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而儒雅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化流衍,沧海一粟,绘艺无涯,探其堂奥需倾一生心力。我当努力读书,广游博涉,攀缘高山,进取不辍。
  行政历练,令我眼界开展,不局限于一隅;伺奉艺术,使我学会以一种人文精神和关爱社会的态度思考问题、行事履职。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理应体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艺术创造无从凭空而来,再玄妙的艺术也都是现世人的精神折射和社会反映,艺术传达思想情感,艺术在悦目的同时需要直指人心,当艺术需要加注旁白或宣示理念来阐释作品,则艺术就被异化了。就作品而言,艺术家在放下画笔那一刻起,作品就不再完全属于个人,艺术讲求个性,但是再杰出的个性也无法完全忽视公众性。
  艺术创作尽管都属于人的情感和精神劳动,但仍有大道、小道之分,艺术是一个时代人类的精神图谱。状物抒情是高尚的艺术,逸笔纵情是高妙的艺术,典雅娱情是高贵的艺术,都是艺术,却有得臻道否之别。如果“艺”是思想、才情、学养和价值观的精心言说,那么“术”就是独特语言加精湛技艺。
  艺术实践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寄托着主观情感与复杂意念的单纯图式,艺术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这种图式的价值。
  人是作品的第一要义。……所有的形式语言、笔墨技艺等等表现手段都服从于这个中心。
  心和手的距离始终存在,因之种种缺憾也就一无掩藏地显现在我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待得真正领悟,生命已进入暮境,艺术,真是一种奢侈的爱好和充满遗憾的职业。
  人终究无法得享两个生命年龄的轮回,因而认真地把握住当下,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才是最为重要的。
  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我作孽海沉浮,乃感喟人生苍凉;我画天界,是因悟出了至大至微;我作文字,是觉出了书法抽象结构美与绘画源出同一律。——冯远
  冯远君的画是需要细细地看的,也是值得细细地看的。他的画之所以需要细细地看,是因为他运用的绘画语言不浅白。浅白的、一眼便看明白的画,是画的一种,属于普及性的,且不论它的优劣,不需看画人细细琢磨。非浅白的画,总要让人在画前揣摩一番。不过,在这类画中,有的在细读之后,如堕入五里雾中,原因是语言艰涩难解。画,需要细看,又值得细看,那就不仅要不浅白,而且还要有看头、耐看、值得咀嚼,也就是说内容、意思要有深度,表现手段要动人、有魅力。冯远的画属于这一类。
  其实冯远是从画浅白的画一步步走过来的。他是从画连环画做美术普及工作步入画坛的。如果他全力以赴地在这个领域内经营,肯定也会做出一番事业来。他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位普及性的艺术家,一是因为社会的原因,当他在80年代决定自己的艺术道路时,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促使文艺思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人们反思十年文革甚至十七年的文艺历程,呼唤艺术的本体性,讨论艺术家的主体性,这不能不对冯远的艺术选择发生影响。二是与他个人的经历、气质有关。冯远在少年时期走过一段不平坦的路,他较早地接触到世态炎凉,对人生有所领悟;从秉性上说,他是一位既敏感又善于思考的艺术家,画浅白的画,似乎最终与他的本性志向不符。
  1978年,冯远经过一段拼搏,考入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的研究生。在方增先等老师的指导下,他一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完善绘画技巧;一方面联系国内外美术思潮与动态,较深入地思索有关艺术本质与走向的许多问题。冯远有较为良好的写实造型能力,他在基层工作的生活积累和从事连环画创作的实践,使他在写实人物画的创造上很快获得驾轻就熟的本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所作的努力主要用在传统笔墨与人物与写实造型的结合上,而这也是新时期中国人物画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五四”之后,特别是 1949年之后,我国许多杰出的人物画家,包括方增先在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通过对“五四”激进主义思潮的反思和对民族传统的重新审视以及面临人们审美观念与趣味的改变,现代人物画要有新的突破,必须在观念和技巧上作艰苦的探索。纷至沓来的模式无疑是一大冲击;对我国自汉唐到明清人物画的深入研究,又为我们思考当代人物画的革新以许多新的启发。1980年冯远结柬研究生学业,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画人物画的专业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他继续在研究生期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只是向着更深入的层面。
