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维尔扎德·让比诺·乔尔斯先生是在礼拜四上午见过李斯基先生之后,才发现自己订的那份报纸有问题的。
  乔尔斯先生发现他的那份《每日新闻快报》竟然标错了出版日期。今天明明是1982年3月11日,星期四,可是投递员投到他的报箱里的报纸竟然无比清晰地印着1982年3月12日,星期五!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并不是印错了日期这么一个低级失误。乔尔斯先生发现他的报纸内容和李斯基先生的也是不一样的。他的报纸头版头条是黑字标题的“地铁11号线两车相撞致279人死伤”,而李斯基先生的头版头条则是UKS头目被判终身监禁的消息。也就是说,他的报纸和李斯基先生的是两份完全不同的报纸。
  乔尔斯先生记得他的报纸昨天就在头版头条报道了UKS头目被判终身监禁的消息,而为什么李斯基先生今天才收到这份报纸呢?要不是他俩每天早上都有相互谈论国内新闻的癖好,乔尔斯先生甚至不会发现他和李斯基先生拿到的是两份不同的报纸。迷惑不解的乔尔斯先生以为是投递员投错了报纸,或者是谁的恶作剧,可是当他拿出昨天的报纸(当天的报纸看完之后,乔尔斯先生一般都会在出门时顺手带出去扔掉,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昨天的报纸却完好无损地放在窗台上)时,他吓了一跳(尽管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他发现他昨天的那份报纸的确跟李斯基先生今天的报纸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原本今天出版的报纸他昨天就已经收到了,而他今天收到的这份报纸应该是明天出版才对!
  天哪,乔尔斯先生完全不相信这样的事实。
  明天的报纸怎么会提前到今天出版呢?乔尔斯先生再一次看了看报纸上的日期,不错,清清楚楚地印着1982年3月12日,星期五。乔尔斯先生抬起头看了看钉在墙上的日历,时间显示是1982年3月11日,星期四。日历是乔尔斯先生一天一天往下撕的,那是他每天起床之后从事的第一项工作——不会多撕一天,也不会少撕一天。乔尔斯先生保持这个习惯已经好多年,肯定错不了。
  乔尔斯先生还是不甘心,便去客厅打开了电视,美丽的《今日新闻》主持人鲍安娜小姐也准确地报出了今天的日期,1982年3月11日,星期四。不仅仅是确认日期这么简单,乔尔斯先生还期待着鲍安娜小姐能给他播送一些别的什么。是的,他十分期待。乔尔斯先生给自己点了一支莫西门比卷烟,坐在意西埃城莫桑洛斯公司生产的真皮沙发上,焦急地等待着鲍安娜小姐不紧不慢地报道新闻。不出乔尔斯先生所料,整档《今日新闻》都播完了,他的期待落了空,并没有关于地铁11号线两车相撞造成重大伤亡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消息。鲍安娜小姐播报的唯一一条与地铁相关的消息是地铁16号线刚刚完成了最后一次试运行,各项指标参数均显示正常。16号线将按公共交通集团早前宣布的预定日期,也就是后天正式开通运行,票价跟其他线路完全相同,实行统一票价。每次乘坐,乘客只需要支付2笛里欧,只要乘客愿意,2笛里欧甚至可以在地铁里呆上一整天。
  看完新闻的乔尔斯先生完全陷进了沙发里,仿佛再也没有什么兴致站起来一样。《今日新闻》是整个国家最敏锐同时也是最严谨的新闻节目,而且这家电视台从来不把政府的新闻管制放在眼里,此前它就在全国率先报道了总统选举舞弊门这样的丑闻,地铁相撞造成重大死伤这样的爆炸性新闻它更是不可能漏掉。要知道,指责市政部门渎职不作为一直是这档新闻的兴趣热点,这样一起毫无疑问(至少公众会先入为主地这样认为)由于主管部门失职造成的灾难性事件它怎么可能秘而不报呢?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新闻事件根本就没有发生。所谓新闻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晓意义的事件的报道,尚未发生的事件它当然不会报道了。
  这样一来,乔尔斯先生就更加感觉到自己的报纸太蹊跷、也太惊悚了!尚未发生的事件竟然堂而皇之地印在报纸上,难道它是一份报道明日新闻的预言报纸吗?真是荒唐可笑。
  乔尔斯先生决定明天一早一定要去找李斯基先生谈一谈,谈谈这份报纸的问题。乔尔斯先生一整天都过得浑浑噩噩恍恍惚惚,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心事重重同时又无所事事,只好一支接一支地吸着莫西门比卷烟,他在房间里不停地踱来踱去,老旧的木质地板也只好无奈地跟着嘎嘎作响了一整天。
  乔尔斯先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盼望明天的到来。无可置疑地,这个晚上乔尔斯先生失眠了。他一整个晚上都在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收到一份很可能(几乎已经确定)是明天才出版的报纸?尽管直到现在他依然不肯相信这样的事实,但是他不得不面对目前他的境况——这样一份提前出版的报纸,自己究竟已经看了多少期?是从订阅这份报纸的第一期就开始呢,还是最近才开始的,抑或是从今天才开始?为什么自己从前从来都没有发觉呢?
