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出名,百姓闹心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读书镜》中记载,明朝时有个浙江人郭南到江苏常熟做知县,颇得民心。常熟附近有个虞山,那里特产软栗。老百姓就摘了很多栗子当作土特产送给郭南。
  不承想,郭县令见了栗子并未笑逐颜开,倒显得非常紧张,随即一道命令下来,让种栗子的百姓把地里的栗子全都拔去。理由呢,按照相关记载,说是“异日必有以此殃害常熟之民”,意思是早晚有人会因为这栗子侵害你们。
  这句话,里面其实少了一个关键字——“人”,说完整了应该是“异日必有人以此殃害常熟之民”。可是谁会用栗子害人呢,似乎难以理解,郭县令也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让老百姓照自己说的办。
  答案最终由陈继儒揭晓,他在另一本书《见闻录》中记载了一个相似的故事。某文姓大人在浙江永嘉做官时,当地出产特别好吃的梨子。有人当作礼物送给朝廷“中官”,也即太监,结果让太监尝到了甜头,于是借着皇帝的名头传下令来,让当地年年都要交梨,充当贡品。文大人得知此事,说:“梨于民何济,使岁为例,其何以堪!”意思是这梨年年都要上贡成了惯例,老百姓哪受得了!于是带人将本地梨树砍了个精光。
  看到这儿,我们尚可以为皇帝和太监说点好话,怪罪陈继儒这个人太偏激,总拿笔墨记录偶发的一些社会现象堆凑在一起,渲染出本来并不那么突出的问题色彩。
  可是,同样是明朝,我们随便就可以找出其他旁证。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有一则记载,称明朝各镇戍、镇守的内官,竞相以所在的“土物”——土特产进奉皇上,谓之孝顺,并且年年都要送,逐渐养成了习惯,最后竟然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面记载,大臣钱文通是松江人,曾被松江百姓祭祀在乡贤祠,到了嘉靖年间却被轰了出去,取消祭祀待遇。原因就是老钱穿着大红云布缝制的衣服入朝觐见,结果被太监们发现,建言献策于皇帝,于是松江老百姓被分派到制造红布的任务。如果是一次性的倒也罢了,但当时人称“贻永害”,也就是说这祸害不是一年两年,而是皇帝在祸害在,年年岁岁都要给皇帝老儿进贡的,如此一来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本来老钱入朝做官是地方的光荣,这下对其转为恨之入骨,不活剥了他就算不错了!
  细细搜罗史料,可以发现宋代也有类似的故事。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记载,宋朝的张咏到崇阳县当县令,当地老百姓普遍以种茶为业,张县令看了说,“茶利厚,官将榷之,不若早自异也”。下令拔出茶树改种桑树,当时老百姓特别不理解,一时间怨声载道。又过了些年,政府对茶搞专卖,强征百姓茶园,种茶人纷纷失业,此时崇阳县的桑树已经颇具规模,老百姓都干起了纺织,走上了幸福生活的新路,生活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于是“思公之惠,立庙报之”。
  就像明代的正德年间,浙江富阳特产茶叶和鲥鱼,都被指定为贡品,导致百姓颇受其害,当时流传着一首《富阳民谣》,称“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意思是有了这些好东西实在不是什么好事,鱼肥了就要卖掉孩子,茶香了就要破产,只因为要给皇帝进贡。
  早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说过,民如初生之苗,应当扶助其长大,而不要频繁骚扰,话里话外就是要求所有有权的人,不论权大权小,都应爱惜民力,休养生息,不能瞎折腾。可惜子孙皇帝没有在继承皇位的同时把这条祖训继承下来,更没有管好身边人,让太监们狐假虎威四处吃拿卡要。难怪地方上有再好的东西也不敢留,纷纷挥泪断臂。
  前文所说的郭大人、文大人、张大人都堪称好官,他们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生怕百姓受屈遭罪,虽然带头拔了栗子树,砍了梨树,表面上看似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其实是保护了老百姓,受到了百姓无限尊敬。只是,好端端的栗子和梨子就这么给毁了,着实可惜。无论如何,采取破坏甚至毁灭的方式来求安宁保生存,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可是,在强横的专制权力下,他们如此选择,获得的兴许还真比舍弃的要多。
其他文献
关愚谦,北京人,1931年生,曾担任苏联顾问翻译,后在财政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1972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在汉堡大学执教至今。  1968年的夏天,在“文革”的暴风骤雨来到时,关愚谦偷拿一本日本人的护照,走上了荒唐而冒险的亡命之旅。在相当长时间里,关愚谦与逃港音乐家马思聪是齐名的“可耻”的“叛国者”。  假借外宾身份出逃  关愚谦的父亲关锡斌曾和周