  80年代是我国美术发展的激进期。在迅猛、激烈的变革中,冯远不是新思潮的弄潮儿,也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主义者。他性格中固有的理性精神,驱使他冷静、审慎地思考和处理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传统与革新的矛盾和中西之争这类课题。他从对历史和现代的研究中懂得,艺术创新之路是广阔之路,尤其在崇尚多元观念的当今社会。中国画艺术,包括人物画创作,有很大的潜力和多方面的可能性等待人们去发掘。他决心走探索之路,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利用自己对艺术领悟的心得和体会。十多年来,他的创作涉及的面很广,题材自历史、宗教、神话和现实诸方面,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歌颂英雄主义、弘扬崇高精神、严肃、深沉的大品,有描绘劳动者日常生活场面、侧重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特微的写生,也有写古代文人、仕女、含有古意和雅趣的创作,还有寄情谴性和表现笔墨情趣的“小品”。他说:“我边救学,边创作,边尝试不同以往的绘画形式,选择、扬弃、再选择……我崇尚汉唐雄风,试图在一片红牙檀板的世界中,响起铁板铜琶的雄肆之声。也许是多天性使然,抑或是坎坷经历所致,斯芬克斯永恒之迷引我陷入荆莽苦海,九碰壁而不知悔。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我作孽海沉浮,乃感渭人生苍凉;我画天界,是因悟出了至大至微;我作文字,是觉出了书法抽象结构美与绘画源出同一律;我写罗汉作汉魂,旨在驾驭并强化传统绘画技艺,同时探讨水墨画向抽象阶段过渡的可能性,(见《冯远画集一自序》1991?年?浙江美术出版社)从这里可以看出,冯远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写历史,写现实,作种种艺术探索,均着眼于艺术与社会,与人生的关系。着眼于艺术自身的拓展。他没有急于把自己铸造成一个固定类型的画家。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探索水墨艺术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广泛可能性上,而探求的重点一是传统水墨语言特别是线的自由性、灵动性与体面造型的严谨性的有机结合,一是水墨可能的抽象形态。这两方面的探索均硕果累累,而以前者尤为引人注意,并在重要的全国性展览上屡屡获奖。冯远在“写实”水墨中加大了表现的力度。他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刻画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强化线的律动性,谨慎地避免过分的夸张可能给人物形象带来的丑化,而在80~90年代,不少标榜“革新”的中国画人物画因过分夸张使形象失之丑陋怪异。
  冯远的画有哲理性。由于这哲理性出自他的天性与禀赋,是一种自然流露,既见于他作品的题材内容,也见于他的笔墨及其他形式语言。哲理性成为他作品审美内容的一部分,悄悄地灌输给观众。这一点很可贵,因为当前中国画创作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太满足于浅白的表述,不少作者忘记了绘画除了赏心悦目的功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传达观念和意义、影响人们思想与心灵的作用;另一种倾向是令人烦恼的“做”哲理性的倾向。有些作者忘记了绘画的意义、内容应该隐藏在形式之中,隐藏得愈隐蔽愈好。
  
  冯远的画有文采。他是一位很注意怎样画的画家。他的绘画词言有学院画派的严谨,有文人画的儒雅,还有来自生活底层的锐气,而摆脱了学院派的拘谨,淘汰了文人画的程式化与某些陈腐性,避免了在基层生活中多年闯荡容易沾染上的“痞”气。这得益于地多读书、勤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冯还除从事绘画外,还在艺术理论上有所建树。他发表了许多即有独立见解又立论公允的埋论文章,观点鲜明而又条分缕析,表达的方式婉转、含蓄、文字优美,与他的绘画作品异曲同工。
  冯远的画有开拓性。他力图在中西艺术的交融中推进中国画的革新。冯远对民族绘画传统一片深清,他始终以小学生的姿态不断地向民族传统求教,同时又以开阔的心胸吸纳外来艺术。他懂得,惟其民族艺术传统悠久深厚,更需要获得新生命力,从现实生活中,从外来艺术中,冯远绘画的开拓性不只体现于中西观念与技巧的融合,更体现在融合中华民族绘画的格调和趣味来支配、来统率,力图创造出新的绘画语言。
  【冯远】
  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并留校执教,曾任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席ELITE》对话冯远
  灵感来源怎样?
  当平实的眼光平视普通民众,与他们交流的时候,才能把握人物对象的精神内部世界,才能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如何把生活中的素材传递到艺术作品中?
  去芜存菁,提炼艺术素材,传达精神思想。
  看到有很多佛教方面的作品,宗教精神在艺术创作中起到什么作用?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储存部分,寄托着人类理想、信念、爱好和价值标准。各种宗教在核心要义上是一致的,行善积德。在耶稣、穆罕默德、安拉的视线中,世界大同、人人平等。艺术家应该体现人类共通的价值理想取向。在人类精神升华的终极,有普世的兼爱精神。
  知青经历对创作有何影响?