  “我究竟看了多少期这样的报纸?”这是第一个困扰乔尔斯先生的问题。困扰乔尔斯先生的第二个问题是,他该怎样向李斯基先生介绍并描述自己目前的境况呢?一份提前一天送达的报纸,这听起来真是荒唐至极!
  这样的鬼话谁也不会相信的。要是谁跟你扯这样的天方夜谭,你会不会像个傲慢的中校一样耻笑对方一番呢?
  更要命的是,乔尔斯先生从来都是一位正直的、从不说谎的人,难道他要用这样一个听起来比下流的笑话还要可笑的奇闻来辱没自己惯有的好名声吗?乔尔斯先生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那张有些年月的旧床就像风中的日历一样,随着他连续的翻动开始不停地抖动并且嘎嘎作响起来。
  乔尔斯先生终于还是下定决心跟李斯基先生谈一谈这个问题,尽管这样一来很可能会遭受灾难性的名誉败坏,让人误以为他一夜之间成了一个信口开河的疯子,但是不管会引发怎样的反应,乔尔斯先生都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说出去。因为这份报纸已经折磨得他精神恍惚寝食难安,如果不把它說出去而选择保守这个孤独的秘密,乔尔斯先生相信一如今晚这样的失眠之夜将会毫不留情地接踵而来。
  2
  乔尔斯先生口渴般地盼望着天亮。
  好在并没有花费太过漫长的时间,天终于亮了。乔尔斯先生洗漱完毕就迫不及待地出了门。   跟平日一样,乔尔斯先生走到楼下的时候,顺手取出了投递员塞进他信箱里的报纸。这些年来,乔尔斯先生几乎不会收到任何署名的信件或明信片。除了银行有时会给他寄来一些打印的单据,乔尔斯先生的信箱里永远只会出现当天的《每日新闻快报》,不会再有其他邮件。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是当乔尔斯先生拿到今天的《每日新闻快报》时,他的手还是抖了一下。因为他再一次取到了一份明天出版的报纸,报头下面清晰地印着1982年3月13日,星期六,可是今天应该是1982年3月12日,星期五才对呀。
  乔尔斯顾不上翻看报纸了,他只想早一点找到李斯基先生,然后把自己这两天来不可思议的遭遇和盘托出。乔尔斯先生疾步走到威布尔公园。往天,他总是坐在公园小湖旁边的长椅上跟李斯基先生聊半个钟。他们之间其实并不十分熟悉,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交情,他们私下甚至从来不联系,除了每天早晨准时在威布尔公园的长椅上闲谈一会儿以外。
  他们是三年前在这里认识的。每天差不多六点半左右,乔尔斯先生和李斯基先生几乎会在同一时间准时出现在这里(天气不好的时候,这样从来没有约定过的聚会自然会取消,当然,这样的取消行为也是从来不需要提前通知对方的)。今天的天气并不差,只是稍微有一点冷,时不时会有点微风吹来,这样的天气是不足以取消双方的约会的(尽管他们之间从来没有预约过),但是李斯基先生却没有准时出现。乔尔斯先生独自坐在长椅上等了一刻钟,李斯基先生还是没有到来。乔尔斯先生只好翻起了手中的报纸,他刚把报纸打开就看到了头版黑字标题——“11号线地铁相撞事故遇难者名单公布(详见A3版)”。乔尔斯先生似乎预感到了什么,连忙将报纸翻到A3版。果然,他的预感是对的——他在第六行第三列找到了李斯基先生的名字。在这个国家,李斯基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甚至类似这种拼写方式的单词也是很少见的),乔尔斯先生想不出任何另外一个拥有这个姓氏的人,所以他强烈地感到死者名单中的这个李斯基就是他几乎每天都要见面的李斯基先生。
