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遺诏探秘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康熙帝遗诏真伪和雍正帝即位真相,学界向来争执不休。笔者独辟蹊径,从遗诏原件满文部分大幅度残损及汉文部分几处“蹊跷”着手,对遗诏真伪和雍正帝即位真相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于2009年初写成《康熙帝遗诏真相和雍正帝继位合法程度探索》,对康熙帝遗诏原意及原写明继位人到底是谁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此为该文的简本。
  康熙帝遗诏谜局
  今存康熙帝遗诏共有四件:满汉合璧件(分别收藏于台北中研院和北京一史馆)和纯汉文件各二。满汉合璧件——满字从左往右写、汉字从右往左写,两种语言的署期在诏书中部“见面”,是大清圣旨的规整形式。相对而言,纯汉文件是一种副本。
  合璧遗诏核心内容,即指定帝位继承人句前半部分,其汉文为:“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现存二份合璧件,汉文部分依然大体保存完好,而满文部分却居然“不约而同”地大面积损毁了,直指继位人的实质性内容更是只字未存。照例,满汉合璧诏谕,满文部分卷在里面,本应比汉文部分更难天然受损(如虫咬、水浸、火燎等)。这种高级别的大内档案,竟然出此弊端,无疑会令人对遗诏真伪产生诸多质疑。但,仅凭这一疑点就想揭开尘封近三百年的谜局,只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了。因此,笔者转从遗诏汉文部分核心句蹊跷处着手,推求原委,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从汉文部分入手考证康熙帝遗诏原意继位人的前提是,现存遗诏文本汉文部分,除最核心的继位人指定句段外,都是真正秉承了康熙帝原诏表明的传位旨意的。
  康熙帝驾崩次日,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众皇子等就急于拜看遗诏。以康熙帝一贯谨密之行事风格,临终本就很可能会择机留下谕命,指定嗣皇帝;而现存满汉合璧遗诏指定嗣皇帝句段的共同奇异损毁反而正足以证明当时至少是正式拟就了要义如是的这样一份(应尚未及编联汉文半璧、当然也未添写署期的)满文遗诏的。胤?此时坚称先帝未留遗诏,仅有传位给他的口谕,且以“大臣中承旨者唯伊一人”为由,令隆科多领衔,照该口谕意思起草遗诏。在今见合璧遗诏实存的情况下,此举,除说明真实遗诏关键内容不能或不便公告天下外,又能作什么其它解释呢?
  从十三日晚康熙帝驾崩,到鸿胪寺官十六日当众宣读满文遗诏,其间,满打满算,顶多仅有两天半时间;而从隆科多十四日奉口谕算起,更是仅有大约一天时间!在这样迫促的时间段内,撰写如此重要的文稿,不仅要能够尽量恰当地体现康熙帝一贯的精气神,更要达到遗诏中对继位人表述无可责疑的根本目的,即便大段陪衬内容有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廿一日面谕作为蓝本(当然也不宜纯粹照抄),对关键内容,即末尾指定皇位继承人身份和陈明核心指定缘由的文句,如须更改,首选做法势必是“改造”原诏核心内容中的个别字样(“改造”,指改抄或挖改)。至于迟至廿日才公布的遗诏汉文,理所当然,须照满文母本意译而成。
  从蹊跷处考辨遗诏真伪之端倪
  通常,某甲向某乙介绍自己工程师儿子某丙,会说:“(这是)我儿子→(职称)工程师 →(叫)某丙”。若说成:“(这是)工程师 →我儿子→(叫)某丙”,就颇有外国人学说汉语般的语序混乱。遗诏,无疑是一种顶级重要的公文,原本理所当然不应出现后种句式。然而,今见遗诏汉文部分却赫然清楚地书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而非“皇四子→雍亲王→胤?”,可谓罕异!
  在大清朝,依照常规,排行一经《玉牒》注定就不改了。亲王嘉号用字却未尝不可改变。自然应将最确定的内容书写于前。除非怪异语序先已有了足够级别的榜样,如:雍正帝亲笔书写的立储密诏,就沿袭了圣祖遗诏内这个史无前例的怪异语序,写作:“宝亲王→皇四子→弘历”,似乎是刻意之举。
  更耐人寻味的是,即便有雍正帝遗诏沿用康熙帝遗诏“某亲王→皇□子→某某”怪序事实在前,乾隆朝正式公文提到某皇子,以其冠“皇”字排行与爵位连称,仍旧总是写为:“皇□子→某(/某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某某”,未见写成语序怪异的“某(/某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皇□子→某某”的。
  甚至也不乏雍正朝实例,如告成于雍正九年十二月的《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恭请上幸王园,进宴。”
  综上可见,康熙帝遗诏内出现“雍亲王→皇四子→胤?”语句是多么地特立独行!出此异常,是无意而为,还是关联着什么?又隐含着什么呢?