  在我作为知青到黑龙江去的那段时间,当地人对我很好,没有语言,他可能在你窗台上放两个鸡蛋,或者摸摸你脑门,领悟到一种质朴、本真的生活,人跟人是平等的。当我踏上南下列车考上浙美时,我就暗下决心,我要讴歌这样的人。
  初期的作品是怎样的心绪、跟之前经历的有何相关?
  《秦隶筑城图》,是我知青经历的思绪积累。长城是个悲喜剧,一方面是封面残暴统治的见证,一方面修筑的奴隶们无从知道他们在做着伟大的奇观,他们每个人都是长城的一片砖瓦。后来画的《屈原》,悲剧题材,一个知识分子的忧国意识。这些都与知青经历有关。
  《今生来世》的创作是怎样的?
  艺术是一门奢侈的爱好和一门遗憾的职业。把藏族当地人对来世精神的期盼加入进了作品,空灵、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为什么要推进宏大题材?
  我在推进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宏大题材,纵观过往,中国美术史缺钙,太多宫廷题材、太多工笔花鸟,我们缺乏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钙质。
  如何看待生命
  艺术家要读懂两本书,一本是生活的大书、是社会的,一本是人生的大书、是个人的。乐趣在于孜孜以求的过程中间,就像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等到读懂人生、参透人生之时,意志磨练过来,生命历练过了,却已近暮年。人不能拥有第二个甲子,需要豁达、达观地对待人生。
  方增先对你有何影响?
  是他改变了我人生,力排众议、极力推荐我成了浙美研究生。另外,方老师的观点也改变了我的艺术理念,使我在中国传统水墨绘画方面奠定了基础。
  家庭对创作的影响?
  感谢我太太,她是我作品的第一读者,对我作品也很挑剔,给了我艺术创作的时间和动力。
  如何看待当下在收藏领域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脱轨的现象?未来取向怎样?
  像黄庭坚《砥柱铭》,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中国传统艺术品和国际艺术品还是有差距,还是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当代艺术有些价格很高,有些是有内幕的,是炒作虚高的,有些是与国外意识形态相关联的力量驱动,有些是国际艺术基金的支持带动了市场价值的上扬。一件好的作品,都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技巧性都要达到相应的高度的时候,才能有应有的市场价值。
  冯 远
  就风格而言,冯远可归入豪放派,其特点是雄强、凝重而沉郁。雄强,是指一种远望不离座外的大壮之气。凝重,是指他喜用焦墨、重墨,作品的色调是厚重的而不是飘逸的、淡远的。沉郁与凝重相关联,但这里主要是指包涵着“忧患”意识的精神之重。
  他的作品较多地植根于理性思考和认知,而较少源乎个性化的生命体验。理性的思考、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心理的、体验的东西少了,作品就容易缺乏那种难以言传的生动微妙的感性特质。此外,他的笔墨风格雄强有余而精微不足。--郎绍君
  冯远立足于当代的需求,不斤斤于传统皮毛的撷取,而直探入其深层的精神内核作现代审美的大胆转化,在人物画这个难度较大的领域作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成功探索。其实,一部艺术史,就是情感及其形式不断矛盾运动的历史,它必然呈现为永无终止的运动过程。--林木
  他不仅注重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而且注重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他广泛涉猎儒家、老庄、禅宗典籍,熟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在中国绘画史论特别是古典人物画研究领域尤下苦功,全面提升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王镛
  他画高原藏民涌出的对于“苍生”的慨叹和他画拉哈屯父老乡亲所用“远山”的寄寓,无不来自他曾经在边陲北大荒开垦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深处始终维系着的对于平民百姓的牵挂。--尚辉
其他文献
20多年前,当许可携带一件中国的古老乐器二胡走出国门之时,全世界也许只有他一个人相信:二胡作为一件中国的古老乐器,一定能获得国门以外的民族对它的喜爱。  许可的一生与胡琴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出生于古都南京的他,自幼随父学习京胡,后随叔父许源陵学二胡,17岁那年考进中央音乐学院主修二胡和钢琴,毕业后的第二年便任中央民族乐团的二胡首席。  胡琴,如果从奚琴算来至今已有千年,造型简单而优美、音色悠扬
期刊