美国癌症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癌细胞是“未成熟的”,好像永远不能成长为发育充分的正常细胞。它们把全部能量用来迅速繁殖。如果能够用一种药物“帮助”这些细胞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变成正常细胞,就能把癌症治好。  他们发现一种极性溶剂二甲替甲酰胺能使癌细胞转变为正常细胞。把这种溶剂加到正在培养人体结肠癌细胞的营养液里,癌细胞生长速度大大减慢,看上去变大变成熟了。  研究人员进行进一步试验,给20只没有防
1917年年初,被一战拖累至崩溃边缘的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反战的情绪也在迅速蔓延。终于,在这一年的3月8日(俄历2月23日)爆发了“二月革命”,俄国人民推翻了帝制,之后诞生了一支“妇女敢死营”。  头领是个“女张飞”  建“妇女敢死营”的构想始于西伯利亚地区的一名普通村妇雅什卡。因生活所迫,从5岁起,雅什卡就为地主家做活,因此生得肩膀宽大有力,据说能轻易举起90公斤的重物。  1
台湾最严重的现象之一是贪污  【台湾《自立晚报》七月十五日社论】参加国家建设研究会政治外交组的海外人士表示:他们回国之后,与一般人民交谈所获的印象是——人民认为,当前政治上最严重的现象之一,还是贪污的普遍。  身居高位者或以为此言“以偏概全”,迹近挑剔,事实上任何人只须深入民间,周询密访,即不难发觉若干承办人民申请事项、办理手续,或有义务为人民解决有关问题之基层行政人员,如无“红包”以为奉献,往往
清朝末年,湖南宁乡有位名噪一时的人物,他叫周汉,以军功官至候补道。他有个笔名叫“周孔徒”,看这名字就大致能猜到他有多么守旧,其子周家树是否受其影响也守旧,未见更多材料,但有一个事实,即周家树是当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湘籍学员中唯一在脑后留了一条辫子的。当时留学生去辫者占十之八九,大都在日本一上岸即剪掉发辫。周家树为三期学员,回国后先在湖南武备学堂做教官,后来调去陆军部,再被派到驻日公使馆,成为日本陆军
终于有了自家的土地  “那可是个好辰光!解放了,地主家的田地、房子,还有牲畜全部分给了穷人!那时我刚刚成亲,家里也分了十亩地、一头牛!祖祖辈辈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那个高兴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那几年,我们两口子农时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家,地里一棵杂草都没有!不管种什么,我们的产量都比别人高出一截。夜里我们轮流起来给牛喂料,牛那个膘肥体壮!我们很爱惜它,它也很对得起我们。  “每年我
现在,很多人喜欢美食,但又不肯亲自下厨,有时还拿出“君子远庖厨”做挡箭牌,似乎只要远离庖厨,就是君子了。其实,这是对“君子远庖厨”的误解。  在古代,厨师是普遍受到社会尊重的。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司马迁的《史记》后补有一篇《三皇本纪》,里面就说人文初祖伏羲就是厨师出身。“太昊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又称“伏牺”,获取猎物之谓也。这里的“庖厨”,就是厨师。古时常常拿庖厨活动来喻说安邦治国之大事,
摘要:云南平河哈尼族在长期的自然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以粗放型农耕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从建国以来,哈尼族开始尝试了新的生计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各种特色作物的种植深刻影响了哈尼族的生计方式。加上交通的便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哈尼族的生计方式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  关键词:哈尼族;生计方式;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1905年,传统强国俄国竟败在小小的日本手中。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热衷分析其中的胜败之道,但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日本驻俄武官明石元二郎(1864-1919)大佐。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惊叹于他的活动能量,称其为“堪比20万大军的人”。可是,明石元二郎至死都竭力隐瞒他的“功绩”,因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谍报与策反,甚至将自己的策反工作搞到俄国革命家列宁身上。  让人看走眼的“木瓜”  明石元二郎1865年
随声附和或者观点与人相同皆称“雷同”。跟字面意义一样,这个词确实跟“雷”有关系。  “雷同”最早出自《礼记·曲礼》:“毋剿说,毋雷同。”这是针对席间有长者在场时的礼仪规定,要求晚辈要正容恭听长者说话,不要像个跟屁虫一样随声附和,否则就是不尊敬。“剿”通“钞”,抄袭,“剿说”即抄袭别人说的话。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的时候万物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