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汤寿潜的革命转向

来源 :民国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鼎革之际,汤寿潜秉持反对专制的一贯立场以及通过国会请愿测出清廷无立宪真心的政治判断,与江浙立宪派一起迅速响应革命拥护共和.其最大的担忧是政局动荡导致社会陷入无国之惨,所主张的共和则接近中国原典的本义.汤寿潜认为调整的重要方面有三:促成各省独立政权的共和,以便尽快组建统一的民国政府,恢复秩序,争取国际承认;提倡五族共和,维护国家统一;一步到位实现政体的最高形式,防止不断革命.这与掌握政权的革命党人的政治论调大体合拍.而汤寿潜较为坚定的反袁态度以及坚决主张北伐,防止清廷将权力私相授受,则与孙中山等人同调,比许多革命党人认识更加深刻.
其他文献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系列作品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综合性、无限性特征,既蕴含了东方古老的平面构成意识与中国传统意境美,也涵括了西方绘画中空间结构的构成美.其画面博大宏敞的气象使观者从深具意味性、哲理性的形象墨韵中进入神秘的空间境界,感受到一种恢宏壮阔之美.同时,作品中主题形象表现出的主观世界的心理空间,带着观者远行前往心灵的秘境,或是将其引入空灵、浩渺、神旷、壮阔、大气、高远的虚空中,在时间与空间中无遮无碍的“神游”,仿佛置身于无极之境.
期刊
诗人卞之琳在《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窗里窗外形成了一个对应视角,观照的人不同,自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景象.其实,无论文学还是绘画,好的作品总是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让创作者和观赏者都有心的沟通,频率未必相同,但是引发美的涟漪却是共通的.黄菁《有窗的风景》系列作品就可以视作这样的典范.
期刊
一rn从文化史学的角度来看,图像(包括静止图片和活动影像)作为一个时代的视觉印迹,不可避免地言说有关过去那个年代的故事,图像本身的在场感与逼真性又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作为“80后”油画家刘悦来说,他用笔下诗意的图像带领我们感受和体验这种在场感和逼真性,继而引发出人文思索.
期刊
3.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三次大会粮食部口头报告rn(1944年9月)rn粮食部报告rn自上年九月间贵会第三届第二次大会以后,迄本年八月底止,关于粮食之管理、储备、仓运、供应等各项行政与业务上之措施及其进展情形,业经择要编列行政院工作报告,不再赘陈.兹拟补充陈述者,首为本年全国丰收,五六月以来,各地粮价普遍下跌,值此抗战第八年头,凡百艰困之际,得此天助,使我经济上发生莫大之安定力量,实予我人以无限之感奋.其次为过去一年间若干困难问题,或事前预筹,或临时补救,幸免陨越,关于业务上之改进、机构人事之整饬,以及营私
期刊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的产物,1938年4月至8月间主要在武汉地区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界爱国人士,从事抗日宣传.该报告记录了第三厅在武汉期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的情形,可为抗战史、新闻传播史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史料支撑.
在中共党、团组织的积极推动与引导下,1924年到1926年初,北京蒙藏专门学校的一批蒙古族青年学生的政治身份,先后经历了从中国国民党员到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员的转变,在革命的震荡中经受了严格的洗礼后,并在大革命洪流中完成了向中国共产党员的转变.这些史实只有置诸当时国内政治环境和中共政策变动的背景下才能看得更为清楚,而不能只是依托某些回忆文章.
关于陈独秀等人是否于1920年在上海建立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党史学界对此问题历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形成中共创建史上一桩长年疑案.综合国共两党资料及最新在俄罗斯发现的史料可知,1920年5月成立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起初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秘密性小团体,此后发展成以建立共产党为宗旨的核心组织,其团体性质和组织形态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城市成立的相关组织.随着1921年4月青年团中央成立和建党工作初步完成,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转变为中共早期组织领导下偏重理论宣传的公开机关.
民国前期的历史教科书对于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之史实的叙述,是切近于事件发生之时同代人最初的历史表述,是后来所有叙述的基础.这一叙述主要围绕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而展开,强调民国建立、清朝结束的历史,是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过程,可谓“共和”叙事.其特点非常鲜明,突出民主共和制度之建立对于中国历史变迁的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关键环节的表述上,突显袁世凯的地位,把袁氏当政视为共和制最终建立的标志,相对弱化孙中山的作用.尽管这样的表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在辛亥革命史的学术研究尚未开展的情况下,用“共和”
电报能迅速传递信息,是近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充分认识到电报的重要性,在与清政府的斗争中,会迅速占领电报通信机关,整顿电报局所及线路,拍电各方号召响应与支持,向清政府拍发“伪电”,扰乱对方人心等.与此同时,清政府也会加强所属区域内电报机关管理,严防涉及革命信息的电报传递.电报通信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革命参与者用以及时交流信息,推动革命迅速发展的重要工具.
1932年湖南省建设厅厅长谭常愷被国民政府监察院弹劾,最终被政务官惩戒委员会予以免职并停止任用10年之处分.复原本案全过程,自监察院的弹劾、审查、移付,到政惩会的调查、申辩、议决,所有程序大体依法办理.林森、叶楚伧等元老主持的监察院与政惩会不仅处分了谭常愷,还顶住了蒋介石等人的多次干预,显示出了国民党元老是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亦说明监察权已初步独立于行政权.以往研究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多集中讨论监察院,仅把惩戒机关当作附庸,有未窥全豹之弊.党治无疑制约着监察制度的运行,但党治下的监察制度亦有其韧性.流行已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