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人文素质培养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教育适应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培养适应21世纪的护理人才。
  护理模式经过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发展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工作包括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理论为依据,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病人为中心实施的有计划的心身护理。使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技术操作扩展到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诸因素对疾病和康复的影响,制定护理内容;使护理工作从被动执行医嘱转变成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根据病人需求设计护理程序。医生与护士不再是主、助关系,而是共同为恢复病人健康而努力的合作关系。总之,护理工作开始由护理“病”转向护理“人”。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善于接触与评估病人,及时发现护理问题,正确做出护理诊断,制订处理方案,实施护理评价。为了适应护理模式转变的需求,加强护士的人文素质教育,早在1994年卫生部就开始护理服务模式与护理教育的改革与试点。自1996年以来先后召开了一系列护理教育改革工作会,制订了以整体护理为核心的《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按整体护理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征,精简和压缩传统生物医学基础课程,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如增加了《护理心理学》、《英语》、《护理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学时;新开设了《营养与膳食》、《卫生保健》、《人际沟通》、《社会学基础》、《老年护理学》等课程。主要特色是“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使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理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发展
  通过人文教育,提升人的政治素质,开拓专业素质,扩充文化素质,奠定心理素质。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富有个性和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丰富个体的精神品质与文化内涵;引导受教育者对人类、社会、他人、自我的各种问题与价值具有感悟和理解,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形成以人格精神发展的目标,以知识、经验、品质、能力、智慧为特征的现代人。中国传统教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世纪,科技发展了,掌握科技的人的素质至关重要。需要一种由强烈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激发出的创造激情;需要多种知识整合形成的创造能力等。同时,高科技发展需要人的理智驾驭。1988年,约2/3的诺贝尔奖得主云集巴黎开会时,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则必须回首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在促进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倡导“仁者爱人”,即爱这个社会,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地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塑造新一代高科技、高素质、有知识、有文化的专门人才的重要措施。
  二、人文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这样一种教育,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运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促进文化内化和个体发展,培养学生求真、向善、趋美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人本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感悟人的本质,认识人的使命,追求人的终极目标。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的价值正是在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关系中得以实现的。如果说科学教育教会青年如何做事,那么人文素质教育是教会青年如何做人,这个大写的“人”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我国几千年文化遗产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无不渗透着博大的人文情怀。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此教育青年一代,是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它的整合性、感召性和启发性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在培养和提高护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起重要促进作用,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观念。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系统进行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超越为技术社会生产人才的广义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超越狭窄的专门知识教育目标,注重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真正以人为本,以普通教育奠定基础,以人文教育发展人格,以专业教育提供知识和技能,并使三者得以整合,培养以品德为根本、以能力为基础的具有主体人格和智慧的新一代护理专业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人文素质教育不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但人文精神的塑造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发展主体精神,使人的能力得以拓展。由知识而经验,由经验而智慧,由智慧而德性,最后转化为专业整体能力。因此,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仅靠增设人文课程是不够的,而且受护生时间、精力和学校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增开许多课程。所以,应把人文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文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3.营造人文氛围。根据人文教育的感召性和启发性特点,如果知识对人文素质培养与提高起到基础作用,那么积极的生活积累,良好的环境熏陶,健康的行为养成,则是塑造人文精神的关键。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体现一种精神文化与崇高品质,渗透尊重知识、尊重生活、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一个政治氛围健康、文化氛围浓郁、科学氛围活跃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4.加强第二课堂。要将学生的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除课堂教学外,社会大课堂十分重要。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向社会学习。对护生来说,通过接触其服务主体,与患者沟通,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培养人道主义情怀,增强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在这种崇高精神的驱使下,将知识技能奉献于社会。
  5.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实施护生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素质直接影响被教育者的素质。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卫生(护士)学校专任教师人文教育薄弱的现实,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唯其具备较高人文素质修养的教师才能自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渗透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诊疗技术的发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发病率呈现增多趋势。OSAHS的主要危害是睡眠结构紊乱和反复发作的间歇低氧血症,可引起多系统功能损害和并发症,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加强护理干预,普及相关疾病知识,可以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
个案社会工作(social casework)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直观性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将192名护理专业高职生随机分为对照组(94名)和实验组(98名)。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在利用直观性强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认为直观性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理解能力;实验组学生操作技能及理论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2个班学生采用传统的板书讲解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重申,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从校本发展的角度看,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
摘 要: 在过去的几年中,作者所在的法律诊所成功发起了多起公益诉讼,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参训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公益精神。实践证明,法律诊所公益诉讼是培养法科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公益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克服民事诉讼代理人资格这一法律问题之后,法律诊所公益诉讼仍会有很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 法律诊所 公益诉讼 案例评析  一、法律诊所公益诉讼实践教学实例简
学位
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特指借助校内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素养环境,让大学生与社会各界成功人士结对,通过思想交流、知识传授、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在大学生理想信念、
在矿井安全管理中,我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积极探索一种适应矿井自身特点的安全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0年即矿井投产的第一年,建成了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1991年达到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绐济观念的出现对道德主体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产生了两大现实影响:一是利益驱动成为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二是出于利益定位的不
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