  怪不得李斯基先生没有按时到来。原来他死了。
  报纸上标注着李斯基先生的全名:伊尔格斯·扎德蒙·李斯基,这是乔尔斯先生第一次知道李斯基先生的全名。此前,他只知道他的姓氏,其他的一概不知。想不到弄清他的全名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乔尔斯先生显得异常沮丧,也立即感觉到了一种无比强烈的巨大孤独感正向他袭来。
  11号地铁线是在昨晚22点53分出事的。作为纸质媒体,《每日新闻快报》已经赶在今天凌晨出版的报纸上抢先刊登了相关消息,肯定是报社的编辑记者们临时撤换掉了已经做好的版面——包括最重要的头版。这没什么可疑问的,谁都知道《每日新闻快报》的那帮编辑和记者是这个世界上最敬业的家伙。说得不客气一点,他们就像是一群嗅觉极端灵敏的狗,只要稍有一些可疑的气味飘过来,他们就会疯了一般扑过去。所以能在凌晨六点就看到前几个小时发生的新闻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订阅《每日新闻快报》这么多年,乔尔斯先生早已经习惯了这帮疯子雷厉风行的出刊风格。乔尔斯先生要怀疑的其实不是这个,他要怀疑的其实是——今天的报纸,对于别的订户来说,的确是今天的报纸,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乔尔斯先生来说,这份报纸却是昨天的报纸——他昨天就已经收到了这份刊有地铁相撞消息的报纸。也就是说,他昨天清晨六点钟收到的报纸准确地预报了将于当天晚上22点53分发生的地铁惨案!
  这多么不可思议!一份报纸如何成了一个可怕的预言者?乔尔斯先生清楚地记得昨天收到的那份报纸的头版头条——《地铁11号线两车相撞致279人死伤》。尽管现在稍加分析就不难弄清楚,279人死伤这个数据非常可疑。事情才发生这么一小会儿,如此具体的死伤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很显然,政府部门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公布这个数据的,但是报纸最迟在凌晨三点半就必须准时在印刷厂开印,如果早上六点订户还没有收到报纸的话,他们是完全有权利主张退回全年订费的。那怎么办?只能大致琢磨出一个数字付印了——毕竟傻瓜也知道“地铁11号线两车相撞致279人死伤”比“地铁11号线两车相撞致多人死伤”要有冲击力得多。
  乔尔斯先生感到一阵彻骨的凉意袭上心来。
  还有一个问题是,22点53分,应该是地铁的末班车了,这么晚李斯基先生坐地铁是要去哪里呢?
  现在,乔尔斯先生该把他的秘密说给谁听呢?
  乔尔斯先生坐在长椅上一动不动。环湖小路旁的行道树已经开始将身上的叶子由鹅黄转成翠绿,乔尔斯先生完全无心欣赏春天这言不由衷的表演,连头也懒得抬一下。乔尔斯先生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医院看一看李斯基先生——他已经死了,此刻正孤零零地躺在莎尔福医院空旷的太平间里。
  乔尔斯先生去报刊亭又买了一份《每日新闻快报》。不错,这份报纸上的日期是对的——1982年3月12日,星期五。报纸上每一版都跟乔尔斯先生昨天收到的报纸一模一样,甚至B3版体育新闻里一篇报道副标题一个单词的拼写错误都是一样的。
  3
  乔尔斯先生想不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他为什么每天都会收到一份提前一天出版的报纸?
