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使地球气候异常,尤其是对中国影响较大。2008年冬季中国气候异常,南方诸多省份出现大范围雨雪灾害天气,造成损失不计其数,与拉尼娜现象关系密切。
【关键词】拉尼娜现象;中国气候;雪灾
1拉尼娜(La Niña)释义
拉尼娜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偏东信风加强,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水温最高海域。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输送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来补充,因此造成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偏低,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
2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影响
2.1南太平洋的气温偏低是怎样扩散到全球的海洋表层洋流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从东太平洋(即秘鲁)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即中国、日本),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从而加剧气流在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实际上削弱了西太平洋的副高,加强了信风和西风,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将拉尼娜的影响从秘鲁扩散到全球,特别是中国。
2.2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加强对中国影响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加强,导致了本来在冬半年就已经远离中国大陆进入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远离大陆,对大陆冷气团牵制抵抗作用进一步降低,很明显,没有了副高阻拦,副高两侧风带,一是北方强大寒冷西风带,二是南方印度洋上信风带可以长驱直入大陆,横扫全亚洲,而中国恰恰就在这两个风带控制之下。
2.3风带加强对中国影响①西风带。西风带对中国造成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北方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的,冷气团比较寒冷,冷空气强度比较强,因为北冰洋蒸发作用小,空气极为干燥,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不会出现大范围降雪,以前对我国造成影响最大、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股冷空气。今年主要受北方气团影响的东北降雪量就很少,跟过去持平。二是从西路过来的,它借助西风带加强从冰岛大西洋沿途过来,经过欧洲地中海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由于来自较湿润的大西洋,这股冷空气带来了大量降雪。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因为这股强冷湿空气,巴格达这种极度干旱地方降了百年以来第一次雪,中亚地区,特别是阿富汗山区积雪超过两米。甘肃这种比较干旱的地方今年降雪量超过常年的两倍,为60年之最。②信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信风带在过去对中国影响并不大,但由于拉尼娜加强,加上西风带受到青藏高原阻挡,分流至喜马拉雅山脉南翼逐渐加热加湿气团,使得中国南部受到了来自印度洋大量暖湿气流,造成云贵高原气温甚至比常年还要高。③共同影响。由于太平洋上副高减弱,因而南北两股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内陆,信风带来暖湿气流控制南方,像深圳这段时间湿度高达90%。过去北方冷空气南下就单一控制全国,全国都是寒冷干燥,但今年拉尼娜引导着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同北方干燥寒冷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从而形成了大范围暴雪。降雪同降雨原理一样,现在温度一上升就下大雨,甚至暴雨。从影响范围看,灾害程度从东向西递减,沿海省份影响较小,可见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而非太平洋,信风影响巨大。
3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2008年1月12日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雪灾已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0省区3287万人受灾,导致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部分地区停水停电,共计倒塌房屋3.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气候影响非常明显,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我国北方冷空气南下,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在2008年冬季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4参考文献
1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J].科技潮,2006,9:20-22
【关键词】拉尼娜现象;中国气候;雪灾
1拉尼娜(La Niña)释义
拉尼娜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偏东信风加强,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水温最高海域。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输送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来补充,因此造成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偏低,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
2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影响
2.1南太平洋的气温偏低是怎样扩散到全球的海洋表层洋流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从东太平洋(即秘鲁)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即中国、日本),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从而加剧气流在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实际上削弱了西太平洋的副高,加强了信风和西风,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将拉尼娜的影响从秘鲁扩散到全球,特别是中国。
2.2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加强对中国影响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加强,导致了本来在冬半年就已经远离中国大陆进入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远离大陆,对大陆冷气团牵制抵抗作用进一步降低,很明显,没有了副高阻拦,副高两侧风带,一是北方强大寒冷西风带,二是南方印度洋上信风带可以长驱直入大陆,横扫全亚洲,而中国恰恰就在这两个风带控制之下。
2.3风带加强对中国影响①西风带。西风带对中国造成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北方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的,冷气团比较寒冷,冷空气强度比较强,因为北冰洋蒸发作用小,空气极为干燥,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不会出现大范围降雪,以前对我国造成影响最大、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股冷空气。今年主要受北方气团影响的东北降雪量就很少,跟过去持平。二是从西路过来的,它借助西风带加强从冰岛大西洋沿途过来,经过欧洲地中海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由于来自较湿润的大西洋,这股冷空气带来了大量降雪。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因为这股强冷湿空气,巴格达这种极度干旱地方降了百年以来第一次雪,中亚地区,特别是阿富汗山区积雪超过两米。甘肃这种比较干旱的地方今年降雪量超过常年的两倍,为60年之最。②信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信风带在过去对中国影响并不大,但由于拉尼娜加强,加上西风带受到青藏高原阻挡,分流至喜马拉雅山脉南翼逐渐加热加湿气团,使得中国南部受到了来自印度洋大量暖湿气流,造成云贵高原气温甚至比常年还要高。③共同影响。由于太平洋上副高减弱,因而南北两股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内陆,信风带来暖湿气流控制南方,像深圳这段时间湿度高达90%。过去北方冷空气南下就单一控制全国,全国都是寒冷干燥,但今年拉尼娜引导着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同北方干燥寒冷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从而形成了大范围暴雪。降雪同降雨原理一样,现在温度一上升就下大雨,甚至暴雨。从影响范围看,灾害程度从东向西递减,沿海省份影响较小,可见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而非太平洋,信风影响巨大。
3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2008年1月12日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雪灾已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0省区3287万人受灾,导致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部分地区停水停电,共计倒塌房屋3.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气候影响非常明显,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我国北方冷空气南下,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在2008年冬季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4参考文献
1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J].科技潮,2006,9:20-22