鄙’
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得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平等合作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不会担心发挥不当而受到批评,不会处于被动、压抑的心理状态,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二、“以小见大”,正确把握“研究”的内涵。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不同于高校的科学学术研究。这里的研究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的研究重出研究成果,重出有创新、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成就,是高级层次的研究,代表学术研究的前沿。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完成基础教育的培养任务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不可过于苛求,学生的研究毕竟只是停留在“类创造”的层次上。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应从小处入手,课题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搞得大一点、深一点。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教师在备课时,应做有心人,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师生瞬间的思想火花求疑、求真,从而找到新的课题。
我在教《胡同文化》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一次尝试。备课时我准备了三个课题:(1)中国民居建筑文化;(2)“忍”在今天通融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3)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要介绍作者时,我提到汪先生是高邮人,有时学生立即插言,高邮产双黄蛋,在江苏很有名气。我就讲不仅“居”有文化,吃也有文化,并进一步延伸到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我提到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有学生决定选择两位作家语言风格作比较。我首先肯定这样同学的想法,然后建议还是比较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为什么呢?因为比较两个作家,对一位中学生来说课题太大,阅读量和理论准备都不充分。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课题小但对学生启发大,因为两篇课文均为作者的代表作。一个月以后,不少学生对我所准备的三个课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切忌过大,否则会使学生无力驾驭;应“以小见大,”小处着手,深入探索。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量力而行,并能成功地完成课题,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讲为辅”,合理调控“研究”的走向。
语文教学改革易走极端,往往不能客观辩证对待新旧模式。讲授式有其无法取代的地位,它在讲授语文基础知识时极具优势,教师可以系统、科学地传授知识,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教学更具实效性,它是一种省时的经济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讲授式的基础上的,绝不能因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抛弃讲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科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其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创新性、民主性而得到语文教学同仁的青睐,对传统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语文研究性学习并非可以取代讲授式教学模式,也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