  乔尔斯先生回到家里,可是一秒钟也呆不住。乔尔斯先生走到威布尔公园,可是公园里并没有人倾听他的诉说。
  乔尔斯先生不得不为此跟踪报纸投递员,可是一无所获。投递员每天明白无误地准时从报社印刷厂取出成捆的报纸,然后按照投递地址一一投递到各家各户——别人收到的都是当天的报纸,而他的偏偏是明天的报纸。
  乔尔斯先生甚至拿着他提前出版的报纸找到位于中央大街的《每日新闻快报》报社。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令人尊敬的乔尔斯先生,我们明天出版的报纸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组版,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还会有什么爆炸性新闻发生。如果你在传媒业干过,你应该知晓这样的常识——不到最后时刻千万不要把任何东西印在新闻纸上。”《每日新闻快报》报社的业务主管菲尔娜女士粗暴而傲慢地解释。“我们也注意到有人在盗印我们的报纸,但是很显然,你拿的这份报纸明显是不法分子盗印的,而且他们相当愚蠢——他们连报头日期都印错了。我相信你已经了解,我们的《每日新闻快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它至少已经连续出版120年了,这样低级的错误我们肯定不会犯。严谨是我们一贯的传统——要不然,我相信它连120天也维持不了,乔尔斯先生,你认为呢?”
  乔尔斯先生对此毫无办法。乔尔斯先生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
  是的,你完全可以想象乔尔斯先生的生活。我们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充满未知和挑战,就像嗑瓜子一樣——一盘瓜子有的七分熟,有的九分熟,有的烧焦了,有的甚至没熟,有的甚至可能还是空瘪的——里面根本就没有瓜子仁,但是我们嗑起来却津津有味,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它是熟的还是生的,它是饱满的还是空空如也。但乔尔斯先生的生活却不是这样的,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盘白皙的、赤裸裸的瓜子仁,他完全可以大把抓起来吃,却毫无食欲。
  是啊,乔尔斯先生的余生过的是一种纯然已知的、毫无波澜的生活。明天已经揭晓,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已经白纸黑字摆在眼前,他无需再期待什么。不管他期待不期待,明天已经被确定无疑地印在了这份该死的报纸上!
  明天的太阳今天已经升起——没有人可以理解这样巨大的孤独。别人的明天只有等到明天才会揭开面纱,于是他们充满期待,尽管大多数期待都将不幸落空,但是最起码,有期待总比没期待好吧?
  4
  “自由的、热爱生活的真理促进会会员、意希德彼俱乐部会员维尔扎德·让比诺·乔尔斯先生于昨天夜间平静地离世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份讣告是由乔尔斯先生本人亲自撰写并发出的。请诸位善良的读者不必惊讶,这可不是什么捉弄人的愚人节玩笑,乔尔斯先生终其一生都是一个严肃的、诚实的人,他从来不会用撒谎去玷污自己的名声。”
  终于有一天,乔尔斯先生在当天早上拿到的《每日新闻快报》上读到了这样一份令他期待已久的讣告。
  乔尔斯先生给自己煮了一杯咖啡,然后安静地躺在他那张三十年都没有换过的旧床上,静静地等待着死神走近,这真是一件幸福的、令人激动的事情。
  死亡——这是乔尔斯先生力所能及的事。他也终于不用再去理会那份该死的报纸了,他为此感到愉快,并且像个孩子得到新玩具一样满足地微笑起来。
  责任编辑:李 菡
其他文献
叔  凌晨五點半,天依旧黑。窝在很不宽敞的轿车里,瞅一眼夜色包裹的城市,我的眼睛被瞌睡越束越紧。我的眉头皱着,我想,狗日的咋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叔说,天快亮了。叔的话在我们的神经上敲了一下。我努力睁一下眼睛,看一眼从黑暗中浮出一点点影子的那个小院,它在高楼大厦的背景之中如茫茫大海的孤舟,在城市的边缘飘摇不定。我想,管晓敏一定是吃错了药,要不就是脑子进了水,否则怎么放着家里温暖舒适的小日子不过,跟
期刊
1  回来的第二个早上,我还没出门,他就把我堵在了家里。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还是他每天都在等着我回来,消息传得真快。这一次我逃不了,我知道,我也没打算逃,但我没想到他来得这么快。  我就是想问问,那天具体是个啥情况。那时候你咋想的。他说。  我已经五年没回家过年了,这次回来,是因为我和李冰要结婚了。订婚的时候,我们没有回来。爸爸妈妈从乡下来到我工作的这儿,两家人吃了一顿饭,就算订婚了。  这一次
期刊
