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运用“三步三位九法”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时长的疗效差异性。 方法: 本研究设计为前瞻性随机单盲临床试验,全部试验对象均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99例。所有纳入试验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到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单组33例,均采取以“三步三位九法”手法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具体操作详见1.3),总疗程为3周;依据前期分组,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分别施以1周、2周及3周不同时长的手法治疗时间(每日1次,约30min/次);治疗1组、治疗2组患者各自手法治疗疗程结束后嘱患者卧床休息,至治疗3组疗程结束;分别在3组患者各自手法疗程结束时(即治疗的第1、2、3周)对3组患者自主感觉症状、临床体征检查、日常活动动作的相关指标进行横向评分比较,以评价3组患者施以不同时长手法治疗疗程的疗效差异性。 结果: 1.治疗第1周:自主感觉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腰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下肢麻木疼痛感、步行后疼痛或无力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3组患者自主感觉症状相关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体征检查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下肢感觉、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3组患者临床体征检查相关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活动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睡觉翻身、站立、洗脸、行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持或上举重物、弯腰、长时间坐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3组患者日常功能活动相关指标评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第2周:自主感觉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腰痛评分明显降低(P<0.01或P<0.05),治疗1组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感、步行后疼痛或无力感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2组、治疗3组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感、步行后疼痛或无力感评分明显降低且具有更显著的差异性(P<0.01);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治疗3组患者自主感觉相关指标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与治疗2组比较,治疗3组患者自主感觉相关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体征检查评分,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临床体征检查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3组患者临床体征检查相关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功能活动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日常功能活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治疗3组患者持或上举重物、弯腰、长时间坐位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2组比较,治疗3组患者日常功能活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第3周:自主感觉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自主感觉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患者自主感觉相关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患者下肢麻木疼痛评分、步行后疼痛或无力感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2组比较,治疗3组患者下肢麻木疼痛评分、步行后疼痛或无力感评分明显降低(P<0.05);临床体征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临床体征检测相关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患者临床体征检查相关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患者临床体征检查相关指标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2组比较,治疗3组患者临床体征检测相关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日常活动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日常功能活动相关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患者日常功能活动相关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患者日常功能活动各项相关指标评分均改善更明显(P<0.05);与治疗2组比较,治疗3组患者持或上举重物、弯腰、长时间坐位评分明显降低(P<0.05),翻身、站立、洗脸、行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3组患者3周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治疗3组优良率明显提高(P<0.05);与治疗2组比较,治疗3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手法治疗时间的不同对于自主感觉症状、临床体征检查、日常功能活动相关的各项指标评分的改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手法治疗1周,对于患者腰痛症状,以及翻身、站立、洗脸等简单的功能活动可获得明显的缓解,而神经功能和腰椎负重性功能活动的恢复则相对缓慢。 3.手法治疗2周,对于患者的下肢麻木疼痛感、步行后疼痛或无力感,以及持或上举重物、弯腰、长时间坐位等腰椎负重性的功能活动具有更显著的改善作用,腰痛、下肢疼痛,以及翻身、站立、洗脸等简单功能活动亦进一步改善。 4.手法治疗3周,对于患者直腿抬高试验、下肢感觉、肌力等神经功能具有更显著的改善作用,持或上举重物、弯腰、长时间坐位等腰椎负重性的功能活动亦进一步改善。 5.从3周总疗程结束后整体治疗的优良率来看,手法治疗2周患者可获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