  
  遗诏满文“改造”过程推析
  显然,在确知遗诏原意继位人是幼年弘历的情况下,应写继位人满文人名处,若非“in jen”(“胤?”),便只有两种可能:写了弘历在当时的满文名字或故意留空不写。
  假设原始满文遗诏(即尚未连结汉文半璧、也未加写末尾署期的“合璧”遗诏之纯满文原貌)原已写了弘历在当时的满文名字,十六日用来宣布胤?继位并接受公验的“遗诏”(以下,简称“宣验件”)就要么就是用的它,要么是主要抄自它的。⑴如果,当时是将仅仅添加了末尾文字的原始满文遗诏作为宣验件的,当然须要先进行人名挖改,(挖改易行性分析,请见下文。)卷面上因而很可能多少留有些挖改痕迹,皇帝对它也就有了进而加以损毁的动机。⑵而如果宣验件是主要抄自原始满文遗诏的另一份诏书,把继位人名讳改抄为“in jen”(“胤?”)就行了,而原始满文遗诏既可能被一次性损毁至今见状况;也可能先被精心挖改成和宣验件相应部分一致的样子,以备万一“东窗事发”时,用来平息事端,数年后才损毁至今见状况。
  假设原始满文遗诏在照常理应写明继位人满文名字处,因对直接传位给幼年弘历还是让胤?先代理皇帝若干年一事始终犹豫不决或(/和)其它一些用意,故意留空不写。可以肯定的是,假如胤?当时拿到的,是这样的遗诏,他没填上自己的名字。否则,大幅损毁动机何来?!所以,他当时如果拿到了如此留空的原始满文遗诏,⑶要么,出于当场表忠心或其它什么原因,填了幼年弘历在当时的名字,接下来的情况就形同于⑴或⑵了;⑷要么就让它照旧空着,防备万一,在据此抄写的宣验件上写明“in jen”(“胤?”)。至于人名空白的原始遗诏,因为看着终究碍眼,隐患消除后就被大幅损毁了,期间没可能经历过个别文字挖改。
  无论如何,因为原始满文遗诏依常理该写明继位人满文名字处可能是故意空着,啥名儿都没写的,本文标题只写作“康熙帝遗诏原意继位人立论”而非“康熙帝遗诏原书(/写)继位人立论”。原意唯一而原书可能性多种多样。
  康熙帝遗诏原意继承人立论择要归纳
  今见康熙帝满汉合璧遗诏内,满文部分发生奇异严重损毁,继承人名讳和指定缘由句段均已大幅消毁;而详查(实属其译文的)汉文部分“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可见“雍亲王→皇四子→胤?”语序诡异、“皇□子”称谓在重磅级公文中横空出世、精简评语“人品贵重”错位出现三处蹊跷。笔者结合这些情况,综合推定康熙帝确实留下了满文遗诏,其中核心句段,①可能是写全了的“huuwaliyasun cin wang duici jui yuwan xeo”或“huuwaliyasun cin wang duici age(/jui) hung 某”(汉文直译,即“雍亲王第四子元寿”或“雍亲王第四阿哥(/子)弘某”,“弘某”是弘历当时可能被赐予的大名,“某”非“历”字。);②也可能只写了“huuwaliyasun cin wang duici age [ ] [ ]”,即在人名位置上故意适度留空,容胤?在自己和幼年弘历间二选一。胤?决定选自己继承帝位,在十分迫促的态势下,于康熙帝驾崩后第三天,用将继位人名挖改为“in jen”(“胤?”)的满文遗诏原始件或主要抄自满文遗诏原始件并写明继位人为“in jen”(“胤?”)的满文“遗诏”当众宣布继位人是“huuwaliyasun cin wang duici age in jen”(直译:“雍亲王四阿哥胤?”)。又异乎寻常地推迟四天发布与之相应的“遗诏”汉文,借机创举性地把意为“第四阿哥”的“duici age”硬译作在此前还完全不符合朝廷公文规范的“皇四子”,从而完成了将遗诏原意继位人——“第四阿哥”由雍亲王胤?膝下巧妙“绑架”到已经“龙驭上宾”的康熙帝膝下的“遗诏改造主体工程”!至于遗诏原始件,随着雍正帝龙椅的逐渐坐稳,其防备万一的“后手”价值逐渐弱去,直到迎来被大幅销毁的一天。(这一天,极可能出现在乾隆朝。)至于为什么到底还是留下了如此可疑的两份(今见)满汉合璧遗诏,大幅损毁下令者当时究竟怀着怎样复杂的处事心态,还有待于进一步考求。
  综上所言,拙作对康熙帝遗诏之谜,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论点,倘能为有志于深入探索康雍继替谜团的朋友们贡献些许启迪,则于愿足矣。
  【汪任孜】1972.12.25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企业管理专业;马格德堡—斯藤达尔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经济学专业。获得企业经济学硕士学位 。现为《绿色能源》杂志编辑部编辑。
其他文献
中国青铜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两件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与毛公鼎一道,并誉为“海內三宝”。如今,这三只宝鼎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引人们驻足、流连、惊叹。尤其是大克鼎,曾经被郑重先生这样描述过:  “微敛的口部,方方的唇,宽宽的沿,鼓出的腹部,大立耳,兽蹄足,气魄真是够雄浑厚重的了。再看它周身的纹饰,也透露出一种朴厚的美,和它的造型浑为一体。从玉器
期刊
有“情歌王子”美称的马来西亚流行歌手品冠将携新专辑《未拆的礼物》于2012年6月17日在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品冠从马来西亚到台湾进入演艺圈,从“无印良品”时期到单飞发片,事业上春风得意,感情上双宿双栖,在迈入40岁的这一年,品冠和相恋多年的伴侣登记结婚。据悉,这是他婚后首度举办演唱会。场馆:东方艺术中心 时间:2012.06.17   2012冰上雅姿盛典上海站·大麦网  2010年,“冰上雅