爱情是文学的母题之一,纵观中外文学史,无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才子佳人式的爱情,还是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至死不渝,爱情的母题已经有了千姿百态的呈现。自文学即人学的传统回归以来,情爱主题在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备受关注,从严肃文学到网络快餐式文学商品,随处可见字里行间的两性情感话题。在消费时代感官张扬的背景下,文学中的情爱问题是一个既老生常谈又历久弥新的话题。在浮躁虚华的现代社会里,少男少女清纯朦胧
期刊
凌菲一走上讲台,就捕捉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  以往的课堂,除了前三排学生听讲以外,自第四排开始,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各行其是:托着腮帮子发呆的,趴在课桌上睡觉的,低着头摆弄手机的,只要他们不发出噪音,不影响讲课,凌菲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师生双方心照不宣互有默契。现如今所有的大学都是这样,靠某一位老师想要扭转乾坤当然是不可能的,何况是凌菲所在的学校,一个五线小城市的师范院校。  但是,今天的情形大不
期刊
我觉得她就是一只兔子。一只雌兔。她不但模样像兔子、神态像兔子,就连属相也是只兔子。而且,她还似兔子一样不食荤腥,只吃一些绿色菜蔬以及瓜果之类。在进食上,她唯一与兔子的不同之处是,兔子最是喜欢吃胡萝卜,她却最是喜欢吃黄瓜。她每天到店里来上班,手袋里总是要带上几根黄瓜,没事儿的时候就会取出一根来,咔嚓咬下一块儿,再咔嚓咬下一块儿,然后慢慢地在嘴里咀嚼。她咀嚼食物的样子,也像极了兔子以及松鼠等啮齿类动物
期刊
1  处暑当天晚上,祁丽丽想吞下整瓶安眠药。女儿睡得好好的,忽然就哭了。很奇怪,她循着女儿的哭声,接着就想到了保卫老霍。她愣怔了一下,双手哆嗦掉半握的药瓶,白色药片撒落一地。有雷声从远处滚过来,凌乱的雨点扑在窗玻璃上,越来越密,像人脸上奔跑的泪水。她的意识似乎又复活了,有什么东西重新钻进了脑子里。外面忽然“咔嚓”一声惊雷,伴着闪电就像在她头顶炸开似的。一片透骨的明亮让她恐惧。她全身剧烈哆嗦了下,扑
期刊
时代发展进步到现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拓宽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渠道。如今网络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达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观天下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却也更加隔膜。文学作品不仅展现当下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向我们传递在喧哗时代保持内心的真诚与善良是一件多么宝贵的事情。无论何时,真善美始终是我们的追求。  石舒清《凌伯讲的故事》(《花城》2018年第5期)讲述朝鲜战争这一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期刊
不许动  1  厚道街有这么两口子,那时候几乎每天傍晚都会穿过厚道街去北大桥河边散步。一个矮胖,脑袋看着地面,好像總在找东西,他叫吴福旺。他爹给取的名字,说是咱家祖祖辈辈就是干活的命,没有福,也担不起福,只要人旺相相的,比啥都强。可偏偏这个儿子还就是有福,你看人家找的那老婆刘彩花,昂首阔步,高跟鞋踩得地面咔咔响,而且足足比吴福旺高出了半个头。  这样的两口子,你一定会以为老婆在家自然是有至高无上的
期刊
一  李大虎家住在村南头,门前是条街。街经常聚着一些人,打扑克下棋晒太阳,很是热闹。这是村里最繁华的一条街,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浦江路。自古繁华生是非,因为繁华,所以事就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麻烦从天而降。李大虎最近就听到了一个消息,这几天正为这个消息有点犯愁。那消息是说村委主任吴秀生也看好了这条街。这个李大虎管不着,村委主任,一村之长,山高皇帝远,村委主任就是土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期刊
那年暑假,我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和三儿一起度过的。  三儿是我的邻居,和别的邻居不同,按辈分我要叫她姑,那年夏天我是第一次见到她。三儿家里姐妹多,从小寄养在姥姥家。那年夏天她母亲刚把她接回家。三儿的母亲一连生了五个女儿,三儿的名字是按顺序叫的,她的妹妹轮着往下排,叫小四,小五。三儿的母亲直到小六才生出儿子,取名称称,终于称心如意的意思。三儿比我大两岁,那年正好十七岁。十七岁的三儿早已经成了家里的劳动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