1861年,上海涌进了一批宁波来的难民潮。这批人中有三个年轻的兄弟,老大周咏春,老二周文涛,老三周子莲。他们三个的祖居在宁波市月湖西岸的一座明清老屋里。家道中落,兄弟三过着“一只咸鸭蛋凑合三顿饭”的日子。到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三人背井离乡,乘上“鸭蛋船”到上海谋生。大上海的风光让他们欣喜的同时,也坚定了他们闯出一片天的决心。  几年后,他们的境况如何呢?  老大周咏春到沪几年后,从上海到武汉经商,
期刊
家族渊源:天赋才情,沉淀于岁月  不久前,吴湖帆的一幅赠予夫人的小品《国光春霁图》拍出450万“天价”,让业内人士惊叹不已。而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出身世家的吴湖帆就曾有画坛“南吴北溥(溥儒)”之誉,其文人山水画风格清丽、意蕴厚重,散发出沉淀千年的华夏气质。  但事实上,吴湖帆在中国画上意义重大的成就,自有其经年功底的深厚积累,更与其传承自家族的“收藏”源流密不可分:如果说“绘画”宛如繁枝茂叶,“收
期刊
中国青铜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两件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与毛公鼎一道,并誉为“海內三宝”。如今,这三只宝鼎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引人们驻足、流连、惊叹。尤其是大克鼎,曾经被郑重先生这样描述过:  “微敛的口部,方方的唇,宽宽的沿,鼓出的腹部,大立耳,兽蹄足,气魄真是够雄浑厚重的了。再看它周身的纹饰,也透露出一种朴厚的美,和它的造型浑为一体。从玉器
期刊
有“情歌王子”美称的马来西亚流行歌手品冠将携新专辑《未拆的礼物》于2012年6月17日在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品冠从马来西亚到台湾进入演艺圈,从“无印良品”时期到单飞发片,事业上春风得意,感情上双宿双栖,在迈入40岁的这一年,品冠和相恋多年的伴侣登记结婚。据悉,这是他婚后首度举办演唱会。场馆:东方艺术中心 时间:2012.06.17   2012冰上雅姿盛典上海站·大麦网  2010年,“冰上雅
期刊
编完了应诗流的画集,内心仍在激动之中,画家原创的红与黑的意象,似乎在冲撞、胶合、奔突、聚集。洋洋洒洒,纵横捭阖,挥之不去。自然万物在他的笔下,已凝练成特定的符号:传统绘画中所谓可居可游的意境已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浓墨遒劲的构架;文人画里梦寐以求的氤氲韵味已荡然无存,而以纯正饱满的大红充实其间。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留白。这黑、红、白三元素的极致,组合成气息丰沛的意象。初看具有一种形式的巨大张力,细读却能
期刊
苏富比在征集上应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  每当市场有浮动的时候,最大的忧虑不是买东西,而是收不到东西来卖。从我们今季的那些珍品的价格来看,可以看出我们征集到的都是一些很不错的藏品,一样会这么多人,给这么多钱来买。从我们这次汝窑的专场就可以看出,买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比较其他拍卖行我们会好一点,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一年的成交额与我们是一样的,但他们所卖的数量相较我们的拍品数量是成倍的。我们一直奉行贵精
期刊
“浔溪溪畔遍桑麻,溪上人家傍水涯”。  这是明末潘尔夔在《浔溪文献》中对南浔的描述。水、桑、麻,组成了南浔江南渔歌的三重奏。要说“收藏甲一方”的南浔庞家,先要说说孕育庞家的这片水土。  南浔初建于南宋淳祜年间,当时只是一个小村落,名为浔溪村。浔溪村风光美丽,遍地桑树,镇上人家依靠蚕桑种植和手工缫丝致富,渐渐将丝行的产业越做越大。明朝万历年间,南浔辑里(又名七里)人对育蚕、植桑和缫丝技术革新,比如培
期刊
中意是历史上的两大文明古国,古往今来,勤劳和智慧的意大利人民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16世纪末,随着意大利耶稣会士的东来,中意两国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和交流。也正是这些意大利耶稣会士,创造了中意“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我们今天特地请来了意大利驻沪文化处处长Paolo Sabbatini先生为我们谈谈他对中意文化的理解。  在我去贺绿汀音乐厅听一场钢琴演奏的路
期刊
您认为以前人的收藏和今天有什么不一样?  以前文人从事艺术品收藏突出一个字:玩。今天我们不太懂得玩,什么叫玩?拿出品味来,玩出格调来,玩出精品来。古代的东西无从造型还是艺术表现力来说都是值得玩味的,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特征,它能吸引和感动我们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中华民族很了不起。中华文化看似阳刚,其实是阴性的。我们跟西方是完全两回事,我们高级得多了。  “玩”的意思是不是和藏品有交流,把收藏当做很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