期刊
编完了应诗流的画集,内心仍在激动之中,画家原创的红与黑的意象,似乎在冲撞、胶合、奔突、聚集。洋洋洒洒,纵横捭阖,挥之不去。自然万物在他的笔下,已凝练成特定的符号:传统绘画中所谓可居可游的意境已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浓墨遒劲的构架;文人画里梦寐以求的氤氲韵味已荡然无存,而以纯正饱满的大红充实其间。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留白。这黑、红、白三元素的极致,组合成气息丰沛的意象。初看具有一种形式的巨大张力,细读却能
期刊
苏富比在征集上应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  每当市场有浮动的时候,最大的忧虑不是买东西,而是收不到东西来卖。从我们今季的那些珍品的价格来看,可以看出我们征集到的都是一些很不错的藏品,一样会这么多人,给这么多钱来买。从我们这次汝窑的专场就可以看出,买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比较其他拍卖行我们会好一点,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一年的成交额与我们是一样的,但他们所卖的数量相较我们的拍品数量是成倍的。我们一直奉行贵精
期刊
“浔溪溪畔遍桑麻,溪上人家傍水涯”。  这是明末潘尔夔在《浔溪文献》中对南浔的描述。水、桑、麻,组成了南浔江南渔歌的三重奏。要说“收藏甲一方”的南浔庞家,先要说说孕育庞家的这片水土。  南浔初建于南宋淳祜年间,当时只是一个小村落,名为浔溪村。浔溪村风光美丽,遍地桑树,镇上人家依靠蚕桑种植和手工缫丝致富,渐渐将丝行的产业越做越大。明朝万历年间,南浔辑里(又名七里)人对育蚕、植桑和缫丝技术革新,比如培
期刊
中意是历史上的两大文明古国,古往今来,勤劳和智慧的意大利人民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16世纪末,随着意大利耶稣会士的东来,中意两国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和交流。也正是这些意大利耶稣会士,创造了中意“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我们今天特地请来了意大利驻沪文化处处长Paolo Sabbatini先生为我们谈谈他对中意文化的理解。  在我去贺绿汀音乐厅听一场钢琴演奏的路
期刊
您认为以前人的收藏和今天有什么不一样?  以前文人从事艺术品收藏突出一个字:玩。今天我们不太懂得玩,什么叫玩?拿出品味来,玩出格调来,玩出精品来。古代的东西无从造型还是艺术表现力来说都是值得玩味的,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特征,它能吸引和感动我们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中华民族很了不起。中华文化看似阳刚,其实是阴性的。我们跟西方是完全两回事,我们高级得多了。  “玩”的意思是不是和藏品有交流,把收藏当做很有
期刊
大化流衍,沧海一粟,绘艺无涯,探其堂奥需倾一生心力。我当努力读书,广游博涉,攀缘高山,进取不辍。  行政历练,令我眼界开展,不局限于一隅;伺奉艺术,使我学会以一种人文精神和关爱社会的态度思考问题、行事履职。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理应体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艺术创造无从凭空而来,再玄妙的艺术也都是现世人的精神折射和社会反映,艺术传达思想情感,艺术在悦
期刊
宦海沉浮,归隐田园  今年春天,北大和浙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抢夺“过云楼”藏书的新闻闹的沸沸扬扬。匡时拍卖此前组织“过云楼”藏书全国巡展,从苏州到上海到厦门到北京再回南京,引发一轮观书热潮。热心民众甚至在微博上吐槽:哪怕看一眼这辈子也值了。然而,知道“过云楼”藏书主人顾氏家族的人不多,了解顾家五代传书集书,读书品书那一段风花雪月历史的人,就更加寥寥无几了。  过云楼原址在苏州铁瓶巷,现在更名干将路。
期刊
绘画原本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它是集造型、传统、思想、文化、修养等为一体的一种融化和创造。其妙处就在无迹可求的综合之处。绘画的妙处,很难用语言形容和表达,只能靠画家或者观赏者去“悟”或者“品”。因而,作为画家,要创造一幅好的作品,你就必须具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能够将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传统等融化综合的能力;作为观众,要会欣赏,你就必须懂得传统,懂得思想、文化、修养同造型之间的融化关系,懂得画家在融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