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RDS早产儿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按常规仰卧位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采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体位变换,观察两组早产儿的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早产儿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OI)有所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有所下降,且观察组p H值、Pa O2、OI明显高于对照组,Pa 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气道阻力(R)、胸肺顺应性(TC)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心率(HR)与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血压(MAP)无显著变化(P>0.05),且两组早产儿治疗后CVP、MAP、H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实施不同体位变更护理,可提高RDS早产儿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氧合状态,改善呼吸动力学与血气分析指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